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幼升小反映問題是去年近3倍 花式上學難案例層出不窮

西安幼升小反映问题是去年近3倍 花式上学难案例层出不穷

按照學區劃分、免試就近入學是西安市教育局近年來解決幼升小問題的一個基本原則,這其中也明確了公辦學校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主體,公辦學校的學位數應滿足轄區內義務教育學段學生就學需求,只有在公辦學校學位不足時,民辦學校才接受委託承擔義務教育任務。

然而,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上學難已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項民生難題,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近幾年來,幾乎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幼升小問題最為集中的時段。

數據

今年幼升小反映問題是去年近3倍

問題類型也更多樣

根據上述表格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這三年幼升小入學問題的大致特點:

■2016年

1.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突出,對居住證、居住時長、工作地點等要求不統一,導致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報名登記困難;

2.儘管在西安市購房,但因購房時間太短或者沒有在轄區內工作,同樣導致子女報名困難;

3.西安市戶口,但因工作和居住地發生變化,導致要返回原籍就讀。這一情況和外地戶口長期在西安生活居住的情況相似;

4.因學區劃分調整,原學區房學校發生變更。

■2017年

1.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條件不夠統一,具體要求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導致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報名登記困難;

2.因新建小區較多,開發商承諾的學位房、學區房無法兌現,也存在部分小區因未繳納教育配套費無法享受學位房、學區房的便利;

3.因新建小區較多而新建學校太少,導致學區內學校無法承擔學區範圍內學生入學,致使大量學生被分流無法就近入學;

4.隨著城市拆遷建設加快,部分區域拆遷後長期在外租住,上學問題無法妥善解決;

5.同為西安市戶口,因工作生活關係離開戶籍所在地時間已久,無法返回原籍的現實情況與學區劃分要求返回原籍入學相沖突。

■2018年

1.隨著城市人口增加,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轉學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2.學區是按照行政區域劃分,但配套的教育服務卻簡單以區域、戶籍、房產等劃分,導致入學登記出現多重標準;

3.人口流動明顯增加,以戶籍劃分學區的方式,導致長期跨區域居住工作的西安人子女無法就近入學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4.因教育配套服務較差,導致學區房、學位房無法兌現承諾,同時也導致無法就近入學的情況出現;

5.因部分公辦學校相對條件差,使得就近入學與“擇校”現象矛盾突出;

6.拆遷後無法及時回遷導致無法在租住地實現就近入學,同時也存在拆遷前後入學條件不一的情況;

7.二孩政策放開,需要及時更新一戶一人次享受學區內入學的政策。

案例

開發商承諾落空學位緊缺新市民入學難……

一樣的幼升小 不一樣的入學難

通過對連續三年來同一時間段華商報新聞熱線收到的關於入學問題的反映進行梳理,發現入學難問題逐年增多,除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這一群體始終存在外,拆遷安置入學,承諾的學位房、學區房無法兌現,開發區與行政區劃分不清晰已表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今年,新落戶西安群體的子女入學、二孩政策子女的問題成了新出現的問題。

“就是想知道我們到底該屬於哪個區,我的孩子到底被分到了哪個學區,現在被推來推去沒個準確說法,讓人太難受了。”說起孩子上學的事,張先生非常無奈。

張先生原是渭南蒲城人,2010年在未央區和高陵區交界的涇河工業園天正銀河灣小區買了房,2014年戶籍遷入西安。今年孩子要上小學,6月4日去登記,工作人員卻說涇河工業園不屬於經開區,“當時買房售樓部說屬於經開區,落戶也是在涇河派出所落的。”張先生說,按照學區劃分範圍,他們屬於經開區,並拿出學區劃分文件,但工作人員卻說是信息發佈錯誤。

趙先生所住的鳳城九路西安印象小區屬於經開區,但戶口落的是公安未央分局新府路派出所,“我們的學區劃到了未央區高鐵寨小學,但我們去報名,學校說只收未央區行政村的村民子女,不收新開發樓盤業主子女。”趙先生又去找經開區管委會,得到的回覆是:戶口屬於未央區,應找未央區解決。

按今年西安市中小學入學原則,西安區縣戶籍在區縣教育局統一登記造冊。小學新生依據公安戶籍登記,初中新生依據小學畢業相關資料和畢業生登記表登記,按照戶籍所在學區上學。那麼問題來了,常年在城區工作並已在城區購房,或因工作原因租住城區,家中無人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孩子回原籍上學無疑就成難題。

賈女士在國棉三廠工作26年,丈夫也和她一樣生活工作在紡織城,眼看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我住在紡三南區,也辦了房產證。”賈女士說,單位所在區域的學區屬東城一小,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該小學上學,然而,當她去給孩子報名時,卻被拒絕,因為孩子的戶口不在當地,學校建議她到孩子戶籍所在地的學區學校去報名。

原來,賈女士和孩子的戶口都在她老公的老家——灞橋區讀書村,且因為家庭內部的複雜原因,她不得不把戶口留在老公家。“我和老公一直在這裡生活工作,現在卻得把孩子送回去上學,太不合理了。”

