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端午節雖然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但是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當年差點被韓國搶先,因此,傳統節日與民俗文化等非遺項目,我們要積極申報文化遺產,加強保護。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端午節起源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毋庸置疑,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每年農曆5月初5,故稱為端陽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賽龍舟與吃粽子等活動,是古代中國長江流域的南方地區舉行龍圖騰祭祀的節日。

相傳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的榜樣,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傳統民俗活動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說法傳說眾多,全國各地也有所不同,但是吃粽子、賽龍舟是各地共同的文化習俗。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也有所不同,主要的活動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喝雄黃酒、懸掛菖蒲、插艾草、五彩縷等。

總之,夏季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節,端午節這天與祛病防疫活動聯繫緊密。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傳承與發展

春秋戰國起源時期,人們把5月初5視為惡月惡日;秦、兩漢時代,全國統一,南北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端午風俗主要是避惡;魏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習俗演變為闢兵繒,也稱為長命縷。

隋唐時期,恰逢國家盛世,端午節風俗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宋代以後,端午節風俗又有了新變化,主要是辟邪講究貼天師符。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明清時期,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端午又稱女兒節,已出嫁女兒也可回家團聚。現在,端午節基本傳承古代的風俗習慣。

由於受到漢文化圈影響,東南亞各國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比如我們鄰居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都有這個節日。

國外的端午習俗與我們略有差異,但是文化同源習俗接近,同時還有海外華人、華僑也在當地過端午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近代考古研究

據近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以及專家推斷:端午賽龍舟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存在,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有一個龍圖騰的部族,史稱古越族,有斷髮文身的習俗,自稱是龍的傳人,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龍舟,此後形成為各地的傳統風俗。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賽龍舟,都與龍相關,這便是賽龍舟習俗的由來。

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差點被韓國搶先

對於傳統民俗節日的由來,說法不一,但是經過幾千年歷史沉澱與文化傳承,它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需要更好發揚與繼承。

您對端午節有什麼看法?您覺得哪些重要節日需要申遺保護?請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