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50篇原創首發文章

知名足球評論員西蒙·庫珀(Simon Kuper)和著名體育經濟專家史蒂芬·西曼斯基(Stefan Szymanski) 兩人在2010年世界盃之前出版了《足球經濟學:為什麼英格蘭總輸球、為什麼德國巴西總贏球,以及為什麼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土耳其甚至伊朗會成為足球這項全球最流行運動的強國》(Soccernomics: Why England Loses, Why Germany and Brazil Win,and Why the US, Japan, Australia, Turkey—and Even Iraq—Are Destined to Become the Kings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Sport),從經濟學(再加上一點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對足球這項全世界影響最廣泛的運動進行了另類的剖析和解讀,讓人大開眼界。更厲害的是,他們討論的落腳點又不僅僅侷限於足球本身,還引發大家對很多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

這本書一問世就成為現象級的暢銷書,包括足球界大佬、體育屆人士,甚至是CEO們和很多政府高層都拿來學習。兩位作者乘勝追擊,每逢有重大足球賽事的年份都會出一本,迭代一些新的信息和內容,當然今年也不例外,2018俄羅斯版已經出版(如下圖),可以在亞馬遜英文網站購買。當然2010年第一版已經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了,非常推薦大家買來讀一讀。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下面來感受一下這本書的腦洞。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踢足球也要懂大數據

現代足球跟很多行業一樣,保守傳統又經驗主義至上,對科學研究、數據分析抱有深深的懷疑和成見,更不用說通過數據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了。

曾經執教過國際米蘭和曼城的教練

曼奇尼也算是足壇知名教練了,即便是這位在一流俱樂部執教過的人,對大數據發現的問題仍然嗤之以鼻。當時曼城的數據部門在研究了超過400個曼城球員踢出的角球之後,發現最容易得分的線路是“內弧線球,貼近球門立柱”。研究人員把他們的發現彙報給曼奇尼。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跟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足球教練一樣,曼奇尼也是足球運動員出身,他禮貌地聽完數據部門的彙報之後,表示:“我當了那麼多年運動員,踢了那麼多場球,當然知道是外弧線球更有效啊,這個還用你們來指點我嗎?”

曼奇尼所謂的外弧線球有效,是因為外弧線能夠踢出漂亮的球,每個進球都會讓人記憶深刻,而內弧線則是平平常常,並沒有給曼奇尼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事實證明,曼奇尼的經驗主義對球場的洞察遠不如大數據來得有效。2011年,曼城持續遭遇角球不進的困擾,助理教練找到數據部門一聊,才發現大數據早就反映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們採取策略進行調整,在接下來的一個賽季,曼城角球得分率躍居英超所有球隊之首。

相比起曼奇尼對大數據不屑一顧,阿森納傳奇主教練溫格則是一個大數據的愛好者。溫格也曾經是足球運動員,但他並沒有放棄學業,踢球之餘獲得了經濟學學位。可以說,經濟學專業的學術訓練和思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溫格脫穎而出。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溫格對於足球的理解,就像是巴菲特對股票市場一樣,他從來都是那個能洞悉事物本質的人。每年足球俱樂部花錢最多的是在轉會市場,就像在股票市場上一樣,人人都想高價賣掉手裡掉價的球員,低價買進實力超群或者很有潛力的球員。但事實上,就跟買股票一樣,很多的轉會都會是虧錢的買賣。溫格卻是一個例外,他就是轉會市場上的交易大師。

在溫格看來,俱樂部喜歡買現成的大牌球員,因為這些人的過往戰績很輝煌,展現出了實力和水平。但事實上,這些人不僅是最貴的,而且往往已經過了自己的巔峰狀態。而且溫格通過一系列數據統計發現一個更驚人的現象:這些球員一旦過了巔峰狀態,衰弱的速度要比大家想象中快得多。比如博格坎普剛過30歲,在外界看來還是當打之年,但是溫格從大數據中看到他70分鐘之後速度明顯下降、跑動也不到位,於是策略性地減少他的上場時間。通過各種各樣的數據,溫格能夠及時掌握球員的一舉一動,並且能夠準確地判斷他是不是已經過了最好的狀態,那麼在還沒有暴露在世人面前的時候,趕緊賣個高價脫手當然是上上策。事實也證明,這些在外人看來還處於巔峰期的球員被溫格賣掉之後,沒有任何上佳表現。