賈女士的單位以公對公的形式到東城一小進行協調,但沒有效果,“我自己也去找過學校,但大門都進不去,打電話到教務處,人家還是一樣的說法。”賈女士希望有關部門重視此類情形,予以人性化解決。

楊女士的房子在郭杜摯信櫻花園,想上附近的郭杜小學,但孩子戶籍在長安區興隆街辦,校方和小區物業都說要回原籍上學。“戶籍所在地已沒有房子了,回去上學很不方便。”楊女士說,家裡早都沒人,她和老公工作都在這邊,他們放棄工作回去陪讀也不現實,現在不知該如何是好。

安徽的宋女士2017年在西安城北秦漢大道與北辰大道十字處的一小區交了首付,當時開發商承諾可以進入附近的小學,購房合同上也寫明瞭帶有學位。孩子今年即將入小學,現在開發商毀約,讓再交10%房款才能入學。

宋女士想不明白,合同上並沒有說要補交房款才給學位,而且從今年過年到現在數月過去,小區一直處於停工狀態。“學位和房款沒有必然關係,而且我娃的戶口在安徽,補交10%的房款,開發商真的就有本事給安排上學嗎?為了上學買了房子,結果問題沒解決,只有鬧心。”宋女士說。

孫女士2014年在西部大道一小區買了房子,當時開發商承諾不需要把戶口轉到這裡,就可以上小區裡的學校。今年她的孩子準備上學時,卻被告知必須將孩子戶口從沙井村轉過來。由於自己家是城中村戶口,牽扯拆遷賠償,現在並不能把戶口轉到這裡,孫女士質疑開發商欺騙性售樓。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的相對滯後,是歷年來上學難始終存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隨著城市建設加快人群居住集中,學位不足現象更加嚴峻。

王女士反映,科技路與丈八北路十字西南角的復地優尚小區、銀領小區、東方米蘭小區、天朗藍湖樹等四個小區都屬於高新區範圍,“我們買房時也是希望能享受到高新區的配套服務,但在劃分學區的時候就被分到魚化小學,這所學校的條件明顯有限,根本容納不了這麼多人,孩子就近入學根本無法實現。”

程女士在未央區買房,劃的學校是東前進小學,可報名時學校說她戶口是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的,得回原籍。程女士表示,據她瞭解,按政策並沒有說秦漢新城的不能入學,在與未央區教育局的交涉中,工作人員也承認沒有依據,最後她瞭解到,孩子不能順利報名的真正原因是學位太緊張。

李女士2012年在西安買的房子,但因房子被法院查封一直無法辦理房產證和落戶。今年5月李女士把孩子戶口從榆林落到鳳城二路的集體戶了。眼看9月開學,想在鳳景小學上學,但諮詢後學校不給報名,因為戶口不在學區。

李女士說:“當初選擇在西安買房,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學上,想著西安教學質量高。結果因為開發商的問題,只好給孩子落了集體戶,但是報名登記的時候集體戶又不受理,簡直讓人頭疼。”

王先生原戶口在楊凌,今年5月學歷落戶到西安,尚未買房,暫落戶籍在廣安路甲一號集體戶,屬於滻灞生態區管委會轄區內的辛家廟派出所。目前暫時居住在祥和居小區,該小區屬於未央區行政區劃內。今年9月孩子上小學,王先生開始幫孩子找學校,卻被滻灞生態區管委會和未央區教育局“踢來踢去”,以至於跑了很多天都沒有結果,王先生頗為無奈:“我們到底該屬哪個區,我的孩子又究竟該屬於哪個學區?”

張女士以前的戶口在碑林區,去年入住曲江一小區,但因為小區暫時無法落戶,只好給孩子找到稍遠一點的學校上一年級,“現在我們的戶口落在了曲江,按照房戶合一、就近入學的原則,孩子就可以轉學回到學區內上學,但是諮詢過曲江新區管委會和學校後被告知,目前學校學位有限,需要等待調配解決。學校資源應該在小區建設之前就規劃好,為什麼沒有提前規劃和調研,而是等到人來了才想辦法彌補?”張女士質問。

家住西安城西的李女士介紹,她和孩子的戶口在蓮湖區一城中村,他們所在戶籍地已拆遷四五年了,一直沒有回遷安置,現一家人在丈夫戶籍所在地灞橋區生活。今年孩子面臨上小學的問題,但諮詢灞橋區之後,被告知孩子必須返回原籍上學。可他們返回原籍,根本無法正常生活,多次聯繫灞橋區教育局均沒有得到回覆。

與李女士的情況有些類似,張女士原是長安區郭杜街辦一村村民,隨著村子拆遷安置,所屬的社區被劃分到高新創匯社區。孩子今年要上小學,前往社區諮詢被告知因為拆遷後移交工作沒有完成交接,需要在原村辦小學登記報名,可是原村已拆遷,根本無法正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