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僅僅是學書本,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學

學習,不僅僅是學書本,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學

《群書治要》講座第21講04節

學,向老師學習,不僅僅是從書本上學習,聽老師講經說法,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學習,從老師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中去學習,去體會老師的存心。

學習,不僅僅是學書本,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學

在《說苑》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公明宣向曾子去求學,但是三年都沒有讀過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他說,你既然到我門下求學了,但是三年都沒有學習、沒有讀書,為什麼?公明宣曰:“安敢不學?”我怎麼敢不認真學習?我既然來到你的門下,就是為求學而來。但是他是怎麼學的?下面這幾句話就很有味道了。

“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我看您平時居家的時候,只要有父母在,對於犬馬,對於狗馬都不大聲地叫罵,對於這一點我非常地欽佩,但是沒有能夠學到。“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我看您在接待賓客的時候,恭敬、節儉,但是沒有懈惰的這種情緒,沒有應付的這種態度,我非常地欽佩,想學但是沒有學好。

“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我看您在朝廷辦事的時候,對於下屬都是非常地嚴格,對他們的態度非常地莊重,但是從來不傷害他們,對於這一點我也很欽佩,但是想學也沒有學到。“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你看,夫子這三方面我都很欽佩,但是都學得不夠,還沒有力行好,“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我到夫子的門下來求學,怎麼敢不認真學習?

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曾子聽了之後,趕忙起身,這樣說,說:“我還比不上你,你確實是在認真學習,我還不如你會學習。”說明什麼?說明曾子從公明宣的這一番話中也體會很多,也非常受教。為什麼?因為學不僅僅是學聖賢之書。聖賢之書都是古人身體力行聖賢教誨的體悟,對於大道的體悟。更重要的是從生活中,從老師的點點滴滴中,待人處事接物中來學習,去體會老師的存心、老師的志向,這才是善學。

學習,不僅僅是學書本,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學

再譬如,孔老夫子他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他有一顆專心求學的心,有一種好學的心,學習的真誠之心,甚至可以學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一首樂曲,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師襄子就對孔子說:“我雖然是以擊磬做的樂官,但是我還是擅長於彈琴。如今,你已經學會了這首琴曲,可以進一步學點別的了。”孔子聽了,並不急於學其他,他回答說:“我還沒有學會彈奏它的技巧。”孔子又用心投入,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快就掌握了彈琴的技巧。

於是,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現在已經學會技巧了,那麼可以學點別的了。”孔子回答說:“可我還沒有了解曲子表達的意趣。”孔子繼續專心練習了一段時間,瞭解了曲子的意趣。這個時候,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已經瞭解了它的意趣,現在可以進一步再學點別的了。”但是孔子依然想繼續深入,回答說:“我還不曉得這首曲子歌頌的是誰。”

於是,孔子專心一致,每天彈奏這首曲子,用心地領會這個曲子歌頌的人物。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孔子若有所思,高高地站在一個地方,向著遠方眺望說:“我已經知道這首曲子歌頌的是誰了。這個人長得有點黑,身材修長,有著廣闊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他眼光遼闊,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誰能如此!”

師襄子聽了之後,十分驚訝,立刻離開坐席來到夫子的面前,兩手交叉於胸前,表示敬意地說:“君子,真是無所不通的聖人,這個曲子的名字就是《文王操》。”

所以我們看孔老夫子學習,鍥而不捨,而且用心專一,學得非常地深入。不僅僅學了彈琴的技巧,還要學它的意趣;掌握了它的意趣,還要知道這首曲子歌頌的是誰。縱然他的老師告訴他已經學得可以了,可以再學點別的了,但是對於孔子而言,這還不是真正的學會。所以你看,他這種真誠、恭敬的態度確實讓他的老師師襄子,教他樂曲的人,也都非常地感動。

所以學習確實要深入,要用心專一,深入其中,才能夠體會它更深的含義,體會到它的意趣、體會到它的心智,這樣也才能夠得到學習的樂趣。

學習,不僅僅是學書本,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學

《論語》上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這個事情,不如對這個東西喜好;喜好這個東西,不如以此為樂。以此為樂,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才會樂此不疲、欲罷不能。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要得到法喜。你能夠嚐到法味,才知道“世味哪有法味濃”,讓你不學,你都停不下來了。

當我們能夠抱著這種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精神去求學的時候,請問還有什麼東西是學不會、學不懂、學不通的?一定能夠圓融無礙,能夠運用自如。當然在開始求學的時候,也確實要有一個歷程。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開始求學的時候,你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努力,但是隻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會達到這樣的境界。

《中庸》上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

學東西要學會、要學通、要學深入,沒有學會就絕對不放棄。學習其實也沒有太多的技巧和竅門,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要熟能生巧,一門深入,長時薰脩。這個東西你已經熟透了,就像家常便飯一樣,你就能夠圓融貫通。可長講、可短講、可深講、可淺講,這個就是得到了學習的樂趣。

所以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學習,別人學一遍就學會了,那我要學一百遍,再笨我也能夠學會了。別人學十遍學會了,我學一千遍,我再笨也能夠學會。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雖然是愚鈍的人,也能夠變得明智;雖然是柔弱的人,也變得強大了。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學習要有鍥而不捨的、堅持的意志,只有不斷地重複、不斷地薰脩、不斷地練習,最終就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學習,不僅僅是學書本,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