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與正在如火如荼舉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相比,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顯得不那麼高調。要不是朋友圈或微博推送消息,深水君甚至不知道金像獎已經開始頒獎了。過去幾年,金像獎的熱度還能竄上微博熱搜榜單前幾名,可漸漸這個獎項的關注度卻開始直線下降。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15號晚的頒獎典禮,最能引起熱議的關注點是將“專業精神獎”頒給了茶水阿姨楊榮蓮,讓人看到金像獎始終還保留著不少人情味。另外,古天樂終於把金像影帝收入囊中,眾望所歸之下也能在熱搜名單佔據一段時間。可除開這些,許鞍華6度拿下最佳導演,洪金寶5次奪得最佳動作設計,毛舜筠拿下影后等影人消息的傳出,並沒有在國內電影行業掀起什麼波瀾。金像獎就這麼在一群香港影星的尬聊中結束了。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從關注電影節本身到關注電影節影人明星,似乎香港電影金像獎越來越成為香港電影人的“抱團取暖”了。年輕一代苦苦支撐,中堅力量揮軍北上,提名條件限制多多,這些都讓香港電影金像獎逐漸失去以往的生機與活力。在這個人人都唱衰“港片已死”的時代,已經找不到當年守著電視看頒獎的盛況了。曾經華語電影三大電影節之一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其影響力早已大不如昔。

如今已經37歲高齡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與中國電影金雞獎,臺灣電影金馬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上個世紀80年代,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能夠誕生出一個電影節,這是很多香港電影人難以想象的。其成功舉辦也是激勵著許多香港電影人能夠砥礪前行,堅持創作。可隨著時代的向前推進,如今以周星馳,徐克,林超賢,陳可辛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中堅力量集體揮軍北上,在內地開公司,開工作室,早已與內地資本市場達成一片。與蒸蒸日上的內地電影市場相比,現在的香港電影市場,彷彿身體被掏空。如果從鼓勵電影創作的本身影響力出發,或許還比不上國內年輕的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從獲獎名單上看,這一屆金像獎並沒有多少具備競爭實力的影片。深受香港愛戴的許鞍華憑藉《明月幾時有》拿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美術指導等5項大獎;古天樂毫無懸疑拿下影帝桂冠;葉偉信導演的《殺破狼·貪狼》都9提3中,更別提被劃入“爛片”行列的《拆彈專家》

,雖只有姜皓文拿下最佳男配,可7項提名的成績也著實讓人驚訝了一把。

可看著這些電影獲獎,會讓人感覺激動嘛?這些獲獎者絕大部分都已經在各大媒體的意料當中了。所以,在一份這樣的名單裡,再去找出一部能夠代表香港實力的電影,不僅沒有多少驚喜和冷門可言,頒獎典禮也會少了些看點。就好似“掩耳盜鈴”般告訴不知所以的觀眾,香港電影還能苦苦支撐一會。

所有人都知道,香港電影行業正在“走下神壇”,過去90年代400部電影的高產量,到如今每年僅剩40部左右的產出。曾幾何時,香港電影也被曾為“東方好萊塢”,彼時的香港電影也絲毫不畏懼好萊塢的衝擊,整個電影行業工業發展水平更是數一數二,還創造性開創了“武俠”“魔幻”等電影類型的出現。這是港片最鼎盛也是最輝煌的時刻。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時過境遷,隨著香港電影市場的頹靡,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這番此消彼長之間,是香港電影的血液不再“純正”,明明需要年輕一代來努力開創的香港電影,卻始終活在上個世紀,真正代表香港電影的“港片之光”又不在本土。“傳幫帶”出現了問題,年輕一代又怎麼撐得起“日落西山”的香港電影呢?正如同本屆金像獎,老一輩都已經第五次,第六次獲獎了,卻絲毫不願意給後輩們提攜的機會。這些獎項對於“老一輩”創作者來說重要嘛?答案是否定的。對於香港電影金像獎來說,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鼓勵年輕一代創作了。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年代不同了,創作環境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的香港電影如果沒有內地資本的扶持,香港新秀導演很難生存下來,這也是為何目前“合拍片”如此氾濫的原因之一。香港電影越來越呈現與內地電影融合的姿態,真正能夠達到“金像獎提名”要求的港片少之又少。香港電影金像獎對於參選的影片,都是有嚴格要求的。導演必須是吃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電影出品公司必須為香港合法註冊公司;影片中必須滿足至少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居民。

可見,金像獎的頒獎範圍實在是小之又小。在繁榮的90年代,這些條件並不會有什麼侷限性,在產量大幅減少的現階段裡,如果不是合拍片的出現,金像獎或許連提名名單都不能湊齊。香港電影金像獎真正成為了“香港人的電影獎”,在自己圈子裡自娛自樂,怎麼看都像是金像獎主辦方固執的自我認同吧。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與越來越沒有存在感的金像獎相比,臺灣電影金馬獎這幾年倒是越來越獲得華語電影圈內的認可。當年的金馬獎面對著好萊塢與內地市場的衝擊,本土電影行業又產量極低的情況下。金馬獎索性不設頒獎範圍,將眼光投向所有華語電影與華語電影人。重新樹立了將華語電影推向全世界的理念。2017年的金馬影帝塗們來自大陸,影后惠英紅來自香港,就連最佳女主的提名中,金馬獎也敢將年僅14歲的文淇納入進來。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可見金馬對新人的扶持與肯定,開誠佈公下,是業界對臺灣電影金馬獎的一致認同,在國際上的公信力越來越強,自然含金量越來越高。金像獎如果始終還在堅守著自己的“一方水土”,在老一輩香港電影人息影后,到時候扛不起“香港電影”這面大旗的後起之秀們,才會讓香港電影顯得更難看吧。

To be or not to be,過分在意港片的“身份認同”並不是香港人的傲骨所在,更像是面對強敵躲躲藏藏的“小家子氣”。能夠敞開胸懷與所有華語電影一同競爭,並在其中拿下一座獎盃,這樣不更能守住香港電影的尊嚴一些嘛。尊嚴不是故步自封,未來金像獎該何去何從,電影市場會給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附上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獲獎人員名單

毫無存在感的金像獎,靠什麼守住香港電影最後的尊嚴

最佳電影:《明月幾時有》

最佳導演:許鞍華《明月幾時有》

最佳編劇:張艾嘉、遊曉穎《相愛相親》

最佳男主角:古天樂《殺破狼·貪狼》

最佳女主角:毛舜筠《黃金花》

最佳男配角:姜皓文《拆彈專家》

最佳女配角:葉德嫻《明月幾時有》

最佳新演員:凌文龍《黃金花》

最佳攝影:關智耀《追龍》

最佳剪接:李嘉榮《追龍》

最佳美術指導:文念中、利國林《明月幾時有》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餘家安、利碧君《西遊伏妖篇》

最佳動作設計:洪金寶《殺破狼·貪狼》

最佳音響效果:曾景祥、李耀強《殺破狼·貪狼》

最佳視覺效果:黃智亨、徐建《悟空傳》

新晉導演:彭秀慧《29+1》

最佳兩岸華語電影: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專業精神獎:楊容蓮

終身成就獎:楚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