關於數據多麼具有洞察力,再舉一個大名鼎鼎的米蘭實驗室的例子。米蘭實驗室是由AC米蘭俱樂部特別設立的高科技研究中心,200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目的是為運動員的心理和身體狀況進行最優化的管理。實驗室的專家通過大數據發現,通過分析一個運動員的彈跳情況,就能大概率上預測他是不是很快會受傷,這給了過去光靠直覺來決策的主教練很大的參考價值。

實驗室除了通過大數據發現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比如如何延緩運動員的衰弱情況,如何讓運動員的巔峰期保持時間更長。在這件事情上,他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讓我們回顧一下2007年一口氣拿下歐洲冠軍盃、歐洲超級盃和世界盃冠軍的AC米蘭。那一年的AC米蘭絕對不在巔峰狀態:首先是年齡結構老齡化嚴重,看看隊長馬爾蒂尼38歲、因扎吉33歲,平均年齡遠遠大於對手;第二是缺兵少將,沒有足夠的替補球員。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連續擊敗拜耳、曼聯和利物浦奪得歐洲盃。毫不誇張地說,這個獎盃絕對是要獎勵米蘭實驗室和它的大數據團隊。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所以C羅能夠以33歲的高齡,保持著23歲的巔峰狀態,在世界盃賽場上完成“帽子戲法”,不僅僅是因為他強大的自律和刻苦的訓練,更重要的是他背後的更加強大的團隊在給他科學的支持和引導,否則很容易就練“廢”了。

數字具有強大的洞察力,能夠讓我們先人一步地看到問題和趨勢,這才是致勝的關鍵。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真正決定足球勝負的關鍵,在賽場之外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越來越多的足球俱樂部看到了數據的重要性,他們也紛紛砸重金建立自己的數據團隊,來減少運動員的傷痛、去預測誰最可能成為下一個足球巨星。所以光靠收集足球行業的數據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獲得比賽勝利的要求,來自球場外的數據真正成為主宰賽場的關鍵。

如果你站不到這個高度、或者看不到這個趨勢,那麼你的下場很有可能就是英格蘭國家隊的結局。

英格蘭被中國球迷戲稱為“歐洲的中國隊”,在好大喜功、關鍵時刻掉鏈子、球員技術粗糙、屢屢被弱小對手給血洗等等方面,真是跟遠在亞洲的中國男足不謀而合。但真的是英格蘭國腳水平太臭嗎?換一個最厲害的教練、找一批優秀的球員就可以提升英格蘭的戰鬥力嗎?西蒙·庫珀和史蒂芬·西曼斯基發揮了足球專業人士和資深經濟學家兩者的特長,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地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英格蘭之所以踢這麼差,根本原因不在賽場上!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數據顯示,英格蘭的水平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差勁,它的勝率基本能排進世界的前10到15名,這個實力進世界盃是綽綽有餘了,那為什麼屢戰屢敗呢?通過大數據很容易找到兩個直接原因:第一是英格蘭球員體力太差,一場球還沒踢完,就已經筋疲力盡;第二是英格蘭客場戰績太差,球員不擅長在海外作戰。

那如果你看到這兩條原因就以為發現了真理,然後要對症下藥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兩條只是表現,更深層的原因你還沒有看到。

更深層的原因竟然跟“脫歐”有關係。兩者的核心問題一樣,都是英國人傲慢、自大、保守和封閉的心態。直到今天,很多英國人仍然堅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以“日不落帝國”的心態自居,瞧不起歐洲大陸上的其他鄰居,覺得歐盟其他國家都是累贅,自己對歐盟的貢獻簡直就是太大了!

