你所不知道的君聯資本:投資十餘家芯片公司,4家已實現上市

你所不知道的君聯資本:投資十餘家芯片公司,4家已實現上市

好買說

6月11日,君聯資本所投企業寧德時代在A股成功上市,成為創業板第二大市值的公司。至此,在汽車服務、下一代出行、電動汽車、智能駕駛等不同層面,君聯資本在汽車領域已投資了30餘家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領域內的設備(先導)、材料(璞泰來)和電池(寧德時代)三個環節都打造出了上市龍頭企業。

事實上,除了汽車領域取得了如此優異業績外,此前引起熱烈爭議的芯片領域,君聯也是收穫頗豐,可以說是專注芯片投資十餘年的“老司機”。當風投圈正對芯片研發週期長、生命週期短、投資風險大、回報不理想叫苦連天時,君聯資本所投資的十幾家芯片公司已有展訊通信、譜瑞科技、富瀚微、艾派克四家公司實現上市,另有上海華虹、Berkana等四家公司通過併購退出。

以下為中國證券報與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沙重九進行的深度對話,詳細解析芯片投資的重點、難點、風險點與投資機會。

你所不知道的君聯資本:投資十餘家芯片公司,4家已實現上市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 沙重九

中國證券報:最近,國內芯片產業被“卡脖子”的問題引起了非常大的關注,您怎麼看待國內芯片產業的發展現狀?

沙重九:目前國內的芯片,特別是高端芯片需要大量進口,比如通訊行業的高端芯片,包括高速交換和路由芯片、40G和100G等高速光通訊芯片、大規模的FPGA芯片以及高速ADC芯片等基本要從美國進口,再比如計算機行業所需的CPU、GPU、存儲芯片等也都需要進口。美國在高端芯片領域仍處於全球壟斷的地位,受制於美國的局面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從公司層面來看,體量上的差距也較大。比如,2017年,全球前兩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營收都超過了150億美元,而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銷售額不到60億美元,除了前三名,其他公司銷售額基本都在50億元人民幣以下。

但應該看到的是,這種國內國外差距近年來在不斷縮小,在個別領域如手機、安防和通訊等領域,國產芯片技術實現了突破

,比如海思半導體已成為華為最大的芯片供應商,手機基帶芯片基本滿足自供需求,中興微電子已是中興通訊第二大的芯片供應商。

中國證券報:國內芯片產業的投資,經歷了哪些階段?

沙重九: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靠成本優勢,吸引了全球製造業的投資,當時主要是低端加工和組裝。後來,隨著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的完善,中國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PC、手機、家電和通訊設備等電子產品的製造基地,應用需求的拉動也帶動了集成電路產業的轉移, Intel、三星、Hynix、NXP、臺積電、聯華電子、Amkor等都在國內建立了生產廠。

總結起來,國內芯片產業主要經歷了三波投資熱潮:第一波是國家投資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專項工程,即“909工程”,以1996年上海華虹成立為標誌;第二波是國際資本投資拉動的集成電路產業轉移熱,以2000年上海中芯國際成立為標誌;第三波是國家產業投資基金帶動的全國半導體投資熱,以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成立為標誌。

其中,在第二波投資熱潮中,海外華人回國創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如中星微、展訊通信、銳迪科、瀾起科技、譜瑞科技和矽力傑半導體等先後在美國和臺灣上市,使國內建立起比較齊全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生態。第三波投資熱潮把芯片投資推向了風口,還帶動了上市熱潮,北京君正、全志科技、富瀚微、兆易創新、國科微等一批芯片公司先後在國內主板及創業板上市。

中國證券報:從投資的角度講,國內芯片產業要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國家資本和社會資本哪一個應該起到主導作用?

沙重九:從芯片投資自身講,有一些是適合社會資本參與的,比如君聯資本投資的一些芯片設計公司,基本上就是從一個產品研發開始的,起步的資金需求量並沒有那麼大。但是,有一些投資,比如Foundry工廠,其單體資金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目前先進工藝生產線資金投入動輒就幾百億元,回報週期也非常長,而且需要持續投入,這就需要國家資本來主導投資,社會資本也是重要的參與力量。

實際上,從國際芯片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比如韓國的三星電子、海力士、臺灣的臺積電,這些老牌的芯片產業巨頭,在它們發展的初期,政府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我國芯片產業起步較晚,但目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投資力度非常大,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為什麼需要國家資本的支持?因為芯片產業是需要持續資本投入的,像三星、海力士、臺積電這些公司都是經過數十年的資本積累才進入了正循環,這些公司每年的資本支出是相當驚人的。我們的企業現在還處於不斷追趕的階段,技術上的差距需要加大投入,所以需要有國家資本的大力支持才行。

中國證券報:國內風投投資芯片的不多,有人認為是因為芯片研發週期長,生命週期短,投資風險太大,財務回報不理想。您怎麼看?

沙重九:芯片公司從單一產品研發、流片、提供樣片進行客戶認證,到小批量生產,再到大批量生產,一般需要2-3年,而這期間公司只有研發投入,沒有收入。一旦產品被客戶接受,營收規模就會快速提升,產品也會從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擴充,甚至形成多產品線。芯片的早期投資風險大,但回報也非常可觀,是典型的高風險、高爆發增長、高回報式的風險投資。

從投資機構的角度講,芯片投資的技術門檻非常高,一直是專業機構有專業背景的團隊在做的事。

現在很多原來不是這個圈子的風投湧進來之後,有些人會覺得芯片早期項目很難看懂,因為到底怎麼評價創業團隊的技術水平,怎麼把握行業機會、產品落地場景,這都是需要積累的,芯片投資的專業性是非常強的,所以一些機構不會看這麼早期的項目,更多的是有了產品和客戶才去投資。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風投開始關注芯片投資,特別是早期的項目,比如最近比較熱的AI領域,如寒武紀和地平線等很多AI芯片公司都吸引了大批機構的投資。

中國證券報:從芯片公司的角度講,芯片投資的風險為什麼這麼大?

