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在中國電影圈的上市公司中,與華誼、博納、光線等在上游有豐富經驗的影視公司比,雖然萬達電影(注:下文的萬達都指代上市公司萬達電影)靠做下游出身,但是連續多年來一直是電影圈市值和業績的老大哥。超過500座影院的重資產特點讓其在整個影視圈的上市公司裡更加穩重,但是萬達電影也如同一頭大象一樣,並不容易輕盈改變。

實際上,危機已經在萬達電影的年報中有所顯現。作為萬達最主要的業務,影院的觀影收入在2017年達到了83.3億,佔比63%,但是在萬達電影的幾項業務中,其毛利卻是最低的,只有12%——12%並不是多麼嚴峻的數字,嚴峻的是這個數字在2015年還是25%,三年間下降了足足一半。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2014-2017年萬達觀影收入佔比及毛利率變化

這三年來,中國的影院總數增加了超過3300座(增幅接近50%),銀幕數增加了超過18000張(增幅超過50%),競爭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作為連續九年院線一哥的萬達,面對洶湧的增速,也並沒有太多辦法。一方面,其也在這兩年的影院業務上加速收併購,連續兩年新增影院數也超過了100座,另一方面,萬達也在試圖裝入上游業務可以在公司內部形成協同。

在上座率越來越低、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萬達電影未來如何起舞?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票房與人次增速跟不上影院的擴張,萬達影院的競爭力,還剩多少?

2017年,萬達電影全年收入132.29億元,同比增加18.0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5.15億元,同比增加10.92%。儘管營收與淨利仍然冠絕影視公司之首,但是萬達不足11%的淨利增幅則成為上市以來的最低值。

作為國內票房佔比最多的影視公司,萬達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國內院線票房的頭名。在其超過百億的營收中,涉及到影院業務的觀影收入在2017年達到了83.3億,佔比63%,僅這一項數字就超過了中影之外所有影視公司的收入。

但是在影院端,萬達和所有院線、影投公司一樣,正在面臨著影院與銀幕數飛增背後的經營壓力。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2012-2017年全國影院數及銀幕數

按照媒體的報道,8年之前,萬達院線曾放出豪言,其“2010年要達到600塊銀幕、70家影院、瓜分全國票房收入的20%、稱霸亞洲;2015年達到1200塊銀幕、150家影院、佔全國票房40%,躋身全球前四強。”

萬達自身的增速遠比它估計的快,並且也實現了稱霸全球的夢想。但是萬達沒料到的是,即便稱霸了全球,它也沒能制霸中國,中國市場的增速遠比萬達想象的要快,別說40%,20%的票房佔比都成為了難以完成的“夢想”。

2017 年,萬達國內實現票房 70.6 億元,觀影人次 1.85 億人次,按照萬達在年報中的說法,其國內市場佔有率13.5%。但是如果都按總票房(非分賬票房)來計算,70.6億票房在559億的總票房中佔比12.6%——這個數字同樣是萬達上市以來的最低值。從2012年至2016年,萬達的市場佔有率從一直在14%左右徘徊,沒能甩開競爭對手的原因是,緊隨其後的院線與影投擴張速度比萬達要快很多。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2012-2107年萬達票房佔比

在之如大地、聯合院線等影投/院線一年超過百家甚至二百家影院的速度逐步逼近萬達之時,一直以每年四五十家速度行進的萬達一直到2016年才開始在影院上加速。當年全國的影院新增加1612家,同比2015年漲幅超過23.7%;銀幕新增8692張,同比2015年底超過30%。而2016年的萬達院線國內新增108家影院、994塊銀幕,雙雙超過其2015年底擁有的240家影院、2133塊銀幕總數的40%,終於也把業內的平均水平甩在了身後。

2014年底到2016年底的兩年時間,萬達的影院數與銀幕數都翻了倍。2017年,萬達仍然保持了超過平均水平的影院與銀幕增速。去年萬達國內新增影城115家,總數達到了463家,同比增幅33%,高於國內21%的增速;銀幕數從2016年底的3127張增加到2017年底的4134張,同比增速32.2%,同樣高於全國增速的23.3%。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2014-2017年萬達國內影院數及國內銀幕數

擴張背後,萬達的觀影人次卻沒有跟上影院數量與銀幕的增幅。儘管去年萬達的票房增速略超國內整體增速,但這建立在萬達大量新增影院的基礎上,其國內觀影人次從2016年的1.64億增加到2017年的1.87億,增速僅為14%,不僅低於萬達的票房增幅,也低於全國人次增速的18.2%。

