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位於青通河與祠堂湖畔神椅山上的“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寺廟)

在印度佛教界,四大菩薩是指觀音、彌勒、文殊、普賢,地藏菩薩的地位和作用在僧侶的心目中微乎其微,這種狀況至今也沒改變。與此相反,地藏菩薩及其信仰傳入中國後不僅獲得重生,還成為中國大乘佛教推崇的四大菩薩之一,這一切要歸功於一位名叫金喬覺的新羅國(今韓國)僧人。

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巨大,金喬覺和九華山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們都知道金喬覺是我國唐代近鄰新羅國的王子,因其遠道中國尋求佛法修成正果成為“地藏菩薩”,讓九華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蓮花佛國”名聞天下。對於國人來說,上九華山能看到山腳下五溪鎮上的“二天門”、半山腰上的“三天門”,卻沒看到“頭天門”。究竟“九華山頭天門”在哪兒?為什麼會在銅陵的大通古鎮?不妨聽我細說緣由。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元豐九域志》上對大通建鎮的介紹)

相傳,新羅國王子金喬覺生於公元676年,早年(據考證為公元714年)曾來大唐留學,其漢學修養頗深,所著的《送童子下山》和《酬惠米》等詩作還被收入《全唐詩》中。在此期間,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於是,他在回國後不久即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髮為僧。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24歲的金喬覺回國呆了幾個月,便攜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重回大唐弘揚佛法。他卸舟登陸,初抵江南,幾經輾轉,卓錫九華。位於九華後山的“地藏洞”為其當初上山的棲身之處。現九華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嶺等,都曾留下過他的足印。

當時,中國正值盛唐,長安城內寺院林立,社會風尚禮僧敬佛,佛教大規模的經典翻譯基本結束,大小乘理論均紮根中土,佛教發展正處於繁盛時期,特別重視國際商貿文化交流:不僅向佛教發源地派遣留學僧,延請印度高僧來華講經佈道;還向朝鮮、日本等國傳播佛教(如鑑真和尚等),吸引眾多的異國僧伽來華修行求法,新羅國的金喬覺和日本的阿倍仲麻侶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據九華山當地隱士費冠卿在《九華山化城寺記》中介紹:公元719年,九華山下走來一位風塵僕僕的行腳僧,樣貌奇特,身長七尺,力大無窮,他就是新羅僧人金喬覺,法號地藏,是新羅國王子。24歲落髮出家,航海來到中國求法。其時他舉目眺望,發現這裡峰巒挺拔,連綿百里,雲霧繚繞,四季清涼,是個修行的好場所,於是留駐九華山修行。雖然此時唐朝佛事興盛,但九華山尚處原始狀態,荊棘遍佈。現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的東崖禪寺旁邊,這塊被稱為“東崖”的巨石,即是金喬覺初到九華山的依止之處。傳說當年他每天爬上這塊巨大而平坦的岩石,坐禪誦經,息止妄念。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如今,九華山下大願文化廣場上聳立的99米高的巨型地藏菩薩佛像。)

當時九華山上有個名叫閔公的老員外,他布齋好善,經常供僧。有次見金喬覺來說蓋廟需要地方。閔公問他要多大地方?他說一個袈裟之地,閔公笑說行。沒想到他將袈裟向空中一撒化作一團紅雲將九華山99個山頭全覆蓋了。閔公見他佛法無邊,便把整個九華山獻給他,父子倆也隨他出家了。現在我們所見的一些寺廟中供奉的地藏菩薩佛像,兩旁站立的老者及少年比丘即是閔公父子,後修道升坐為地藏護法、地藏侍者(法號道明)。

唐至德初年,青陽縣的一班鄉紳在諸葛節率領下上九華山賞秋時,路過東崖石室,見一位老僧在石室閉目打坐,身旁支著一隻斷足之鼎,裡面是夾雜少量米食的白土(此土色白而細膩,俗稱觀音土)。諸葛節等人見此場景忙投地號泣,說和尚如此苦行,是我等過錯。於是號集眾人為已在九華修行36年的金喬覺新建禪居——化城寺。金喬覺入住化城寺後,開始收徒納眾,廣施教化,寺名遠播,遂成九華山開山祖寺。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大師99歲,忽召眾徒告別,趺跏圓寂。相傳其時“山鳴石隕,扣釧嘶嘎,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九華山從此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臺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相併稱的地藏王菩薩應化道場。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景區入口處的大牌坊。)

