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滅絕之後,生命捲土重來的速度超乎想象

根據本週《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 Rapid recovery of life at ground zero of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在造成恐龍死亡的小行星撞擊坑地帶,生命迅速得到恢復。

大灭绝之后,生命卷土重来的速度超乎想象

在導致白堊紀物種大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後,最初幾年裡,浮游生物迅速重新佔領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Credit: John Maisano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在 6600 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超過 75% 的物種都滅絕了,其中以非鳥類恐龍最為著名。當時,一顆小行星撞向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附近的淺海,從而引發了滅絕事件。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從此次災難中恢復的速度各不相同,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區域花了 30 萬年的時間,遠遠慢於其它距離撞擊坑較遠的區域。因此,有人提出可能是撞擊相關的環境影響,如有毒金屬中毒,拖慢了撞擊坑附近的恢復速度。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 Christopher Lowery 及其同事分析了從撞擊坑下方鑽出的岩石樣本——保存了撞擊後最初 20 萬年的記錄。他們研究了各種微小化石的變化——單細胞帶殼有孔蟲和鈣基納米浮游生物 ——以及生物活動的化石痕跡和各種元素的丰度(如地外來源的氦 -3,其擾動可以用來推斷沉降速率)。

作者發現,在災難發生僅僅幾年之後,撞擊坑的生命就開始恢復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多樣化和高效率生態系統在 3 萬年內就恢復了——遠遠超過了遠離撞擊的地點。研究結果表明,沒有撞擊相關因素影響生命的恢復。相反,作者認為生態過程 (如撞擊坑的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可能產生了影響,突出了生態過程對於理解海洋生態系統如何響應類似的快速滅絕事件的重要性。

研究結果表明,Megachirella是已知最古老的有鱗類動物譜系成員,比侏羅紀時期已知最早的真正的有鱗動物早 7200 萬年左右。這一發現有助於填補我們對於有鱗動物和其它爬行動物起源的認知空白,表明它們在二疊紀 / 三疊紀大滅絕後不久就開始分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