這在足球場上也是一樣。英國人從來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一流強隊,對德國、法國、西班牙從骨子裡是統統都瞧不上的。所以很少聽說英國球員,尤其是頂尖球員去英國以外的地方踢球。更可怕的數字是,英國的很多國家隊隊員都是到了20多歲,開始踢歐洲冠軍盃或者代表英格蘭國家隊出征,才開始踢國際比賽。而其他足球強國,不論是歐洲大陸的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還是巴西、阿根廷,他們的球員從職業生涯開始就習慣了在世界各地踢球。

就像是一家沒有任何國際化人才、沒有任何國際背景的公司,認為自己可以在世界市場上取得好成績,這不是痴人說夢麼?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 英格蘭隊的球星們因為擔心俄羅斯方面的食物有毒,英足總已經派遣營養師和廚師前往酒店。

所以,英格蘭總是輸球的第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海外踢球的英國球員、尤其是頂尖的英國球員太少了。要讓更多年輕人去海外闖蕩,而不是在英超的安樂窩裡享福。

第二個原因還是跟封閉、保守有關係。不過這並不是針對其他國家,而是英國內部自身嚴重的階層觀念。研究顯示,即便是英國有超過6成的國民具備高等教育學歷的今天,英國的足球運動員和教練員們普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

這會導致兩個很嚴重的後果:

  • 第一,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會大打折扣,他們甚至會排斥新的技術和思維。有俱樂部工作人員表示,每當他們想組織這些球員來學習,都會遭到強烈的反抗,培訓的效果也並不盡如人意。
  • 第二,他們排斥中產階級高學歷球員的加入,於是劣幣驅逐良幣,剩下的都是出身工人家庭的球員。這能夠解釋為什麼整個英國國民的教育水平在過去半個世紀普遍提升,而足球運動員竟然原地踏步。

相比之下,德國球員的受教育程度則是穩步提高。球隊24個人有超過一半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球員大多來自社會中產階級家庭。當英國錯過了與西歐地區的廣泛交流的時候,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卻在頻繁地交流、碰撞,於是,西歐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足球實力最強大的地區了。

以西班牙為例,它並不是傳統的足球強國。上世紀70年代閉關鎖國導致它的足球水平很差,但是隨著不斷融入到歐洲大家庭,它在與歐洲各國之間的學習交流中迅速成長起來,甚至一度稱霸世界足壇。在西班牙不斷融入的同時,英國卻在不斷地自我封閉和邊緣化。

在西歐這片非常擁擠的土地上,匯聚了全球足球水平最高的球隊,他們互相交流學習,共同成長。即便是曾經的足球五冠王巴西隊,在2014年世界盃上也無法跟他們相抗衡,1:7,在自己的主場慘敗給德國隊就是最好的註腳。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中國想要成為足球強國,先把人均GDP提高到1萬5千美元

按說討論世界盃的話題,其實是輪不到中國什麼事情,誰讓我們的國足水平那麼差呢!

但是作為中國球迷,還是會賤兮兮地幻想一下中國男足成為世界足壇勁旅的場景。但是,看了《足球經濟學》這本書的時候,我竟然釋然了。

西蒙·庫珀和史蒂芬·西曼斯基通過研究歷史數據、各國經濟、體育發展情況等等,總結出一個足球強國,也可以說是運動強國的規律:1萬5千美元定律。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想要在體育賽場上成為真正的強國,人均GDP需要達到1萬5千美元。

我查了一下中國的人均GDP,IMF給出的2017年數據是8643美元,世界排名70位左右,其實跟中國男足在國際足聯的排行榜上差不多。所以,我們也不要太過苛責中國國足了,他們的實力的確是盡力了,真實地展現了我們的人均經濟水平。

