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

中國式管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

中國古人把君臣之間的關係看成是一體的關係。這個一體就像一個身體一樣,領導者像頭腦,而被領導者是像四肢。君臣一體,互相感恩、互相協作,才能夠把這個國家治理好。所以,中國式管理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君仁臣忠”。

中國式管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君子在事奉國君,上朝為官時,總想著盡忠職守,為天下人謀福利;退朝居家時,總想著補救自己的過失。如果國君有美德善行,一定順勢促成;對於國君的過惡,一定要幫助他匡正、補救,能盡心盡力做到這樣,那麼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親相愛。

我們一句一句地來看。『進思盡忠』,這個“進”它有幾重含義,第一就是入仕,每日進入朝堂身在君王之側;第二就是被加官進爵、被重用提拔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如何盡忠,如何全心全意、盡善盡美地做到忠君之事。在朝廷為官或者是被重用提拔,都不是為了自己自私自利、升官發財,而是怎麼樣在更高的平臺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奉獻,進則兼善天下。在《千字文》裡講:“孝當竭力,忠則盡命。”所謂的“盡命”,就是全心全力。全心全力到什麼程度?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中國式管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

東漢大儒馬融仿效《孝經》寫了一部《忠經》,在這部書中,他就詳細談論了忠君之事。事上前提是知上,不僅僅要知道他的身體狀況,飲食特點,脾氣性格,更應該知道他的胸襟和抱負,這樣才能夠志同道合,知道怎麼樣更好地事奉君主、長上。(朋友)

『退思補過』,這個“退”也有幾種含義。第一就是退朝,第二就是貶退、貶官,第三就是退隱、歸隱。這個“補過”也是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彌補君王的過錯,第二種含義是彌補自己的過失。特別這個“退”當貶退的時候講,一個人被貶官了,這個時候不能夠怨天尤人,要反省自己的過失,想著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不能夠能上不能下。所以,中國古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被貶官一定是有自己內在的原因,而且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去怨天尤人的話,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使自己的人生走上更加錯誤的道路和方向。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就是順勢促成君主的美德善行,不能隨順君主的惡行。對於君主的惡行還要勸諫、還要匡正。小人作為臣子的時候,他就是一味順從君長的惡行,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因為全是出於自私自利之心。忠臣卻恰恰與此相反。他看到君主有過失,不忍心他犯這個過失,所以一定會極力進諫,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被殺頭的危險,也要去勸諫君主的過失,這樣的人被稱為忠臣。因為他內心沒有自私自利,想著的不是自己的位子、想著自己的提升,而是想著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想著整個人民的福祉。這樣做了之後,得到的結果就是『上下能相親也』。

中國式管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

中國古人把君臣之間的關係看成是一體的關係。這個一體就像一個身體一樣,領導者像頭腦,而被領導者是像四肢。君臣一體,互相感恩、互相協作,才能夠把這個國家治理好。所以,中國式管理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君仁臣忠”。

用《孟子》上的話來說,就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自己的手足一樣加以關愛、加以重視,那被領導者對領導是如何反饋的呢?他對領導者會更加地關愛,像對待自己的心腹一樣加以重視、加以關愛。這是中國式管理最大的特點。古人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如果君臣之間能夠保持這樣一種同心同德、榮辱與共的關係,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們看了《孝經》的這一句話,我們就知道做臣子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領導者,是“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這樣才能夠達到君臣一體,同心同德。

中國式管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