相傳,金喬覺重回中國尋求佛法時可謂歷經艱辛,自浙江台州海邊上岸後,先後到江南、江北各處尋找弘法之地。在到大通之前,他曾到江南多地尋訪,因此江南現今留下多處“小九華”。在對江北桐城的藻青山等地踏訪,覺得均不理想後,他便決定從桐城藕山(現為樅陽)乘“小板划子”(為當地俗稱,即當時的渡船)過江,不想將上渡船時無意中踩斷江堤邊一支綠荷,當看到踩斷的荷葉順江水下飄時,慈悲為懷的他不想因自己的過錯而讓那片荷葉飄至東洋大海,遂隨手從江堤上揀起一塊小鐵板,扔向飄浮的荷葉,正好蓋住荷葉沉入江中。沒想到那鐵板與荷葉後來竟分別長成了鐵板洲、荷葉洲兩座江心洲,這便是長江沿線廣泛流傳至今的美麗傳說。

大通,臨揚子江,接青通河,依長龍山,傍天目湖,是個有著近兩千六百年輝煌歷史的江南古鎮,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吳楚兩國春秋爭霸曾在這裡打過著名的“鵲岸之戰”,這是古鎮載入史冊的最早記錄。大通地理位置獨特,唐始,朝廷在此開設“大通水驛”;據北宋修撰的中國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記載,大通早在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前即已正式建鎮,其時“日出而市,日午而散”的商貿活動興起,水驛由鎮所替代;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還曾寫下名詩《舟過大通鎮》;明初,針對大通的通衢要地地位,朝廷在此增設巡檢司、遞運所、水泊所等經濟巡查檢驗機構;清中葉,朝廷在此設立大通水師營,“轄樅陽以下東至荻港江面”;同治初年,興建大通參將衙,統帥水陸清軍一千餘人,並設置“納釐助餉”的厘金局及楚西檢驗局,為兩湖、江西、安徽的鹽稅徵收機構。加上大通本地水產豐富,一直以長江上的“魚鹽城市”而聞名天下,明清時期就已成為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躋身安徽“四大商埠”之列,名躁一時。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昔日繁華無比的大通和悅洲,如今已成殘破不堪的“遺址公園”。)

話說那日坐船過江趕到青通河口時,金喬覺看到距河口不遠的河邊,風光旖旎的祠堂河(即現祠堂湖北湖)、光榮圩(祠堂湖南湖)簇擁著驢子嶺(現稱小嶺)、神椅山、竹墩山與青通河堤相連,山光水色美麗養眼。竹墩山下沿青通河堤而建的“大通水驛”(即現“大通老鎮遺址”處)已慚成繁華市鎮模樣,出於旅途勞累和有利弘法的考慮,他決定棄舟登岸,暫在驢子嶺與竹墩山之間神椅山上結廬稍歇。應該說,金喬覺真是個很有毅力、能吃苦的人,他在神椅山上親自砍樹搭造了茅草蓬屋,在此晨鐘暮鼓、講經佈道、弘揚佛法。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此修行、弘法大半年後,他在一次暴風雨後佇立神椅山上,竟看到位於其東南面不遠處的陵陽山(也叫九子山,因唐代李白寫下“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因此被後人更名為“九華山”),風停雨霽之後形成的雲海奇觀格外秀美,猶如仙境一般,時而奔放豪邁,時而含蓄秀美,呈現出一片煙水迷離之景,充滿詩情畫意,讓人迷戀、沉醉。他認定這就是他來大唐找尋許久、夢寐以求的弘法聖地,於是立即懷著虔誠之心沿青通河堤(當時的徽池古道)直奔九華山而去。過後,他在九華山悟道修煉75年,終成地藏菩薩。

唐宋時期,九華山在中國佛教界的影響力並不是很大。倒是明代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126歲的高僧無暇禪師在九華山坐化,天啟六年成為九華山自金喬覺後第二尊肉身菩薩(現供奉於九華山“百歲宮”),被明思宗朱由儉尊稱為“應身菩薩”後,讓九華山轟動天下。因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當過和尚,故明代對佛教極為推崇。當無暇禪師成為百歲肉身菩薩,皇帝親自加封當是自然;而其時正是徽商興盛之際,他們走南闖北的廣泛宣傳,便讓九華山“蓮花佛國”美名從此享譽海內外。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如今,雜草叢生的和悅二道后街)