沙重九:芯片創業公司的前2-3年一般都只有研發投入,沒有營業收入,這意味著一旦產品研發失敗,公司後續資金跟不上就會面臨關閉風險,這也是有些投資人認為這個行業風險大的原因。

對於機構來說,當第一個產品研發失敗,再次追加投資對機構的心理考驗很大,追加資金公司不一定能活,但不追加投資公司肯定會死,投資機構面臨著資金無法回收的風險。

中國證券報:君聯資本是國內最早投資芯片的風投機構,能否介紹一下概況?

沙重九:君聯資本從2001年成立之初就確立了芯片作為主要的投資方向之一,因為君聯資本的創始團隊和早期員工都有較深厚的產業背景,第一期美元基金全部來自聯想控股,一方面有著天然的產業情結,另一方面對技術也比較敏感。過去十幾年來,我們累計投資了十幾家芯片設計公司,大部分為A輪領投,或者我們直接參與公司的設立,從第一個產品研發開始,到流片、提供樣片、小批量生產,再到大批量生產,一路支持公司的發展。從投資階段看,因為我們投的都是早期項目,風險還是非常高的。但是,從結果來看,我們很幸運地投對了團隊和市場,至今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投資回報。

提到的上述十幾家所投芯片公司中,目前已經有4家公司成功上市,4家公司通過併購實現了退出。其中,展訊通信於2007年6月在美國NASDAQ上市,譜瑞科技於2011年9月在臺灣上市,富瀚微於2017年2月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另外,艾派克於2014年在深圳中小板通過借殼上市。

中國證券報:能否舉例來談談這些項目的具體投資過程?

沙重九:君聯資本於2002年投資展訊通信,當時國內的一些廠商剛剛開始做手機研發,我們覺得機會可能來了,這時候我們正好在美國遇到了展訊通信的創始人武平和陳大同,他們也是中國第一代海歸芯片創業者,瞭解了公司之後,我們很快就決定了投資。當時展訊通信員工只有二三十個人,基帶芯片剛流片回來,還沒產業化,公司也沒有收入。我們早期進入,後來又追加了三輪投資,直到公司在3G領域建立了中國芯片公司的話語權,締造了中國3G第一股。

譜瑞科技項目君聯資本參與了公司的創立,當時我們給這家公司投資了第一筆錢,投資這家公司的狀態比展訊通信更早。在技術方面,展訊通信屬於技術替代,譜瑞科技則是新技術標準,對我們來說投資風險更大,這個技術到底能不能成,我們也找了聯想集團等很多廠商交流,最後我們覺得這個方向是值得投資的,於是賭了一把,最後譜瑞科技也成為了全球DP接口芯片的領導者之一。

富瀚微也是君聯資本在公司非常早期時投資的,當時富瀚微還沒有開始做安防領域的芯片。相比於上兩家公司,展訊通信和譜瑞科技都是海歸創業團隊,從相關背景的跨國公司出來,很有經驗,富瀚微則是本土創業團隊,邊幹邊摸索,最後抓住安防監控領域的機會走了出來,所以成長的週期相對長一些。從富瀚微的發展也能看出來,與2000年前後相比,現在本土創業團隊越來越多了,帶來了更多的芯片投資機會。

中國證券報:眼下,很多人在談論國內芯片產業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您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沙重九:我覺得國內的芯片產業要實現“彎道超車”,一方面是要看機會,比如,中國如果能在某些產業方面出臺自己的技術標準的話,還是有可能在某個方面實現領先,如當年中國提出的TD-SCDMA成為全球3G標準之後,展訊通信一下憑藉其技術實力實現了“彎道超車”。

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芯片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特別是基礎性技術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研發的

,比如芯片製程工藝從微米到納米,再從90納米、65納米、40納米、28納米……一直髮展到7納米和未來的5納米,需要基礎技術的迭代和積累,再比如存儲芯片,從低端往高端也是一步步往前走的。

當前國內芯片產業的發展相較從前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一方面是市場的資金充裕,包括國家設立集成電路投資基金,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上市公司也積極投資芯片產業;另一方面,國內系統廠商的強大創造了更多的需求,國內芯片產業的發展積累了很多人才。

中國證券報:除了從研發做起慢慢積累,以併購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國際併購,是不是也是一種實現“彎道超車”的好辦法?

沙重九:芯片產業的發展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自主研發、逐步積累,另一種模式是併購。從全球芯片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大規模的併購整合正在展開,比如前幾年英特爾在市場上的一系列兼併收購,而這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種投資機會。

實際上,全球芯片巨頭的一些產品並不都是自己研發的,而是通過併購得到的。比如美國的博通,其WiFi芯片、藍牙芯片等都是通過併購而來的。值得注意的是,併購不能盲目,特別是“蛇吞象”式的併購風險比較大,因為併購後最大的挑戰是整合,特別是芯片公司要不斷推出新產品,如果併購進來卻沒有整合能力,進而無法推動公司不斷創新的話,併購的技術也會不斷貶值。

你所不知道的君聯資本:投資十餘家芯片公司,4家已實現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