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蘇州智慧”

聚焦丨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苏州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對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作出戰略部署。政法工作必須順勢而為,主動擁抱信息化建設大潮,藉助科技智慧提高辦案效率,保障公平正義,促進司法文明。

近年來,蘇州政法機關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大政法信息融合應用,大力推進政法智能化建設水平,為保障司法高效、公正和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焦丨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苏州智慧”
聚焦丨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苏州智慧”

一張網、一個平臺、一條熱線

讓社會治理更高效

近年來,蘇州政法機關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推行“互聯網+社會治理”“網格+網絡”等服務管理模式,推動網格化社會治理與信息化社會治理建設融合、互為支撐,實現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更智慧、更精準、更扁平、更精細、更高效。

以網格化建設為基礎,精心織密“一張網”。在市級層面,我市重點建強社會治理大數據中心;在市(區)工作層面,重點建強社會治理聯動中心;在鄉鎮(街道)層面,重點建強社會治理聯動分中心;在基層網格層面,重點建強社會綜合治理聯動工作站。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區)聯動中心7個,市(區)聯動中心建設面積最大的是太倉市,達7000平方米。全市鎮(街道)聯動分中心應建104個,已建成71個,在建33個,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吳江區、吳中區鎮(街道)聯動分中心已100%建成。全市村(社區)聯動工作站應建2193個,已建成1807個,在建386個,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吳江區、吳中區村(社區)聯動工作站已100%建成。

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重點建設“一個平臺”。政法部門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數據資源,開發建設操作簡便、功能實用、貼近實際的市(區)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信息化平臺,實現各有關部門數據的相互推送、關聯融合、共享應用。各級用戶主體開展源頭信息採集、業務協同聯動、指揮處置服務、數據研判展現等四個方面工作,依託多網互聯、數據交換、安全管理、標準規範等四項支撐,做到一個終端採集、一個平臺聯動、一箇中心共享,實現各類信息一查清服務、重點目標一鍵式查控、隱患問題一站式解決的目標。張家港市發揮數字化城管(城市e管家)技術優勢,實現一個App管城市。太倉市建立“一臺受理、二級分撥、三層處置、四環監督”的事件流程管理體系,實現“一個流程”閉環管理。相城區引入京東公司專業技術團隊,計劃全新開發聯動中心智慧平臺。

以便民服務為目標,全面整合“一條熱線”。我市以江蘇省政府推進政務服務熱線整合為契機,逐步整合現有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熱線,明確“12345”作為全市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聯動指揮中心服務熱線,主要接收非緊急性投訴、諮詢、建議等,並與110接處警、數字化城管等專業平臺的聯通對接,實現對接服務管理訴求“一個號碼進入,一條熱線貫通”。目前,全市各市(區)“12345”整合熱線數417條,配備坐席員數529人,受理群眾訴求累計達600多萬件,辦結率達99.1%。

聚焦丨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苏州智慧”

智慧警務打造“最強大腦”

指引公安智能化建設駛上快車道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財物大量流動,警務工作量急劇增加,給公安機關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挑戰。一直以來,蘇州公安以佔全省13.7%的警力,承擔著全省近40%的外來流動人口和65%的境外人員管理、20%的執法辦案量和55%的警衛任務。不斷強化科技信息化建設,是解決我市公安工作“人少事多”等諸多問題的唯一出路。

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蘇州市公安局結合全省統一部署開展的“智慧警務”攻堅行動,重點實施“五大攻堅戰”,全面推進智慧警務建設應用,通過以“警務大腦”為支撐,以“智慧應用”為手段,啟動蘇州版的智慧警務建設,把公安大數據戰略真切地落到實處,實現以機器換人力、以智能增效能,最大限度地釋放警力、提高公安機關核心戰鬥力。

日前,蘇州市公安局舉行智慧警務深度發佈會,這標誌著蘇州市公安局智慧警務深度應用中心正式啟動上線。智慧警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基礎建設、應用體系、運行機制等多方面工作。為此,省公安廳專門制定下發了江蘇公安智慧警務建設發展三年規劃,並就全省開展智慧警務建設進行全面部署。蘇州市公安局根據上級部署,以實戰需求為引領,數據整合為核心,便捷操作為關鍵,應用出效為根本,全面推進蘇州智慧警務建設應用工作。

截至目前,網格化應用、縱橫工程、視頻應用、反恐應用、為民服務等多項建設成果已在全警推廣,並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智慧應用,累計抓獲各類嫌疑人1867名,破獲案件3164起;微警務註冊用戶突破240萬,完成車駕管業務15萬餘筆,累計受理群眾服務訴求2600餘萬次。

為讓建設成果更加符合實戰需要、民警期待,市公安局還推進實施眾籌匯智計劃,建設“蘇警創客”中心,匯聚每個民警的智慧和力量來建立整個蘇州公安智慧警務宏偉藍圖。如今,蘇州公安已初步構建起科學、完整、涵蓋全警種的智慧警務建設框架,一座智慧警務的“高樓大廈”落成可待,將指引蘇州公安工作走上“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

聚焦丨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苏州智慧”

聚焦“三全三化”深化智慧審判蘇州模式

近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市委政法委的直接領導下,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定試點建設庭審語音智能識別系統為契機,全面推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及深度應用等工作,逐步形成以“電子卷宗+全景語音+智能服務”為主要內容,覆蓋立案、審理、裁判等訴訟全流程的智慧審判蘇州模式。法官事務性工作因此剝離約40%,書記員事務性工作減少約50%,案件平均審判效率提高30%左右。去年,智慧審判蘇州模式先後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乃翔的充分肯定。該模式還榮獲江蘇省政法工作優秀創新成果一等獎。