隨著“蓮花佛國”的聲名遠播,到九華山朝聖地藏菩薩的香客逐年增多,輻射範圍也越來越廣。明清時期,人們出行全靠步行、騎馬(驢)或水路坐船,因此當時的人們朝聖九華山,無論走陸路和水路,無論海外還是國內香客,都要經過大通這個必經之地。青通河像一條鏈子,九華山像一把鎖,把大通和九華山緊緊連在一起。由於青通河是徽商向北、向西做長江上游生意的經商通道(另兩條徽商經商通道是向南的新安江、向東做長江下游生意的青弋江),大量的海內外香客與各地商幫長期雲集大通,促其明清時成為安徽著名的“四大商埠”之一。鑑於此,九華山那些高僧認為有必要在大通神椅山上建座廟宇,一是紀念地藏菩薩曾在此修行弘法;二是讓眾多朝聖的香客有個中轉休息的落腳地;三是九華山上眾多寺廟為招引香客可在此設立接引站(類似我們現在的辦事處)。於是,九華山僧人於明末時便在神椅山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取名“相水寺”,亦名“普濟寺”,後來改稱為“大士閣”。相傳歷代九華僧人在此修心悟道者甚多,“大士閣”也因此聲名鵲起。因其是九華僧人所建,有史以來又一直與九華山佛教一脈相承,因此便被九華僧人在清代手繪的“大九華山勝景全圖”納入其中。鑑於其在佛教界的影響,清順治皇帝於順治七年(1650年)親賜“九華山頭天門”稱號。此後,因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與江南大營的清軍及湘軍、淮軍在此多次激戰,大士閣於咸豐年間被土炮炸燬。

同治年間,九華山無相寺住持聖傳禪師路過大通,見大士閣已頹廢,遂發願重興。在居士和鄉民的募助下,擴充殿宇,相繼建了法堂、大雄寶殿、觀音堂、長禪堂等,寺院建築規模宏大,終又成為九華佛教一大叢林。

在清代至民國時期,大通仍一直是湘、鄂、贛、皖、江浙一帶及朝鮮、日本與東南亞信徒朝拜佛教勝地九華山的咽喉之地和重要驛站。每年的一、二月與七、八月份,大通的十里老街上會有來自各方的朝山者川流不息,大士閣內更是整天香火繚繞,成為當時名噪國內外的一大風景。規模盛大、名頭極響的“大士閣香會”因此在佛教徒中廣為流傳,從此“禮佛九華山,先拜大士閣”成了虔誠佛教徒唯一的選擇。

此後,聖傳禪師重建的“大士閣”大部分建築又再次毀於抗戰的戰火。侵華日軍將寺廟改建為高大的碉堡,上面架設著三挺重機槍,封鎖著青通河口及長江航道。解放後,大士閣殘存建築經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中的人為破壞等遭嚴重毀損,不復存在。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童子拜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文革”後草草復建的大通“慈林精舍”已遠不能滿足廣大信眾的宗教需求,為此銅陵縣政府於1998年11月5日正式批准大通鎮(2005年區劃調整改歸郊區管轄)將慈林精舍遷往原大士閣舊址重建。在釋大定住持多方奔走和募捐下,大士閣自1998年後經多次修繕建設,陸續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大願殿、伽藍殿、祖師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羅漢書畫院及五百羅漢堂等廟宇。2000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祗園寺仁德方丈為重修後的“大士閣”題寫了“大九華山頭天門”匾額。2003年農曆七月三十日,重建的“大士閣”為49尊貼金佛像隆重舉行了開光典禮,並正式全面開放,迎接各方香客和遊客。近十幾年來,“大士閣”的繼續擴建,讓昔日“九華山七大叢林之一”的“大士閣”再度輝煌,形成歷史之盛。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如今,九華山佛教協會針對釋大定住持已七十多歲高齡的實際情況,委派年輕的果嚴法師為大士閣住持,在其努力主持下,對大雄寶殿進行了改擴建,新建了藏經閣、書畫院、停車場、圍牆等建築,經常舉辦各種佛事活動,讓“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現已成為銅陵乃至皖南的一處知名景點。隨著大通古鎮2014年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通瀾溪老街於2014年9月正式啟動修繕改造工程建設,現已成為“安徽省影視拍攝基地”、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我們有理由相信:位於國務院批准的“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和“長江經濟發展帶”交匯點上的大通古鎮,一定會融合“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祠堂湖、天主教堂鐘樓、瀾溪老街、和悅老街、羊山磯、天目湖、永興島(江心洲)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悠久的歷史文化,打造出中國一流的大通古鎮風景區,提升“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銅陵的城市形象,讓美麗大通夢為中國夢景上添花,綻放出自身獨特的風采!(共4752字)

佛教文化:金喬覺與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