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富平|首部大型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2018年|6月

6月的頻陽大地麥浪滾滾,一派豐收的景象。在這“頻陽麥香溢,農家人倍忙”之際,根據富平作家巴漠長篇小說《黑石村往事》改編的電影《燃燒的麥子》在薛鎮王馬村開機拍攝,作為革命老區富平的首部紅色電影,吸引了媒體以及各界人士高度關注。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本影片由北京大千萬象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富平墨珍影業有限公司聯合打造。全劇以1937年,紅軍進駐富平的歷史史實為題材,講述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賀龍率領紅二方面軍進駐富平,進行籌糧擴紅、宣傳抗日、改編誓師,奔赴抗日前線,其中一支紅軍在賀炳炎領導下,進駐黑石村。黑石村的村民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但連年的內戰和四起的盜匪破壞了黑石村的安寧,幸好族長盧顯貴樂善好施,黑石村才沒有一人死於災禍和飢餓。紅軍來頻山一帶購買軍糧。護村隊隊長蔣根喜誤以為來的是土匪大腦袋的人,要隊員拼死夜將賊人堵在村外。最終在盧燕、蔣根喜溝通協調下,雙方冰釋前嫌。剿匪中盧燕犧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蔣根喜入伍,同金泉一起奔赴抗日前線。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李澤榮 飾演十里紅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李智雪 飾演 盧 燕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李曉龍 飾演蔣根喜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孫偉倫 飾演金泉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蘇國濤 飾演盧顯貴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譚群 飾演康秀才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白俊傑 飾演王天虎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胡星浩 飾演安麗娟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董榮 飾演康三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袁中業 飾演盧顯仁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首戰爭年代廣為傳唱的民謠,就是軍民團結魚水情的生動體現。

電影《燃燒的麥子》在富平實地選景拍攝,實景品味當時歷史事件,於當今時代,悟英雄情懷,正是此劇的感人之處。站在當年先烈戰鬥過的地方拍攝,在先烈生活過的地方回顧歷史,更能體會到人生信仰的量,諦聽歷史的回聲,重拾革命戰爭年代富平人民為革命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鼓舞后來人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為新時代富平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再做新的貢獻。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作家巴漠,總製片人李澤榮、資深製片人醜兵,出品人李強、溫武鵬等,帶著拍一部富平特色影視劇的赤子情結,取材富平紅色史實,取景融入阿宮腔、塹城(富平老城)、立誠中學、老廟老鼓、瓊鍋糖、花椒等地域文化元素,譜寫紅色年代英雄的富平人民擁軍支前的壯歌,是一部展示富平、宣傳富平的力作,拍攝地薛鎮王馬,將成為富平“全域旅遊”的戰略構想中靚麗的一筆。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據悉,《燃燒的麥子》富平取景6月下旬完成。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現在,

我們一和《富平人》文化顧問彭輝老師

一起了解富平這個遠去的山村

燃燒的麥子拍攝地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遠去的山村

文/彭輝

在陝西富平縣東北隅明月山(頻山)東麓,趙老峪口順陽河(古稱頻水)拐彎的地方,有一處絕壁高崖臺坪,上面座落著一個古老的村落,名叫“王家堡”,因住戶姓氏而得名。又因堡子正好位於趙老峪口內,故而明清時人稱“峪裡堡”。