今年以來,蘇州中院在既有成果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效果導向,牢牢把握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實現網絡化、陽光化、智能化的“三全三化”要求,進一步找準法官辦案的“痛點”和當事人參與訴訟的“堵點”,著力推動智慧審判蘇州模式提檔升級、提質增效,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為加快建設智慧法院,實現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提供更多的蘇州方案。

蘇州中院在全國法院系統首推的電子卷宗智能編目,通過運用圖文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該系統可以對掃描文件進行自動拆分、標註和編目,為便捷化定位、檢索和利用電子卷宗內容奠定了基礎。目前,系統編目準確率達90%以上。

通過運用研發的庭審語音識別轉寫系統,庭審筆錄的完整度接近100%,帶有口音的普通話語音識別正確率達到90%以上,庭審時間由此平均縮短20%至30%,複雜庭審時間縮短超過50%。在此基礎上,蘇州中院探索搭建“全景語音合議庭”平臺,大大提高案件評議的質量和效率。

完善“隨講隨翻”電子質證系統,進一步節省舉證、質證時間。在最高法院的支持下,蘇州中院加強與法信平臺的合作,建立“隨講隨查”法條檢索系統,實現語音自動檢索法條、多席位同屏展示功能。

在全國率先推出文書製作“左看右寫”模式的基礎上,蘇州中院將系統應用範圍進一步拓展至庭審、合議等辦案全場景,同時進一步優化屏幕布局,居中嵌入電子卷目錄,探索建立“左看(中卷)右寫”新形式。

蘇州中院將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個紙質訴訟材料智能管理雲平臺(“雲櫃”),與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工作深度融合,藉助“雲櫃”全程留痕功能,對訴訟材料同步數字化情況進行實時跟蹤,成為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輔助管理的有效工具。

改造訴訟服務“互聯網+”平臺,著力拓寬電子卷宗採集渠道,除法院集中掃描外,加強與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單位的對接,強化對相關智能輔助設備的支持,推動數字化前移,方便當事人和律師在網上立案、網上提交證據。

此外,藉助蘇州市政法跨部門業務協同平臺,司法最後一個環節——社區矯正工作也得以加速。生效判決書(裁定書、決定書)、執行通知書、假釋證明書等電子法律文書在第一時間通過該平臺送達司法行政機關和其他政法機關,真正做到無縫對接,既快捷又安全。通過平臺數據的即時傳遞,司法行政機關可以第一時間獲知社區服刑人員基本信息,提前做好接收管理工作,從而使判決到矯正之間的銜接更加順暢、溝通更加及時、工作更加高效。

推動信息化向全過程覆蓋

全面推進智慧檢務工程

近年來,蘇州市檢察機關緊緊圍繞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對檢察信息化作出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科技興檢戰略,全面推進智慧檢務工程。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在司法辦案、綜合管理、檢務公開和司法體制改革中得到廣泛運用,政法信息綜合管理平臺等一批信息化成果得到上級高度關注。

2011年以來,針對政法部門信息無法實現實時傳遞和溝通、檢察人員需花大量時間製作法律文書的狀況,蘇州檢察機關探索建立政法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實現案件數據自動交換,檢察人員對公安機關移送的電子卷宗可以直接利用,減少重複勞動。根據辦案業務需求,政法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增加完善了辦案規範提醒、庭審多媒體示證、案件業務協同辦理、判決後自動生成案件判例庫等功能,系統應用也從檢察機關向其他政法機關拓展。目前政法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已進入三期建設,全市刑事案件在該平臺上的流轉率達97%以上。

2012年以來,針對部分辦案環節路途及等候時間長、影響辦案效率的問題,蘇州政法機關探索將遠程視頻技術運用於簡易程序案件的提審和庭審中,從而大大減少了辦案時間的無效消耗。以2016年為例,全市檢察機關共採用遠程視頻提審3869人次,平均每件案件節約1小時左右辦案時間;利用遠程視頻庭審系統,平均每25分鐘即可辦理一起簡易程序案件,節省約60%的開庭時間。這套遠程視頻庭審系統,深受一線辦案人員稱讚和歡迎,並得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批示肯定。

在成功開發政法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和遠程提審庭審系統的基礎上,蘇州檢察機關逐步推動信息化向檢察工作全領域、全過程覆蓋。

在推動內部司法辦案方面,蘇州檢察機關積極擴展全業務應用體系。除了政法信息綜合管理平臺、遠程提審庭審系統外,還開發了智慧偵查平臺,將偵查信息共享種類從5類擴大到40餘類,外部信息來源單位近100家,數據超過20億條,試運行以來應用達1萬餘次,為偵查辦案提供有力的信息情報支持;研發偵查突破指揮雲平臺,有效解決突破階段指揮規範性不夠、信息不流轉、缺乏高效手段等問題,平臺運行以來,案件突破成功率100%,平均突破時間縮短35%,一審服判率達100%。此外,還自主研發刑檢視訊平臺、羈押必要性審查輔助評估系統、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工作綜合管理平臺、涉案物品二維碼管理系統等業務信息化系統。

在促進外部司法為民方面,檢察機關積極打造全方位服務平臺。創建“指尖上的檢察院”——檢察為民服務管理應用平臺,包括掌上檢察App、信息展示屏、智能接待系統和網上檢察院四大板塊,方便群眾進行案件查詢、預約登記、控申舉報等,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信息化網上輕應用開發一等獎。

去年7月,蘇州檢察機關信息化辦案的經驗做法在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上作了介紹展示。去年9月,蘇州成為全國檢察機關智慧檢務工作會議主會場並作經驗成果展示。蘇州檢察機關的信息化建設探索,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和示範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