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2016年,《爸爸去哪兒第四季》將第五站定在了金溪縣的竹橋古村,讓這座“沒有圍牆的古建築博物館”進入了世人的眼簾。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竹橋古村始建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最美古村落等多塊金字招牌。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不去尋根究底,絕對想不到這座低調內斂的村落竟然藏著這麼多“門道”!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先從村名開始說起。竹橋古村原名月塘村,餘氏先祖期望後代子孫可以安享太平、整個家族得以興旺發達,就將月塘改名為“祝喬”,意即祝福餘氏喬遷。數百年後,餘氏後人餘恆在主持修整家譜時,提議將村子的名字改成“竹橋”,一來是為了紀念村前那座幾百年歷史的“竹橋”,二是希望餘氏後人要像竹子一樣剛正虛心。

這項提議在當時得到了一致認同,“竹橋”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到現在,這個古村落仍有200多戶人家,且一直維持著單一的姓氏——余姓。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再說說竹橋古村的佈局,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卻依然完好如初。不得不說,古村從選址到建造,都經過了精心的規劃與設計,處處彰顯著先人的智慧。

竹橋古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俯瞰之下,彷彿一把巨大的扇子,十三條巷道如同扇骨支撐起整個村子。在這些扇骨上,分佈著一條古驛道、兩處雕版印刷遺址、三口古井、三個曬場、四座門樓、五座祠堂、六條街道、八方水塘,清一色的青磚灰瓦,蔚為大觀。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再往深裡挖掘,你會發現古村的建築藝術、文字匾額、磚雕石刻,無不折射著濃郁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規範,寓意深遠,發人深思。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步入村口,就可以看到三口水井,分別修於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並呈“品”字形排列,井周飾有多邊形石欄杆,外圓內方,形似銅錢,寓意是金錢如流水,唯有品德,永遠也不能丟失!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環顧整個村落,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水塘與門樓相依相伴,其中一方是中門樓對面的月塘,另外七方呈北斗七星狀分佈,“七星伴月塘”因此而得名。

村民們世代牢記“星星靠著月亮,不亮也會亮”,只要圍繞先人道義品行執事,無論耕種、經商、求學、為官,都會前程似錦。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走進水塘旁邊的磚房宅邸,匾額上清晰可見“芝蘭啟秀”四個大字,下廳左堂上方,“履泰”兩字赫然在目,右堂上方,“漸升”兩字與之遙相呼應。

在古代,“芝蘭”和“玉樹”都是比喻高尚人子弟,匾額也充分體現了主人對族群后人寄予厚望,希望子孫後代能夠振興家族,光宗耀祖。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月塘正對著的是中門樓,門樓低矮,形似官帽,意思是不管你官職有多高,此處必須下馬才行。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更難能可貴的是,門樓前用青石板鋪成了一個大大的“本”字,門樓裡面則鋪成了一個大大的“人”字,又像“天”字,即是告誡所有村民為官為人不要忘本,同時又體現了竹橋古人天人合一、人本結合、以人為本的生活理念。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踏著古巷道繼續前行,相繼可見兩排整齊排列的清代民居,一排為八家連為一體,一排為十家連為一體,分別稱為八家弄、十家弄。

每排民居均設有總門、巷門、大門和側門,側門相通,家家可相互往來,一眼望去,甬道幽深,古色古香。八家、十家,總門一關,恰如一家;總門打開,則成八家、十家,寓意兄弟之間團結協作,孝悌仁愛。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也許,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竹橋古村居然還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並且在印刷術的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之際,金溪縣曾是贛版書籍印刷中心,素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美譽。而竹橋古村則是“金溪書”的發祥地和主要承印地,村內至今仍保存著古雕版印刷作坊遺址2處、《三字經》、《百家姓》、《四書集註》等雕版數十套,不少線裝古籍現在仍可在古村直接印刷裝訂。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不得不說,竹橋古村是我國南方農村耕讀文明、商賈興村的歷史見證,蘊含了“臨川文化”圈中的多種文化元素,既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繼承併發揚光大!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吹來的涼風,氤氳著潮溼的氣息,捲起遺落在江南煙雨裡的故事。

老村古韻,尋尋覓覓,看轉角處的青石小巷,一個遠去的背影,掠過了低過屋簷的光陰。

這座低調內斂的古村竟有這麼多“門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