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首個村級春暉社“週歲記”

春晖|首个村级春晖社“周岁记”

2017年5月4日,思南縣邵家橋鎮漁溪溝村成立首個村級春暉社。一年來,以“親情、鄉情、友情”為情感紐帶,按照“聚資源、實載體、搭平臺、建機制、樹典型”的思路,使春暉行動工作有載體、力量凝聚有平臺、使者作用發揮有抓手,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征程上走出了一條春暉扶貧的新路子。2017年,村集體經濟資產突破6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000餘元。

春晖|首个村级春晖社“周岁记”

多措並舉“聚資源”,夯實春暉組織隊伍。

發揮“親緣、地緣、人緣”優勢,以社會化動員方式,搭臺引智,築巢引鳳,深入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實現“春暉力量”反哺農村、服務農業,參與鄉村治理,推動農村發展。

二是以“強隊伍”為重點,因地制宜建機構。堅持“黨政領導、共青團主導、村“兩委”引導、社會各界支持、群眾廣泛參與”工作格局,組建以村支書陳建強為社長,楊再坤等4名有一定影響力、關注家鄉發展、熱衷公益事業的春暉使者為副社長,村團支部書記為秘書長的春暉理事。以“人力、物力、財力、志力、智力”為基礎,分類建立政、軍、商、學等春暉人才數據庫62人,從中禮聘36名賢達人士為春暉使者,參與全村謀劃、治理、建設、管理,發展社員56名。

三是以“搭臺子”為要點,多措並舉話發展 。搭建春暉使者“發展公益、引領產業、信息溝通、文化演繹、基金壯大”“五大臺子”,以“線上討論+線下座談”方式,“不定期+定期”集中共話發展。吸納決策建議“智囊團”20名,陳定文、袁再春、陳常安等政界人士定期到村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扶志扶智”雙管齊下,大力減少政策落實工作阻力。村支兩委定期通報村情村務,爭取在外鄉友支持,破解相隔千里無以報家鄉的苦惱。將每年“臘月二十八日”定為該村“我與家鄉共發展”春暉座談日,全面通報本村年度發展情況、取得成效、下步規劃等,築巢引智,讓在外鄉友每年回到家鄉都能看到不一樣的變化,有力激發春暉使者參與家鄉脫貧攻堅的赤子情懷,匯聚春暉扶貧的“飛地模式”。

春晖|首个村级春晖社“周岁记”

精心細緻“實載體”,建強春暉行動基礎。

一是“標準化”鋪好反哺家鄉之路。春暉理事協商議定“團結建村、以德育村、志智扶村、民主議村、依法治村、產業強村、眾籌進村”“八大服務體系”,按照《思南縣“春暉社”標準化建設》手冊,嚴把制度上牆、社員評選、春暉資金管理等環節關,取得春暉使者信任,搭起春暉使者寄託鄉愁的橋樑。聘選春暉使者中的王彥洪等5名退休老幹部、老黨員作為村參事,參與村重大決策事宜會議,共議村情村務。

二是“創新性”打造精神高地。組織春暉“志願隊”,挨家挨戶收集蓑衣、糧票、犁、鋤等體現鄉土文化、農耕文明的古物,建設“春暉文化長廊”,體現原汁原味傳統農耕風貌和鄉村文明,勾起春暉使者“鄉愁”。以“道德講堂+春暉使者+留守兒童”的形式,開展“春暉文化講堂”“志智雙扶”“春暉好故事”等活動50餘場次。春暉使者楊秀強告老還鄉經營村老年協會、村級暑期留守兒童輔導班,對村186名60歲以上老人進行摸底調查、登記造冊、採集照片,辦理老年優待證,定期開展春暉暖心繫列活動,對村留守兒童免費開展寒暑假課業輔導。

三是“合理化”佈局基層團建資源。構建“村團支部+春暉社+青年”新格局。築牢村團支部組織戰鬥堡壘,村團支部書記兼任春暉社秘書長,參與春暉理事,匯聚“使者”中返鄉大學生、熱血青年、貢獻突出青年企業家、傑出青年代表、創業青年等青春力量,將部分合適的團員青年納入村團支部團員代表,探索“一籍雙支”模式,盤活青年資源內生動力。

春晖|首个村级春晖社“周岁记”

同心協力“謀發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一是巧借“使者之力”,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在春暉理念感召下,春暉使者籌資347萬元,成立合作聯社;先後成立集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群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建明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軍建材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合作社+春暉社+村集體+貧困戶”“春暉使者+春暉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春暉產業示範引領作用。建設春暉扶貧產業示範基地1100餘畝,種植“甜心蜜柚”800畝、葡萄300畝。公司養殖太湖黑豬年出欄500頭,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達11000餘元。2017年實現總產值1000餘萬元,盈利200餘萬元。

二是巧用“春暉互助金”,實現村建共投共管。春暉使者集體投資350餘萬元,達成長期參與家鄉建設協議。春暉使者線上線下共認購甜心蜜柚368顆,以“村集體+春暉使者+股金”“春暉使者+村民幹部+外出培訓”形式,湧現了楊再坤等40餘名雁歸人士返鄉投資興業。

三是巧建“三支隊伍”,實現村建保障有力。建立矛盾糾紛調解“夕陽隊”、鄉風文明“督導組”、春暉公益“志願隊”,引領30餘名春暉使者參與鄉村治理、公益等行動。2017年,化解矛盾糾紛7起,開展春暉文明行動3次,開展春暉“假期愛心輔導班”200餘期,感召本村在外大學生假期回鄉為全村85名留守兒童傳授知識、輔導作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等。

春晖|首个村级春晖社“周岁记”

凝心聚力“提實效”,共赴小康戶覆蓋。

探索春暉使者+“334”“脫貧攻堅夜校”“電商扶貧”,全方位把閒散資金聚成致富底金,把“山旮旯”變“金土地” 。

一是立足“春暉使者+334模式”。通過“春暉使者+村企+基地+農戶”,把農民納入到市場主體系。春暉使者到“家門口”辦企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村民通過流轉經營權、資源資產、到企打工等形式實現“三得”,即“得租金、得股金、得薪金”。企業興績後納入集體經濟,建立“334”利益聯結機制,將30%利潤作為分紅金,30%村集體實施春暉家園計劃項目、春暉公益事業等基金,40%為企業下一季發展春暉等產業發展金。2017年集體經濟收入達200萬餘元,村民入股分紅83.49萬元。為全村村民繳納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自籌部分資金達13萬元,建設春暉家園項目累計投入40萬元,幫扶支出4.7萬元。實現春暉基金互助互營,多渠道幫助村民增收,助推村集體富強,壯大村社村企。

三是立足“春暉使者+電商扶貧”。春暉使者牽線搭橋商務部門擬定《漁溪溝村“農商聯動+電商扶貧”蜜柚眾籌試點方案》,整合春暉產業基地農產品生產、種植、加工、流通、銷售環節資源,通過“黔郵鄉情”、基地VR眾籌平臺,打造“一村一品”的“互聯網+”工程。上年來,21名春暉使者認購部分按照“7+3”利益聯結機制,幫助46戶貧困戶160人人均增收2.2萬元。認籌資金20%作為村春暉公益基金,年銷售豐產蜜柚30萬斤,破解“民貨無銷路”問題,實現“思貨出山”。(共青團思南縣委供稿)

春晖|首个村级春晖社“周岁记”
春晖|首个村级春晖社“周岁记”

審 核 | 母 丹

編 輯 | 符天劍

供 稿 | 春暉欄目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