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請給我一個創造性的讀者,我的小說是為他而準備的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感謝“簡書”上看到的這張圖: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於是,我就想當然的認為,既然是講納博科夫這個“斜槓青年”(或者中年、老年),必然要講他寫小說、寫詩、寫文學評論、做翻譯,以及那最著名的蝴蝶專家的多重身份。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所以,當聽到嘉賓、《納博科夫傳》譯者劉佳林老師談到他所定義的“斜槓青年納博科夫”時,真是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特別提示:文末有福利,還請關注!

劉佳林:納博科夫的“斜槓”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劉佳林: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納博科夫研究專家,《納博科夫傳》譯者

所以“斜槓”在納博科夫的講稿裡有特別意義,那是為了一堂課,或者為了理解一個小說所必須要用到的材料。如果有同學在讀或聽了他講的那些小說之後,對這些作品或者小說家還有更多渴望的話,納博科夫會把斜槓後面的內容向他們展示。

(喜歡打遊戲的)嚴鋒老師對遊戲有三點非常準確的概括:交互性,參與性,還有沉浸其中。這三點也非常符合納博科夫的小說魅力。小說閱讀是一場遊戲,因此遊戲的交互性、參與性、沉浸性,任何一個讀過納博科夫的人都能感受到。

劉佳林:為什麼納博科夫依然與今天這個時代兼容

為什麼今天還是有很多讀者喜歡納博科夫?

我在讀他的《文學講稿》時注意到一句話,納博科夫切入文學唯一的角度,就是對文學的興趣。文學的興趣在哪裡?就在於藝術的永恆性和個人天才。他的小說要關注的,以及他在《文學講稿》中所關注的作家,主要就是圍繞這兩個方面:一個是藝術的永恆,第二就是個人天才

藝術的永恆以及個人天才,在某種程度上是超越時代的。納博科夫是一個流亡作家, 從俄羅斯,到歐洲、美國,又回到歐洲,我們沒辦法用社會、歷史環境這樣的思路去解釋納博科夫,因為納博科夫自己也不願意把作品簡單地變成對某一個時代,或者某一段生活的再現。他追求藝術的永恆性,追求個人天才在作品中的閃現。

所以如果要讀納博科夫,不要一下子讀他太過複雜的作品,需要從自己過去的文學習慣,能夠接受的那些作品讀起。比如我曾經建議我的學生先讀《普寧》,而不是《微暗的火》。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我相信熟悉納博科夫的讀者都會熟悉他在《文學講稿》裡講過的話:寫作的藝術是首先將這個世界當做潛在的小說來讀,外部世界當然是真實的,但它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是一個真實的整體,它是一個雜亂無章的東西。作家需要通過想象力說“開始”,然後他會把雜亂無章的東西組合成一個藝術世界。

我認為這番話是我們閱讀納博科夫的初始條件:一定不要把這個世界,以及不要把面前的這個小說當做已經一成不變的東西,其實它正等待讀者進去,參與其中,然後交互作用,發現它的秘密

嚴鋒:納博科夫了不起的地方在於,

他能把讀者拽進他用文字創造的想象空間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嚴鋒: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納博科夫給我們很多啟示,生命是什麼樣的?文學應該是什麼樣的?是不是人物、故事都是線性、固定的,意義是單一的,還是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像遊戲一樣的創造空間。

《洛麗塔》我多次讀,每次都讀出不同的意義。納博科夫很多作品中都有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亨伯特毫無疑問是個惡棍、騙子、罪犯,整本書是自我辯白,當然也包含了懺悔——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懺悔,還有自我吹噓。我們實際上是法官和陪審團,亨伯特在呼告,但千萬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語迷惑,他是高智商、高情商,很可怕的罪犯。

但納博科夫不是一開始把這個判決詞告訴你,這個結論要由我們做出來:我們能不能經受一場智力和道德、文化的挑戰?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有一個短篇作品特別想向大家推薦:《符號與象徵》,也就五、六頁,短得不能再短:

一對老夫婦,是流亡柏林的俄羅斯遺民。兒子生了精神病,住在精神病院。一天他們去看兒子,結果被告知兒子不能見他們,因為剛剛自殺未遂。老先生決定要把兒子接回家,因為他們對精神病院非常絕望。到家後電話鈴反覆幾次響起,老太太接起來,但每次都是打錯的。最後,當電話鈴又一次突然響起,小說就結束了,非常開放的結局。

這是個遊戲,玩家將決定遊戲的走向,每個走向可以有無數的解釋,但到最後也沒有說,納博科夫式的描寫被髮揮到極致。

納博科夫在小說中替兒子編了一個精神病,叫聯想狂,就是兒子能在任何東西中看出跟他人生命運相關的意義,納博科夫把它作為兒子發瘋的原因。

現實中,這種精神病已經成為現代人類思維和想象的方式。

納博科夫誘使我們——讀者——在閱讀中尋找小說裡每個東西的意義,我們被拽到作品裡,變成裡面的人物。打通文學世界和現實世界,這是文學最了不起的時刻。納博科夫把我們拽進去了,一般的文學家就沒有這種能力。這真的太有才了,納博科夫得享大名,絕非僥倖。

