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tán」城縣位於山東省,“中國銀杏之鄉”和“中國杞柳之鄉”


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南部,地處魯蘇交界,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是齊魯大地與江淮地區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為魯南“咽喉”之地,是“中國銀杏之鄉”和“中國杞柳之鄉”。

郯城縣是國家列為的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規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優秀生態旅遊縣、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山東省園林城市等稱號,素有“魯南糧倉”之稱。

2014年,郯城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7.2億元。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郯城建置,始於郯國。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紀。 戰國時期,周威烈王八年,郯國為越所滅,其境入越。

隋,改郡為州。開皇初,郯郡廢,郯縣隸泗州。大業三年,又改州為郡,泗州改稱下邳郡,郯縣又隸下邳。 唐,武德元年,又行州縣。武德四年,郯縣屬泗州。貞觀元年,省入下邳,稱郯城鄉。“郯城”作為政區名,始見於此。元和間,復置縣時,遂以鄉名為縣名,稱郯城縣。而後又省入臨沂縣,仍稱郯城,隸屬河南道沂州。

郯城縣地處沂蒙山南麓,當沂沭河斷裂帶南延部分。斷裂帶東側兩條斷裂:昌邑——大店斷裂、安丘——莒南斷裂,均較清晰明顯;西側兩條斷裂:唐郚 ——葛溝斷裂、沂水——湯頭斷裂,則隱伏於第四系覆蓋層下,並向西南延伸。這四條斷裂走向基本平行通過縣境,構成大型北北東向構造帶。這一構造帶晚期新構造活動中又被北西西向斷裂所切錯,致使區域地質更趨複雜。

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流向多為自北向南,均為季節性河流,郯城縣主要河道45條,全長620.7公里。沂河、沭河縱貫縣境,為過境主要河道。其次還有分沂入沭水道、五里河、新涑河、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蘇魯邊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馬河、沙溝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溝河、黃墩河、黃泥溝等。基本具備承接客水、排洩內澇的功能。


縣境屬暖溫帶季風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 依照氣候學上之物候現象和氣溫變化劃分四季,各季不等長。冬季最長153天,夏季次之92天,秋季最短57天,春季為63天。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2016年6月5日,一臺收割機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南新莊麥田收割小麥。2016年6月5日,一臺機械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南新莊麥田進行小麥秸稈打捆作業。2016年6月5日,一臺拖拉機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南新莊麥田進行秸稈還田作業。

2018年6月18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佈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多達300多個,是一億年前的恐龍的生活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