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玉雕龍”在被鑑定之前,只值30元錢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村子後面的果林裡修梯田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質地堅硬,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是一塊廢鐵,收工時順便把它拿回了家。

他的弟弟張鳳良當時才六七歲,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就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夥伴們在村子裡玩耍起來,過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澤來了。張鳳祥發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後,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裡一位叫王志富的同志用30元錢徵集了這件文物,但他並沒有在意,辦完入庫登記手續之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裡。

1984年,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在聽說牛河梁發現有5000年前的玉豬龍時突然想起1971年徵集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裡的玉器,極有可能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他立即坐火車趕到北京,請蘇秉琦先生鑑定。

蘇秉琦先生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這件玉器,仔細鑑定後,他告訴賈鴻恩:這是5000年以前由紅山人精心製作的、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中華第一玉雕龍”在被鑑定之前,只值30元錢

紅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其以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包括內蒙古、遼寧、河北三省區交界一帶的廣大地區,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約五六千年,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從陶器和石器的特點分析,紅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很可能是和仰韶文化相互影響之後所發生的新的文化遺存,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最具特色的是陶器裝飾藝術和制玉工藝。

遼河流域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五六千年前這裡溫暖潮溼,極適合人類生存繁衍。遺存分佈地域內普遍出土有石器、細石器、陶器,特別是彩陶很有特點。發現的房址多為半地穴式和方形,晚期還有以壇廟、冢為中心的大型宗教禮儀性質的遺蹟,並出有陶塑或泥塑的大小女神像等。

墓葬為石棺墓,埋在積石冢內。現已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址有一百多處,其中以東山嘴和牛河梁遺址最為重要和典型。

1987年7月24日,中國新聞界向全世界發佈了一條重大的考古新聞:“遼寧西部山區發現50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遼寧西部發現的壇、廟、冢文化遺址,屬於紅山文化分佈區的中心地帶。

1979年5月,首先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村發現一處直徑為3米的圓形大型石砌祭壇遺址。1983年以後,又在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村發現一座女神廟遺址和數處積石大冢群,以及一座類似城堡或方形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經C14測定和樹輪校正,這些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曆史。考古學家推斷,5000年前,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化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