梁永安:好作家的六個標準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梁永安:文學博士,復旦中文系文學寫作碩士導師

第一點是要看作家的感受力如何。作家首先應該是感受很豐富的人,是正常之上的豐富,這樣才能連通廣闊的萬物的生命。納博科夫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說,顯示出異常豐滿的心靈觸覺,不是那種線條化、色塊化的描繪,而是靈性的眼睛才能散發的氣氛,不用渲染就有一種讓你籠罩其中的氣韻。人性豐滿的作家,不依賴情節的大起大落,豐潤的場景就有非常大的感染力,讓讀者恢復平時生活裡的視覺、觸覺、嗅覺,復活我們面對生存的肌膚感,激活我們心靈中僵硬的部分。所以這是納博科夫讓我們非常珍惜的部分。

第二點就是要判斷作品裡面的凝固力怎麼樣。納博科夫在《文學講稿》最後一頁裡講過,他從來不相信一個沒有內在小說家氣質的人能夠真正寫出好小說。納博科夫這方面很強大,他給妻子寫情書,堅持五十多年,幾乎天天寫。這個不簡單,需要高度的單純性。所謂的凝固力就是保持單純的能力,心裡亂糟糟的人怎麼可能保持清新的感受?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圖:Matthew Hodgar

第四點屬於價值判斷價值,是要看一個作家是不是屬於“一”

“一”就是始終處在一個立場下,有意無意固守一個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有時候這是必須的,但有時候又是一種可怕的自我封閉,因為它建構了一個邏輯閉環,扭曲了世界的多義性,一個作家有了這個之後,他的書就不必多看,看一本就到底了。人面對大世界永遠是狹小而幼稚的,所以寫作一定是不確定的,一切都是探索。那種把一種“真理”寫得斬釘截鐵的人,實際上很可笑,也很蒼老,因為他已經固化了。

寫作是自由探索的過程,需要某種不確定性,在不確定中獲得自由。納博科夫的小說裡有這個自由,他的敘事都是多重視角的,具有強烈的解放感的作家,能給讀者極寬的光譜。

第五點是第四點的延伸,是看看一個作家的創作中有沒有“二”。“二”就是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任何事情,你轉一個方向,邏輯就轉換了。在“二”的敘事中,從這一端轉到那一端,會發現善惡可以互換,會發現善惡都是被定義的,關鍵是看被誰定義。納博科夫的小說裡就有這種很強的交互性,視點不是固定在一個維度中。

例如短篇小說《這裡說俄語》裡面,被迫害者反過來變成了迫害者,變成了無可救藥的“惡無限”。這並不陌生,“文革”中到處有這樣的場景:一個人一旦被定義“反革命”,“革命者”對他做什麼都是對的。這不是很可怕的邏輯嗎?

納博科夫揭示的這種邏輯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很多戀愛打著愛情的旗號,一味要對方付出。如果不是戀愛,人們肯定覺得這個人很自私,然而愛情的名義之下,很壞的東西也變成“美好”,這樣的荒誕,在納博科夫的筆下,豁然顯露出來

第六點又是從第五點中跳躍出來的,就是看一個作家能不能寫出“三”。這個“三”是跳出了現實二元對位的新世界,是生存的另一種可能。這是理解《洛麗塔》的一把鑰匙。《洛麗塔》從現實的“二”中翻越出去了,看上去很怪異的愛情中其實在探索另一個精神世界。《洛麗塔》不但打破了風俗,也打破了倫常,直接衝出了文化天花板。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納博科夫屬於我們未來的閱讀,屬於未來需要打開的空間。如果納博科夫僅僅寫出了“二”,那還不夠經典,雨果、薩特都寫過同類的問題,但納博科夫的可貴,是他寫出了這個不顧人間煙火的“三”。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充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腦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

引自納博科夫《文學講稿》

劉佳林:納博科夫教會了我們閱讀

從我的角度講,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或者小說一是在不斷鍛鍊我們的注意力;第二,鍛鍊我們的想象力。

為什麼?因為他的小說充滿大量有意義或沒有意義的細節。沒有意義的細節給你展示了這個世界本身的不可入性;或者他來干擾你,怕你因為這些細節而產生聯想。

他在西歐流亡時與流亡者生活在一起,外面的世界是全然陌生的。當他再去寫柏林街頭時,他就只告訴你這是柏林的街,不是其他街,沒有其他意義了,這是不可入的,就像一個流亡者不能融入身邊的世界一樣。

除了要注意這些不可入的細節以及干擾性的細節之外,還要發揮我們的想象力。納博科夫特別強調的是,要區別我們的想象和瘋狂。人是有意識的,人可以把無序的東西組合成有序的東西。想象力就是這樣。而瘋狂是把有序的東西變成無序,然後在無序之間建立起混亂的聯繫。瘋狂和想象是完全不同的。

