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天璣”手術機器人 Vs 進口“達芬奇”,醫療新時代的開啟

國產“天璣”手術機器人 Vs 進口“達芬奇”,醫療新時代的開啟

“天璣”的確是中國的驕傲,因為它是目前全球上唯一能夠開展脊柱全節段、骨盆及四肢骨折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


“天璣”VS“達芬奇”:達芬奇機器人的弱點和骨科醫生的痛點是“天璣”的起點

你或許聽說過“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的,那是全球應用最廣泛也是最有名的的手術機器人。然而強大的“達芬奇”卻根本做不了骨科手術。

國產“天璣”手術機器人 Vs 進口“達芬奇”,醫療新時代的開啟

骨科手術,尤其是骨盆和脊柱的手術,由於根本不可能解剖出深部的結構,所以骨科醫生只能開一個小口,在非常有限的視野下,僅憑藉自己大腦中對深部組織解剖的記憶和三維想象,配合著透視機來鑽孔打釘子。

而周圍看不見的地方,緊貼著鋼釘不到1cm的部位,全是極其重要且危險的大血管大神經,一旦偏差幾毫米,血管神經直接絞爛。

因此這不僅對骨科手術醫生的解剖知識、三維想象能力、透視影像分析能力和臨床經驗要求極高,而且對於拿著電鑽的手的穩定性、本體感覺和和三維空間控制能力要求更強。因為手只要稍有一點點晃動或歪斜,遠處的電鑽釘子就會偏出非常多。偏出幾毫米都是致命的,手術難度可想而知。

看不見、打不準、拿不穩。

看不見,是指醫生無法看到內部結構;

打不準,是指鑽孔打釘時,人手操作精度不夠;

拿不穩,就是說不僅人手的穩定性很差,而且很多因素都會影響醫生的穩定發揮。

下圖就是最著名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但是它也只能在操作醫生用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對組織進行剝離、切割和吻合等操作。對於深部看不見的骨頭,尤其是需要精確到毫米的操作,“達芬奇”根本無法完成。

國產“天璣”手術機器人 Vs 進口“達芬奇”,醫療新時代的開啟

所以,你應該明白了,骨科醫生最大的痛點實際有三個:

1、能有一雙特殊的“眼睛”,可以實時三維立體的看清人體內部結構,以及電鑽螺釘打入的三維過程;

2、能有一雙特殊的“手”,可以一點不抖極其穩定,且又極其精確的按照“眼睛”分析出的操作路徑,完成鑽孔和擰入螺釘的過程;

3、整個過程,儘可能少透視且醫生能遠離手術檯邊的透視機,以減少輻射。

正是由於強大“達芬奇”也滿足不了骨科醫生的痛點,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天璣”。


“天璣”其實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種機器人

作為從小看“變形金剛”長大的我們,對於“機器人”這一事物的羈絆已深入骨髓。如今,AI(人工智能)和ML(機器學習)更是最火的關鍵詞。但是,“天璣”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樣。

國產“天璣”手術機器人 Vs 進口“達芬奇”,醫療新時代的開啟

正如上圖你看到那樣,

“天璣”其實是半自動機器人

也就是說,“天璣”並不是通過ML(機器學習)自己學會了如何手術,而是用它自己部分自動控制加上醫生的決策和醫生的手動操作來實現手術。

是的,手術必須由醫生來操作。準確來講不管是“天璣”還是“達芬奇”,它們只是醫療輔助機器人。絕不是機器自己做手術,而是由醫生在計算機輔助下通過操控機械臂控制手術器械來做手術,所以醫生水平的高低依舊決定了手術機器人手術效果的好壞。

那麼“天璣”是如何完成骨科手術的呢?

國產“天璣”手術機器人 Vs 進口“達芬奇”,醫療新時代的開啟

手術時,先利用“天璣”X線透視和三維成像技術對手術區解剖進行圖像掃描,圖像被同步傳輸至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

田偉院長在計算機導航系統屏幕上直接根據圖像設計好釘道,併發出指令。

而後“天璣”的機械臂將手術工具精確定位到手術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釘道的進釘點。根據田偉主任設計好的路徑,“天璣”沿著套筒鑽入導針,插入患者身體內部,確認位置無誤後,再把一枚直徑4毫米的空心螺釘套進導針固定,而後拔出導針。

最後,醫生對患者再次掃描,確認螺釘位置與規劃的一致。就這樣,最困難最危險的步驟與就這麼完成了。

“天璣”的精度可以達到了亞毫米級,屬於真正的指哪打哪!


“天璣”,適用於脊柱全節段和骨盆髖臼開放和經皮微創手術,在保證螺釘置入精確性的同時,減少了X線輻射損傷,確保了手術的安全性,並且能夠減少輸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併發症、加快術後康復。

此外,還有大家最容易忽略到的一點就是:

天璣,讓一線城市的醫生,在北京遠程操作給其他地區的患者手術成為了可能。

可以預見不遠的未來,當手術輔助機器人全國普及後,那些頂尖的骨科醫生坐在家裡的計算機前,也能遠程操作第N代“天璣”給其他地方的患者手術。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