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的闞家村

文:田素申

張黃鎮北行2裡,公路西側便是闞家行政村。闞家村有村民1200口,280戶,有耕地1900畝,以種植稻、麥為主,有少量的果園、大蒜。村民的姓氏有闞、胡、孫、張、孔、楊、臧,闞姓約佔80%以上,胡氏是民國初年從宵雲遷來的,其他姓氏遷來闞家時間較短,有的是稻改時從湖裡遷來,有的是因為親戚關係遷來。

和光同塵的闞家村

一、充滿玄幻色彩的闞家姓氏:跟闞家村的耆老們一起座談,他們津津樂道的談論他們姓氏的來攏去脈,他們說,4400年前就有了這個闞家姓,說闞氏的始祖是統九黎於天下的英武的戰神、兵祖蚩尤;又說始祖是春秋時代孔子的學生闞止,字宰予,號子我;還說是和蚩尤同時代的黃帝。究其實,這些說法都有充分的道理和根據,中國人的姓氏在久遠歷史的演變中其源由本就不止一而貫之,姓氏文化的內涵是很深厚的,有很多學者致力於這個學科的研究。闞姓雖然古老,在全國人口並不算多,據2017年人口普查資料,全國闞姓只有19萬6千人。老人們講述了一個故事,說元朝末,朱元璋窮得沿街乞討,這一天來到一家姓闞的大戶門前,從院裡跑出一隻大黃狗朝朱元璋衝來,躲閃不及,咬了腿肚子,狗主人在旁邊沒有及時把狗呵住,朱耿耿於心自言道:到我得勢那天,殺盡天下姓闞的。後來朱元璋果真當了皇帝,記起當年討飯之苦,到處追殺闞家人,有的怕殺頭,就改了他姓,這故事的真偽無從查考。

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黃帝、炎帝、蚩尤都是華夏民族的先祖。那時中華大地上有三個大族群。黃帝為首的部落群佔據今天河北西部、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史稱華夏;炎帝為首的部落群佔據今天的河北東部,山東、遼寧史稱東夷。炎、黃所佔地域統稱華夏部落。蚩尤佔據今天長江中下游地區,史稱苗部落。據說蚩尤本姓闞,這個闞字從字面上看,意為不論什麼門都敢闖,也符合蚩尤戰神的性格。中化大地上的三個部落群之間雖偶有爭戰,但都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的歷史文化。

遠古時代,人們逐水而居,行無定處,自然沒有姓氏。原始的母系社會被新興的奴隸社會替代後,姓氏開始為;漸漸出現。起初只是地位高貴的首領們,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奴隸們有區別,也為了各小部落有個稱號,於是他們最早有了姓。蚩尤原本就是闞姓,這是今天闞姓以蚩尤的始祖的原因所在。

族群人口增多,地盤越來越大,首領就對自己的子孫、功臣進行分封,他們分到各地,管理那個地區,被分各地的子孫、功臣就在當地建立自己的國家和城鎮。黃帝有一個兒子,被分到今甘肅天水通渭縣一個叫闞的地方,後代子孫便以闞這個地名為姓了。今天魚臺的闞氏族譜上的堂號便是“天水堂”,若按這一傳承斷定,魚臺的闞氏族人很可能就是黃帝后人的一個支脈。

和光同塵的闞家村

時光流逝,1500年過去了,歷史的列車駛進了那個禮崩樂壞,天下紛亂的春秋時代,周王室對天下難於掌握了。早先只有貴族才配有的姓氏,一時間各種姓氏紛紛湧現,“百姓”這個詞也應運而出了。這個紛亂的時代卻促進了思想文化的大發展,春秋後期,文化旗手孔丘為平民百姓爭得了受教育的權力。在他的弟子裡,有一位闞止的學生,敏思維,善辯辭,且有武力,被孔子定為“言語”科的高材生,雖然有一次白天睡小覺,捱了批評,但闞止的才幹終教孔老師改變了先前的對他的看法。闞止後來曾任齊國右相,有出色的政跡,他的子孫被齊王封到今汶上縣一個叫闞邑的地方,後人就以地名為姓了,這應是闞氏的又一支脈。

闞家村的人,自稱是“天水闞”。明初從天水遷到汶上鞠耕,到了清乾隆初年遷來魚臺縣相里村,不久又遷到今張黃鎮始建闞家村。為什麼遷出相里村,也有一段小故事:居相里時,屋宇前後、左右都有強姓為鄰,強與牆同音,闞與看同音,闞家人礙於忌諱,認為牆擋住了“路”,後代子孫難於廣展宏圖,夙志遠播,故遷來此地,結草為廬,開疆擴土,生生不息300年,成就了今天和光同塵、溫厚安逸的闞家村。

和光同塵的闞家村

還是上文說到的與闞氏家族的忌諱有關,在闞氏居家的院子裡,不論窮家富家,絕無迠影壁(也叫照壁)者,也沒有在墓地墳前為已故先人立碑者,理由是遮擋亡者遠觀,有不孝之嫌。

二、零犯罪是怎樣打造出來的:闞家村有村民1200多,這麼大的一個村子,歷年來犯罪率為零,實屬難得。這當然與闞家村傳統的村風不無關係,最主要的村幹部認真抓法治教育的成效。村黨支部歷來重視普法教育,宏揚法治精神,使全體村民提高法律素質。將法律武器同一切違法的行為說服、勸導或鬥爭。黨支部分工一名委員主管,支書督查。請人給上法治課,講外地、外村的案例,達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尤其重視對村中青少年的教育,提高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從傳統教育、品德教育入手,教孩子們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提倡做好人好事,表揚先進,樹立典型。家庭、學校、村,齊抓共管,打造出零犯罪的闞家村。

和光同塵的闞家村

三、孝敬父母,兄悌弟恭的好村風:孝敬父母,親兄悌弟的良好村風在闞家村代代相傳,經久綿長。闞殿輝兄弟倆,哥哥較窮,生計艱難。贍養老母親的義務不攀哥嫂,一個人擔負起贍養義務,無有怨言。冬天寒冷,以自己的體溫給母親暖熱被窩,這樣的孝賢行為,只有在24孝裡才能找到。後來老母親病了,服侍病中的母親的義務和妻子一起承擔下來,床前行孝,無微不至,想方設法減輕老母親病中的痛苦。母親病故以後,自己出錢辦理母親的後事。

闞永池的老父親患腦血栓多年,生活不能自理,伺候父親的事落在夫妻二人身上。為教丈夫在外多掙錢養家,50歲的商迠麗擔負起侍奉公公的義務。她擯棄傳統的舊觀念,對病中的公公當成自己的生身父親,細心照理,一是三餐,端到跟前。公公如廁不能自理,迠麗也陪護著老人。老人流著淚說:迠麗 就是俺的親閨女呀!

這便是普通人身上具有的高貴品德!

根據:闞學林79歲、闞永玉77歲、闞月輝73歲、闞寶民66歲講述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