《微暗的火》中,詩人謝德展示了他的想象力,但是金波特的註釋就是瘋狂,我們要能夠區別這種想象和瘋狂。

他有這麼多的細節,在閱讀他的小說時,這些細節會喚起你的注意力,然後它又會鍛鍊你的想象力,讓你學會區別哪些細節是有效的,哪些細節對你建構某個情節或者某個意義來說,要暫時把它放到一邊。

所以在閱讀納博科夫時,我們會經常面對這樣一種細節或者細節的重組,也就是嚴老師剛才講的交互性,參與性的閱讀。納博科夫一定反對讀者很被動地躺在床上,隨便翻翻,然後就結束了。他希望的是:給我一個創造性的讀者,我的小說是為他而準備的。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要活躍起來,要有創造性的參與,不是被動地接受。這也是納博科夫能夠帶給我們的快感。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梁永安:閱讀納博科夫,讓你學會構建自己的內在精神

我特別喜歡他的《文學講稿》。細讀向來是我們的弱項,現在的文學閱讀缺乏系統,閱讀一部作品,只是抽象地讀,不管作家是什麼時候寫的,不管他的處境、生命狀態和歷史縱深。納博科夫的細讀正好彌補我們的缺陷,他能讀出很微妙的細節,眼光非常纖細敏感。納博科夫給了我們雜亂、膨脹、豐富的文學空間,讓你學會尋找和建構,自主地形成一個生活,一個內在的精神。這是我覺得最珍貴的價值。

作家寫作都有確定的立場,尤其是道德感。這是一個雙刃劍,也許讓創作更明銳,也許束縛想象的自由。

納博科夫是敘事自由的典範,《洛麗塔》充滿跨性別的角度,不可能只停頓在一個單純的情感邏輯裡,男女主人公的對位轉換非常頻繁,亨伯特和洛麗塔都讓你非常疑惑。這是更高級的復調,復調連著復調,你沒有辦法做出一個確定性的判斷,只能承認世界的無限性和闡釋的無能。讀者面對《洛麗塔》的閱讀是不可控的,因為這部小說中的每個環節都是失控的,所有轉換無法找出完美的解釋。納博科夫由此給我們畫出一個生命底色,當我們面對世界的時候,你有這樣的精神底色,世界就變得特別有寬度。

納博科夫不給我們提供真理,卻提供了一種有強大力度的假設。他給我們一個生命出發點:整個世界猶如放射線交錯糾纏,一切如此又如彼,與其在希望中看到絕望,不如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如同現代經濟學,必須以人性惡為前提,如果你以人性善為前提就無法建構。以荒原為底色你能看到鬱鬱蔥蔥,看到很多生長,這是一種策略,也是讀納博科夫的方式。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劉佳林:納博科夫是一個在大西洋上飛來飛去的羽毛球

這是納博科夫研究中一個專門的問題。納博科夫 1919 年開始流亡,從俄羅斯到德國,然後到英國讀書,之後再到德國,後來到巴黎,一直到 1940 年離開。20 - 30年代他在西歐創作,很多俄國批評家都在說納博科夫的小說不像俄國作品,他的小說沒有俄國性。

納博科夫自己說,他不屬於俄羅斯,也不屬於美國,他是一個世界主義者。他是大西洋上方的羽毛球,打來打去,飛到這邊,飛到那邊。

我個人認為納博科夫是沒有俄羅斯性的。但是納博科夫畢竟是深深植根於俄國文學的歐洲作家或者說歐美作家,或者世界性作家。所以他的作品中,俄國因素是非常明顯的。

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他們自己的信仰,他們的信仰是和俄羅斯民族的信仰相認同的。

納博科夫則建立了自己的信仰,the other world. 彼岸世界,也有人翻成另一個世界。納博科夫全部的寫作都是在表達對彼岸世界的信仰。但確實是他個人自己的一種信仰,他從來沒有直接、明瞭地說出來他的原世界是什麼。正如他妻子薇拉所說,這是他自己心靈上的秘密,沒有任何人能夠知道,他也不願意把這個秘密向任何人洩露。這種對彼岸世界的信仰是和俄羅斯的傳統觀念有關聯的。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以上根據 2018 年 4 月 21 日 思南讀書會

《“斜槓青年”納博科夫,不止於》

速記稿整理而來

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歡迎在文末發表評論,告訴大家

今天你依然喜歡閱讀納博科夫的理由

六位讀者將隨機獲贈

文學講稿系列中的一本

留言有效期至 2018 年 6 月 3 日晚 24 時

別提示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

《文學講稿》

《俄羅斯文學講稿》

《〈堂吉訶德〉講稿》

正在各大網絡書店預售

今天 #618# 開門紅特價優惠中

函套裝特別贈送納博科夫文學筆記本一本

@噹噹 每滿 200 減 100

(戳下圖即可購買)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京東圖書文娛 每滿 100 減 50

這一波特惠至 6 月 2 日結束

還請抓緊預定哦

相關圖書推薦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點擊上圖封面即可購買)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點擊上圖封面即可購買)

《愛達或愛慾

纳博科夫:请给我一个创造性的读者,我的小说是为他而准备的

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