在這五年來影院與銀幕翻倍的擴張之中,沒有任何一家院線或是影投可以抵擋這摧枯拉朽般的速度——影院的上座率與經營都開始出現下滑,全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從2015年高點時的15%下滑到了如今的13%。儘管萬達有著中國各城市中最好的區位與頂級的影院設備,但其上座率也從2015年的23%下降到了如今的15%。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2015-2017年萬達影院上座率及

全國影院上座率

快速的擴張、人次增幅的落後,以及上座率的下跌,單銀幕產出以及票房收入的毛利率都隨之下跌,新開影院的經營業績也難以保證。翻開萬達的年報,在萬達2017年的年報中,其2015年曾募集21.7億元資金,其中原計劃使用9.9億元用於“影院建設”項目。而在募集資金承諾項目情況中,“影院建設項目承諾的年均利潤總額為14659 萬元,本期實現的效益為 1360萬元,承諾的收益相差 13298萬元”——意思是,萬達募集資金想要建設的影院原本預估的利潤額是1.4億,但是最終統計的結果是1360萬。萬達在年報中的解釋為“主要系新建的影院中部分影院經營未達到完整年度,且已達到完整經營年度的影院也是處於運營初期所致。”

連萬達自己的新開影院經營都不達預期,更不要說其他影院了。要知道,萬達影院影院的優勢不僅僅是核心的區位與人流,其最大的優勢在於當下的租金價格

2017年,萬達下屬影城租賃關聯方物業的租金標準為淨票房收入的11%,而這個額度是2012 年7月1日簽署的《房屋租賃與物業服務框架協議》,租賃期限為自影城開業之日起 20 年;公司下屬關聯方影城物業管理費為15-19元/平米/月。

壹娛觀察諮詢了業內人士,總體來看,物業費用算是平均水平,但是11%的淨票房收入的租賃費用在業內則是非常實惠的價格,尤其萬達的影城多數位於城市的中心位置:“如果一二線城市三四千萬票房的影城,年票房能排在全國前一百,現在的行情一年的租金可能要700~1000萬了。而這樣的區位如果是按照萬達的算法,只需要三四百萬租金,一年就能節省至少幾百萬的成本。”

去年新開的部分萬達廣場,萬達已經開始走輕資產路線,即業主購買,而萬達只負責運營。加上萬達亦在不斷收購影院,萬達自己運營的影院,未來還都能保證這麼低的平均物業成本嗎?就連萬達自己也在年報中表示

“影院投資主體普遍以物業租賃的方式發展和經營影院,截至本年報披露之日,公司的影院物業均為租賃取得,無自有物業。因此,公司存在一定的物業租賃的風險。……當部分物業到期後,可能由於競爭對手的出現導致租賃合同商務條款發生不利變化,公司仍有可能面臨續租成本增加甚至無法續租原有物業所造成的經營風險。”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救命稻草是萬達影視,還是非票房收入?

很難說保持高增速背後,萬達電影對於其在下游的統治地位有多焦慮。畢竟這三年來,雖然萬達仍然是票房一哥,其上座率與市場佔有率卻都在持續下滑。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讓萬達焦慮的肯定不止這一件事。去年6月22日,資本市場上傳出一些涉及到萬達集團資金方面的留言,這一度導致了當日萬達電影的接近跌停與臨時停牌。事情未被證實或證偽,但是隨後的王健林當機立斷,632億出手了13個文旅項目與76個酒店的大部分股權,為萬達集團迴流了大量現金。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融創董事長孫宏斌、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

作為萬達集團中的重要部分,萬達電影亦在2017年出現了高增幅的短期籌資活動。在2017年,萬達電影的籌資活動現金流入大幅增加823%,籌資活動現金流量由2016年的淨流出(-5.9億元)變為淨流入(11.7億元),財報解釋,其主要原因為同比貸款增加所致。

2017年,萬達電影的短期借款為22億,比起2016年的5億元翻了4倍有餘;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46億,比起去年的5億超出了39億。其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收回的現金淨額為4935萬,雖然並不是很大的數字,但是比起2016年的181萬來亦翻了將近30倍。

這一系列操作是否在6月22日之後完成,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6月22日停牌復牌不久之後,萬達電影便又停了牌,並且公告計劃再一次裝入萬達影視等資產。

早在2016年5月,當時還叫萬達院線的萬達電影就曾計劃372億元收購萬達影視100%股權,而當時萬達影視的資產裡主要包括原萬達影視、傳奇影業、互愛互動等。

萬達影視2014年和2015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26.9億元和-39.7億元,而萬達收購萬達影視的業績承諾則是2016年到2018年三年間合併報表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累計不低於50.98億元——或許萬達自己有信心,但是這是一個難以讓資本市場相信的數據。

