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致知格物解》略說

【致知格物解(約佛法為唐宜之說)】

《蕅益:致知格物解》略说

這篇《致知格物解》,載於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第四之三》,備註「約佛法為唐宜之說」(依照佛法為唐宜之居士解說)——應該是唐居士表達了他對致知格物的理解,蕅益大師對其觀點進行了批評指正。蕅益大師還在《大學直指》中講到過致知格物,兩者可以互參。

蕅益大師(1599年~1655年),吳縣木瀆人。俗姓鍾,名智旭,字蕅益,號八不道人。由於晚居靈峰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明末四大高僧(蓮池、紫柏、憨山、蕅益)之一,淨土宗九祖。著作豐富,會通儒佛的著作有《周易禪解》、《四書蕅益解》等,門人輯其遺文為《靈峰宗論》。

唐宜之,名時,湖州人也。因仕途遭挫,參蓮池大師,遂習淨土法門。著有《蓮華世界書》《如來香頻迦音》等書。臨終現諸瑞相,正念而逝。另,蕅益大師《悲華經序》載:「吳興唐宜之,甫讀是經,不禁感泣。」

《蕅益:致知格物解》略说

【知者,明德之本體,乃中道第一義諦妙心,非空非假而實,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者也。致者,一心三觀,了達此一諦而三諦也。】

蕅益大師認為,「知」就是「明德」的本體,也就是中道第一義諦妙心(中諦),不是空諦、也不是假諦(按:空假中為三諦);也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致」就是一心三觀,明白中道第一義諦妙心可以圓融空假中三諦。

【物者,迷此知體,而幻現之身心家國天下,如水所結之冰也。格者,推究此身心家國天下,皆如幻影,並非實我實法,如以暖氣銷堅冰也。欲得水,莫若泮冰;欲致知,莫若格物——冰泮水現,物格知致矣。】

蕅益大師認為,「物」就是迷失了明德的本體,而幻現出來的身心、家國、天下等器世界,就好比水結成的冰。

「格」,就是搞明白身心、家國、天下,都像幻影一樣,不是真實的存在,就好比用暖氣來融化堅冰。

想要得到水,不如融化堅冰;想要致知,不如格物——冰融化了,水就出現了;將幻象搞清楚了,明德的本體也就明白了。

【物者,所觀之境也;格者,能觀之智也;知者,所顯之諦也。一心三觀名格物,一境三諦不令隱晦名致知——不可以致知為空觀,格物為假觀也(唐謬分故破之)。】

蕅益大師認為:物,是被觀察的境;格,是能觀察的智;知,是就是顯現的中諦。一心可以圓融空假中三觀,就是格物;法界中任何一物都能圓融空假中三諦,不讓他們隱晦,就是致知。

唐宜之認為,致知就是空觀,格物就是假觀。蕅益大師不同意這一觀點,藉此闡發正見,這才有了這篇《致知格物解》。

【了知五位百法皆無實我實法,為物格;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為知致;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為意誠;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為心正;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為身修;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乃至一世界清淨故,一切世界清淨,為家齊國治天下平。】

真正明白五位百法都不是真實存在,就是物格;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就是知致;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就是意誠;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就是心正;轉前五識位成所作智,就是身修(以上四項為轉識成智);自身清淨了,推己及人,至多身清淨,甚至一個世界,乃至一切世界的眾生都清淨,這就是家齊、國治、天下平。

《大學》之八綱,有兩種表達方式:動賓結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示工夫;主謂結構的(物格、知致、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境界。一動一靜,一因一果。

【只一物格工夫到底,致知之學,始無虧欠,是謂究竟不離於初步也。】

蕅益大師認為,只要將格物的工夫落實下去,致知的學問才會沒有虧欠。這是說,最終的境界離不開最初的工夫。

《蕅益:致知格物解》略说

附:蕅益大師《大學直指》解致知格物

「正其心者」,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也。「誠其意者」,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識觀,了知天下、國、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現物。心外別無他物也。

是故若欲「格物」,莫若觀所緣緣。若知外所緣緣非有,方知內所緣緣不無。若知內所緣緣不無,方能力去內心之惡,力行心內之善,方名「自謙」,方名「慎獨」。又只一「明德」,分「心」、「意」、「知」三名。「致知」,即「明明德」。

我、法二執破,則物自格,猶《大佛頂經》所云「不為物轉,便能轉物」也;「知至」者,二空妙觀無間斷也。

o

e

徐梵筂

《蕅益:致知格物解》略说

易蓮精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