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影像:稻花香裡聽蛙鼓 一份耕耘一份甜

文:李靜

朋友周可,是個厚道,能幹的單身青年,曾在我小店的隔壁賣電腦。可有一天他卻關了店門,放棄了穩定,悠閒的工作,回家裡搞起了黑斑蛙的養殖。

鄉村影像:稻花香裡聽蛙鼓 一份耕耘一份甜

第一次來到碌硃屯村東的田野裡,見到周可的養殖場,是在去年夏天。他經過反覆考察,確定可行之後,把自己家一畝水田改成了蛙田。從進蛙苗,進飼料,到學習技術,裡裡外外他自己,忙得團團轉。用他自己的話說,累並充實著。今天再來到周可的養殖場,發現規模已擴大了十倍。去年的投資已經翻本,今年自己培育蛙苗,還對外出售,前景很樂觀。

鄉村影像:稻花香裡聽蛙鼓 一份耕耘一份甜

周可比去年又瘦了一圈,天天在蛙田裡忙活,人也曬黑了。他說有人把養殖當做暴利,是錯誤的認識。特別是黑斑蛙的養殖,更需要細心,耐心。他年後開始九畝水田改造蛙田,緊接著抽水把冬眠的成蛙趕出來孵卵,又開始育苗,分池工作,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培育蛙苗的這段時間,晚上還要起來看兩次蛙池,要保持水的清潔,流動。喂料也要定時定量,不可馬虎。

鄉村影像:稻花香裡聽蛙鼓 一份耕耘一份甜

聽他講了個大概,我不禁感嘆:“沒想到這麼辛苦啊!原來以為很簡單呢。”“怎麼說呢?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能不能掙到錢,掙多少錢,要看蛙苗的成活率,而成活率,一是靠技術,二是要用心。”周可擦擦額頭的汗珠,又娓娓道來。看來,年紀輕輕的他,在這一年的歷練中,成熟的不只是養殖經驗,更有他的內心世界。畢竟,人人都知道養殖有風險,而黑斑蛙養殖,他走在了魚臺縣的前列。

鄉村影像:稻花香裡聽蛙鼓 一份耕耘一份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是老話,也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相信幾個月後,周可定會在一片蛙鼓聲裡,嚐到汗水的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