之後深交所對萬達的收購進行了問詢,要求公司結合交易標的所處行業發展、業務開展等情況,說明高估值、業績承諾的依據和合理性。2016年8月,該交易“因證券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而中止。

2017年再次開啟對萬達影視的收購之時,資產包裡剔除了此前萬達收購的美國影企傳奇影業,這家公司近年來的鉅額虧損也是萬達影視虧損的主要原因。不過,即便剔除了傳奇,這項交易如果最終落定,能否給萬達在二級市場帶來利好,仍然是未知數。

對於萬達對萬達影視的收購,壹娛觀察曾對一些資本市場人士進行過採訪,但是並沒有多少人看好此項交易。萬達影視這兩年來的業績並不穩定,或者說,在國內任何一家上游公司業績都難以保證穩定。(點此閱讀:壹娛獨家 | 萬達電影系地震:影視公司總經理蔣德富與五洲發行總經理闕文雄同日離職)2015年,靠著《煎餅俠》、《滾蛋吧,腫瘤君》、《尋龍訣》的大獲成功,成立僅兩年的萬達影視公司全年累計票房61.5億元,收入5.8億元,兩項核心指標均位居國內民企第一。但是萬達影視2016年主出品的電影總票房只有18億,位列所有公司第20位。2017年全年,萬達影視全年主出品影片票房50億,排名第8,都與2015年時的風光相去甚遠。

儘管揹負著爭議,但是萬達還是想把萬達影視納入公司體系裡來。要知道,在影院業務利潤增長越來越乏力,整體行業環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萬達的選擇並不多,打通上下游對於萬達來說是一個節省成本同時有故事可講的事情。

翻開萬達2017年的年報,2018年經營計劃的第一條,就是“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完善電影生態圈公司將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完成全產業鏈整合,落實“會員+”、“IP+”、“菁英+”發展戰略,不斷完善萬達電影生活生態圈”——連萬達都要喊“生態圈”了。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萬達生活生態圈示意圖

從年報中的經營計劃,也不難看出萬達這兩年來的重心偏移。萬達2015年的年報裡,2016年的經營計劃前兩條是“加大影城發展力度”與“全面落實‘會員+’發展戰略”;2016年的年報裡,2017年的經營計劃前三條是“繼續加大影城發展力度”、“不斷完善電影生態圈建設”與“持續提升非票房收入”;而到了今年,“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完善電影生態圈”被放在了首位。

在這背後,近年來萬達電影票房收入佔比與利潤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佔比超過80%、利潤率超過25%,一直到去年佔比還剩63%,利潤率不足12%。而與之對應的是,則是賣品和廣告收入佔比的持續上升,二者從2015年的9.2億元(佔比11.5%)、4.6億元(佔比5.8%)已經上升到去年的18.1億元與23.9億元,兩項業務佔比合計也達到了31.8%,而廣告業務增長速度尤其快。

比起佔比逐步增加,更重要的是賣品與廣告的毛利分別達到了59.9%與67.4%。翻看很多院線的年報,廣告與賣品業務都是利潤率最高的業務。萬達這兩項業務的利潤率並非最高,但是其最大的優勢則在於影院的區位與規模優勢。城市中最好的區位與成熟商業圈能帶給萬達帶來極高的人流,這都是賣品和廣告賣得好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出意外,萬達今年的觀影人次將超過2億,這樣巨大的人流無疑能使賣品和廣告業務在未來或將成為萬達新的寶藏。在年報中2017年的公司經營業績回顧之中,“影院休閒消費新場景”、“廣告業務”、“賣品銷售新奇蹟”等也都成為了萬達的關鍵詞之一。

萬達電影的焦慮:影院開的越來越多,來看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

萬達與 COSTA合作佈局咖啡業務促進餐飲銷售

比起未來會如何,已經停牌超過11個月或許是萬達更需要面臨解決的問題。不過停牌期間的好消息是,阿里與文投控股78億入股了萬達電影,而這三者的合作,尤其是萬達與阿里的合作,在資本市場將有很多故事可講。有圈內人士告知壹娛觀察,這項交易的初始,萬達一度非常被動,被要求接受兩家央企的投資。最終在萬達的斡旋之下,一家大型央企才換成了阿里。很顯然,如果換家公司,可能連議價的能力都沒有。

(點此閱讀:阿里和萬達,誰先找的誰?)

萬達仍然想要極力保留自己的尊嚴,一如在別的院線、影投每年二三百家影院的增速迫近萬達之時,萬達將連續兩年新增超過100家影院來保住自己院線一哥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