但是你可能會有疑問:不對啊,世界上那麼多天才球員不都是從貧民窟裡成長起來的嗎?馬拉多納、羅納爾多、齊達內、C羅、內馬爾等等,這簡直就是豪華陣容啊。窮人的孩子會更加勤奮、努力,他們會有強烈的“飢餓”感。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數據,而不是僅憑直覺就下結論。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在整合了各個國家在全球最大的綜合體育賽事和單項體育賽事截止到2017年所有能夠獲取的數據之後,西蒙·庫珀和史蒂芬·西曼斯基得出了一個結論:體育強國的人均排名和各國的人均GDP排名驚人相似,社會財富(包括人口素質、受教育程度、社會民主程度、國民幸福程度等)在推動體育進步、競技場獲勝至關重要。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要在體育賽事中獲勝,你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土壤去培育大眾對體育的興趣,你需要有一個高效、成功的體制和一大批專業人士去發現和培養運動員。這不僅需要金錢,還需要一個有效的社會體系。這些都是經濟落後地區所欠缺的。不論是C羅還是內馬爾,他們的確是在平民窟裡被發現的,但是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去體育發達的國家接受一流的訓練和培養,這才是他們成為全球巨星的關鍵。

富足的社會和高效的體系對於推動體育的發展有多麼重要,可以看看冰島的故事。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2016年歐洲盃,全世界已經見識了這個全國人口只有33萬的北歐小國的厲害,他們成功力克英格蘭進入歐洲盃1/4決賽,創造了歷史。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他們再次殺入決賽階段,第一場便1比1逼平阿根廷。

33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人數還不到“亞洲最大社區”——北京天通苑長期居住人口數量的一半。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冰島這些參賽球員並不是全職的足球運動員,每個人都有足球以外的工作。賽場上把梅西點球撲出來的冰島門將主職是一名廣告片導演,可口可樂冰島地區的宣傳片就是這位大哥拍攝的。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表示,自己是跟老闆請假出來踢世界盃的。

冰島人的足球實力可真不是從天而降的。雖然冰島天寒地凍,但是人們參與體育的熱情絕對是無法比擬的。政府也想盡各種辦法,鼓勵全民參加各種體育。很多數據都可以證明這一點:過去20年多,冰島政府在全國興建了各種體育設施,平均每200多人就有一塊足球場;全民都擁有很高的競技水平,平均400人就有一個是持有歐足聯認可的教練證書;孩子們只需要支付很少的費用,就可以跟著有專業背景的教練學習和訓練。冰島是世界上人均體育水平最高的國家,小區裡看到一個遛狗帶娃的媽媽,沒準就是曾經的滑雪世界冠軍。所以,這些人就是用之不竭、又物美價廉的啟蒙教練。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還有一個故事可以反映體育在冰島人心中的地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冰島冰球隊在四分之一決賽遭遇西班牙,“整個比賽期間,冰島的股市竟然因此沒有交易量,全國人民都去看球了,難以想象吧”,冰島社會學家Halldorsson表示。很難想象,中國股市會因為國足的比賽而沒有交易量。就算是不炒股,我們還要發朋友圈呢,總之不會如此全身心投入。

雖然如此投入忘我,但是對於冰島人來說,體育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生存技巧。所以他們能夠以專業運動員的態度刻苦訓練,但同時他們還有其他安身立命的辦法。

從冰島的例子可以看出,體育是衡量一個社會整體財富能力、社會素養、組織管理能力、社會效率高低的標準,是社會綜合能力的體現。這就是為什麼,你在經濟不發達、社會組織不高效的地區,即便是花費跟冰島一樣的財力、物力,也很難取得冰島這樣的體育成績。

當然,如果體育成績衡量起來比較複雜,那麼可以看看這些體育成績優異國家的國民平均身高。身材越高,大眾的體育競技水平越發達。即便是足球這樣靠奔跑的運動,身高也是一大優勢。2006年足球世界盃統計各國球員的身高,各個強隊已經很少有身高低於1.76米(5尺8英寸)的隊員了。而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67.1釐米。所以我們今後不能說13億人裡怎麼挑不出11個會踢球的,而是身高在1.76以上的男性裡,怎麼挑不出11個會踢球的呢?

所以,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中國男足無藥可救?是因為沒下對藥。當然,國足的確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但是光靠這個還遠遠不夠。振興國足的良藥是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5千美元,以及中國男性平均身高達到1.76米。

任重而道遠,真心希望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要太久。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用經濟學來解釋足球,原來這麼大開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