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出品 :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辦:品牌戰略發展中心發佈和傳播關係部

監製:米椒君

主編 :stalkerY

版式 :隔壁王

部分圖源據網絡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IP字符化、標識化、圖像化助力IP世界觀搭建

作為率先開啟國內影視“IP”改編模式的老牌影視公司,慈妹兒家的IP儲備較早較多。儘管早期成功的囤積了例如《青盲》《國家寶藏》等優質IP,但馬爺卻在採訪中表示,基於互聯網時代給予文學作品的空間及特殊性,有些文學IP不一定具備多大的藝術價值,但是卻會有很大的通俗價值。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最早的作家是冥想的、單獨思考的,創作出的是自己構築世界的、獨立的、體驗式的作品,網絡作品非常不一樣,是人民群眾一起創造一個人物形象,創造一個發展、互動的故事,互聯網時代的作品有比較廣泛的受眾基礎,有讀者反饋,很難說有多大的藝術價值,但是有很大的通俗價值。”

甚至談及慈妹兒家的《花千骨》《老九門》《楚喬傳》等爆款IP改編作品時,都謙遜的表達了“爆款作品不見得就是偉大作品,這是兩個概念,只不過受到了當時一些觀眾的喜歡而已。”的言論。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首先是世界觀的形成和架構,好的架構背後需要有嚴密的科學哲學力量支撐,這個人是怎麼出生、死亡的,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氣味,人們的語言文字什麼樣,車馬行、道路什麼樣,人們靠什麼生活,如果要打鬥需要冷兵器還是熱兵器,如果沒有這些架構,美術連畫都畫不出來。

相對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表達裡架構世界觀的能力稍顯薄弱,我們的幾何是從明朝時期利瑪竇傳入開始的,所以空間架構能力的基礎並不那麼強,架設IP世界觀方面有一定難度;

其次,過去我們很多IP是靠文字留存,文字表達誕生了很多好的作品,但文字表達比較模糊,IP更需要標識化、圖像化,很多好萊塢續集就是在圖像的固化以後產生了作品的延伸,整個構成一個物態的鏈,相互之間收益,形成品牌價值。”

視頻網站不盈利?合理分壓才是道理

2017年《無證之罪》《白夜追兇》《河神》《花間提壺方大廚》等精品網劇的熱播,讓網劇市場進入了爆發期,相應的各網站會員數量驟增,年初,騰訊視頻與愛奇藝就相繼公佈自家付費會員數已達六千多萬。在付費會員不斷增長的同時,身處第一階梯的視頻網站卻仍然沒實現盈利。根本原因在於,網劇網大質量的提升,就意味著成本的投入加大,而這不斷加大的成本全由平臺方一力承擔。

針對這一問題,報道中明確提到了馬爺給出的解決辦法,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to C模式,讓製作方和平臺一起承擔成本,通過會員付費的方式按比例分賬,令觀眾為內容買單。“這時一種合乎雙方利益的模式就會出現,平臺也可以講我和你一起保到多少,然後剩下的我們來分,to C 平臺也有風險,但是風險非常小,to C方向一定會是最公平的。”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作為製作方,wuli馬能有與平臺方共擔成本共享收益的想法,實屬前衛,但會員付費平臺的不穩定與不完善,以及網劇高成本帶來的高風險,都讓諸多製作公司處於觀望狀態。

“目前來看會員數已經到了一定數量但是還不穩定,不穩定的時候主要還是以拉動會員為主,拉動會員等於是在幫助平臺建平臺,平臺使用我們的內容建立平臺,多承擔一些也是正常的,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根本不走to C,是買斷性的,因為鋪到198個國家和地區的網絡足夠了,中國的網絡市場在完善之後,會對全世界有一個貢獻,出現一個to C 的穩定的市場,在這一塊如果非常強大,會給中國文化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儘管有風險,但風險並非無法解決,當視頻網站會員數達到一定量,付費平臺才會達到穩定完善的狀態。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AI如同車殼,動力核心卻始終為人

曾幾何時,“寫稿機器”用於稱呼工作賣力的創作者,但現在,“寫稿機器”、“劇本機器”都已高調進入影視行業。從外圍的協助到應用於創作本身,AI進擊的速度,勢如破竹。更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科技手段,將來出現“導演機器”的可能性也不小。在看待AI介入創作田這件事上,馬爺態度明確,在他看來,創作的核心永遠是人。

“這只是編劇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創作的工具,用這種軟件來編寫劇本,提供更好的服務,還是人在做事情,不是機器,機器代替了大量屬於一般的智慧勞動,人工智能解決的都是產品性問題,不是藝術性問題,比如受眾的反應、對產品本身的好惡度和慾望可以分析,可以給出多種方案的感受,然後研究感受,但完全依賴人工智能一定是失敗的,只是工具不同而已。”

在採訪尾聲,馬爺還就擁有諸多可能性的AI能否成為影視公司下一個搶灘風口表達了看法:“還是要看公司本身的技術屬性。要看公司有沒有這個基因。”言語用詞中看似隨性,但卻透著對自家公司明確的規劃與清晰的認知。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對話馬爺,AI即將取代創作者?有速度卻無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