時逢五月盛夏,筆者慕名尋訪王家堡。駐車順陽河南岸王馬村村部,徒步走在乾涸的河床上,迎面是數丈高的懸崖峭壁,數孔老窯洞鑲嵌在順陽河北岸的半山腰間,高不可攀,我的內心便平添了些許對先民的敬畏。沿著一條狹窄陡坡小道盤旋而上,路旁崖畔一株三把粗的柿子樹挺拔蒼翠,再前行約十餘米,眼前豁然開朗。高崖巔之臺坪,西依明月山,東臨趙老峪,寬闊舒展。古老的村落,綠樹蔽蔭,滄桑的廈子房,錯落有致。西眺明月山蒼翠碧綠,東望順陽河曲折蜿蜒。縱觀王家堡之形態,群山拱抱,居高臨下,前水後山,座滿朝空,真乃絕佳之風水寶地也!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王家堡西山坡謂之“靈坡”,有明代王公墓在焉,或因此而得名。順陽河南岸店頭“王公祠”內,有清乾隆三十七年“始祖處士王公碑”一通。據此碑文和史書考證,明洪武九年(1376),太祖朱元璋詔令:“遷山西汾、平、澤、潞之民於河西(陝西)任土墾田,世業其家。”山西人王處士述祖公夫婦攜子女隨“洪洞移民”一路顛簸,落籍陝西省富平縣明月山東麓趙老峪,在峪口東坡崖畔掘窯洞 暫棲身,以墾荒種地為生,耕讀傳家,十多年後家道漸豐,又擇峪西懸崖峭壁之上臺坪築屋而居。王公逝於洪武末年,葬堡西北隅靈坡。王公之後瓜瓞綿綿,分屋別居,逐漸形成村落。明嘉靖年間,為防匪患騷擾,始築土城,城門朝東,謂之“峪裡堡”。一條從河底攀援而上的斜坡小路,是通往堡子唯一的通道。遙想當年,順陽河之水洪淼淵然,數丈懸崖高不可攀,峪裡堡城牆高聳,壁壘森嚴,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若有蟊賊兵匪,豈不望而卻步?據當地老人說,古時峪口雖系匪賊出沒要道,但該堡數百年來從未遭受過匪患襲擾。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據碑文記載,明正統年間(1436-1449),邊境防務吃緊,陝西行都司在富平北部山區,招募彪悍山民獵戶充軍。峪裡堡王氏族人應募從軍,分別去了陝西行都司甘肅鎮(軍事機構)靖虜衛、陝西興安州(安康)、延安府保安縣和湖廣柳州。明代“募兵”為軍戶制,從軍者可攜帶家眷,平時屯墾兵田,戰時提刀參戰。應募靖虜衛、安州、保安從軍的峪裡堡王姓軍戶,後來定居當地。“土木堡事變”之後,皇帝更迭,軍務鬆弛,南方各衛所“軍戶”逃離事件時有發生,應募柳州的王姓軍戶,趁機又返回了原籍富平,移居薛鎮武家坡、張家莊和土木坊。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自洪武之初王公落籍富平趙老峪,迄今已639年,其後裔家族龐大,人口眾多,僅趙老峪王家堡王姓家族就有700多人。據王家堡的老人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全村有五六十戶住家,三條巷道住的滿滿的。王姓基本住在堡子裡面,為人忠厚勤勞,家庭都比較富裕。河南、商州等地的外來戶都住在城外。”可以想象,昔日王家堡是多麼的興盛!昔時,村口崖畔上,曾有一株古槐,盤根錯節宛若龍爪,樹冠參天翹首河谷,盛夏時村裡人常在樹蔭下納涼。東城門外有一池塘,池邊一圈高大的垂柳,夏日波光粼粼,垂柳青青。村東南崖畔原有一座關公廟,青磚灰瓦,大殿雕樑畫棟,氣勢宏偉,昔時香火很旺,解放後改作小學校。村裡另外還有兩座廟,一座早在一九六六年拆除,一座做了生產隊的庫房,古廟今俱已拆毀。新建“關公廟”位於河南岸村部場院,僅有拱脊房一間。堡北石崖下,是有一汪水的,名曰“涼水泉”,據說自王公定居河西,堡子的人們就飲用此泉水,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末,今已坍塌。在王家堡西北靈坡山頂,荒草荊棘中一片青石板上,有三四個深深地馬蹄印和一個狀如女人外陰的小坑。傳說古時有一位金婆婆,駕著一輛金馬車,從趙老峪東岸的車輻峪飛奔而出,不料被激流洶湧的順陽河擋住了去路,情急之下,金婆婆在馬屁股上連抽三鞭,金馬受驚,發出馬躍檀溪之怒吼,一躍而過,落在河西靈坡山頂,馬蹄嵌進青石板,留下了這深深地印痕。金婆婆從金車上顛下,一屁股坐在石板上,留下了標誌性別的深坑。車輻峪溝底的石板上,留有清晰的車轍印跡。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斗轉星移 ,時過境遷。近二十餘年來,王家堡住戶因交通不便,陸續遷往順陽河南岸店子,逐漸形成了有七八十戶住家的大村落。店子其名源於峪口馱道的一處客棧,東山崖下有兩面坍塌的老窯洞,煙熏火燎的痕跡,印證了昔時過往馱炭客的喧囂。而昔日鼎盛紅火的王家堡,日漸蕭條冷落,全村僅剩下六七家住戶了。筆者探訪所見,偌大的古村落,寂靜荒蕪,綠樹遮掩著的關中特色民居,土牆斑駁,院門緊鎖,遍地蒿草叢生,人跡依稀。走遍三條巷道,偶遇三位古稀老人。村西頭的兩位老嬸正在屋裡做針線活,瞧見陌生人來訪,盤問方知是北京來的鄉黨,便極熱情將我讓進屋內,連忙燒水沏茶,滿臉洋溢著純樸善良寬厚的親情。老嬸說:“村裡原先的住戶,幾乎都搬到河南岸去了,年輕人出去打工了,村裡就剩下幾個老婆老漢了。”村北巷老飼養室窯前,一位老者指著村東南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說:“兀噠些(那兒)原先都是住房,人搬走了,房拆了。”老人眼裡分明流露著無奈的傷感。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出了王家堡,從順陽河溝底攀上河南岸,回首凝望,青山蒼翠,山村依稀,古老的順陽河彷彿訴說著往日的滄桑。筆者深為原居峪裡堡者棄風水寶地而南遷感到惋惜!古老的峪裡堡,是王公後裔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根基,正因為有這塊風水寶地的滋養,王氏家族才得以枝繁葉茂,人才輩出!

別了,峪裡堡!遠去的山村,給人們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痕!

富平首部紅色電影《燃燒的麥子》拍攝地要火了!

(文中金婆婆傳說、昔日村貌及最後一幅的圖片,借用了“明月青石”博文,特致謝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