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你真實的諸子百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兵家是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諸子百家之一。關於兵家的起源,有人認為兵家源於九天玄女,有人認為兵家鼻祖是呂尚,有人認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認為兵家源自法家,不過最讓當代人信服的說法就是兵家始於兵家至聖孫武。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名家以辯論名實等思辨問題為中心,並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按:"名"就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用今話說,就是"概念";"實"就是"名"所指稱的事名家之所以被稱為"名家",就是因為他們同樣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後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係。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縱橫即合縱連橫。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戰國《屍子》、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戰國時期商鞅門客屍佼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但略顯龐雜。


農家尊崇上古神農氏,精通五穀之術,奉行"地澤萬物,神農不死,將相王侯,寧有種乎"的信條。農家弟子遍佈天下,遊俠隱士輩出。農家弟子多正直俠義之士,卻行蹤莫測,長隱於田野市集之中,不求聞達於諸侯,是諸子百家中弟子數量最龐大的一派。農家弟子大多出身貧民,這一點與反秦聯盟的代表門派墨家非常接近,因此在反秦聯盟未來的行動中實際上是可以爭取的朋友,而非敵人。

小說家 ,諸子百家的其中一家,其書多已亡佚。據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方技家,學術派別,於先秦至漢初成形,主要研究養生和醫藥。《漢書·藝文志》記載:"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方技家以醫學為理論基礎,但研究範圍寬於醫學,包括後世的醫家與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後世多歸入道家。方技家甚至還由治身論及治國,《漢書·藝文志》指出方技家特點為"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其中以扁鵲最為知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