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首日票房預售之謎,它的作用和規律有哪些?

電影票房首日預售,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不僅是分析電影市場的一個重要數據,也給片方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數。

作為研究電影票房的人員來說,記錄影片的首日預售數據是一個功課,當數據累計到一定量級,會非常直觀的看出一些規律,從而加深對票房的理解,甚至能夠提升市場嗅覺的敏感度。但票房首日預售是無法查詢的,除了自己每天凌晨手動記錄別無他法。

如今,這個“BUG”得到了解決,貓眼升級了首日預售以及回溯,這無疑對研究票房的人士來說是巨大的福利,同時也給片方帶來了直觀的預售參考。

首日預售有哪些指導意義?

通過查詢可以得知,2017年1月28日(春節檔)之後的電影都能夠查到首日的票房預售數據,以及首日預售明細。其中有兩大重要意義。

首先是對於片方、宣發方掌控宣發節奏、覆盤總結有著直觀的數據依據。如今影片都會在上映前一週左右在票務平臺打開預售,一些大片會提前半個月甚至更多時間開啟。每天的想看人數增長、預售的提升都是對宣發工作的一種反饋,是一種難得的量化宣發效率的數據。

破解首日票房預售之謎,它的作用和規律有哪些?

而通過首日預售明細,能夠看到臨近上映前每天的預售增速,這對於片方、宣發掌握影片進度,尋找宣發最有效轉化率,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上圖為《後來的我們》首日預售明細。我們可以看出4月17日有著峰值的增速,而那天剛好是五月天《後來的我們》MV發佈的日子,證明這個物料不僅有熱度,而且有轉化率。

實時監控,通過每日的票房以及想看人數的遞增數據,宣發會在覆盤、總結時也會避免很多彎路,哪些宣發途徑效率高,哪些效率低,雖然數據有時不能完全展示真實情況,或有滯後現象,但終究比以前“睜眼瞎”要強得多。

其次,能夠通過預售來監控、預測影片的市場體量,給評估市場帶來重要指數。如今是一個大數據時代,任何票房數據、任何一個維度和方向,幾乎都能從網上查到,這給研究電影市場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遙想8年前,甚至5年前,預測首日票房都得通過網票網、萬達預售、格瓦拉想看人數等不便利的數據維度。

相對往年靠經驗、靠自己一點點的計算,如今各大平臺帶來的預售數據,給研究票房、預測票房都減少了難度。而首日預售數據這個在往年要靠凌晨手動記錄才能得到的數據,如今已經正式的公佈。顯然,電影票房研究的門檻再度降低,尋找市場規律變得更加簡單。

通常情況下,電影票房的首日預售跟以下幾大維度有關:票補、預售時間、電影類型、IP量級、主演、導演、宣髮量級等。除了內容本身之外,這些能夠包裝影片的外部力量都會對影片的量級有所影響。只要能夠提升這些維度,幾乎能夠成正比的提升首日的預售票房。

如今電影預售的意義在逐漸變大,尤其是如今的互聯網發行時代,通過高預售鎖場具備很高的價值和效率。幾乎所有的大檔期、大片,都會有效的利用自身的大體量優勢,利用高預售優勢來鎖定排片空間。一個個震驚的首日預售數據,會刺激到院線、刺激到觀眾,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便是預售帶來的好處。

票房預售數據有哪些規律?

提前開場次預售,已經成為如今電影發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預售是非常直觀的展現影片量級的維度,跟其他任何虛擬的熱度不同,它是實打實的乾貨,是觀眾一張張購票的結果。那麼預售數據有哪些規律,它跟首日票房、最終票房有哪些關聯?

破解首日票房預售之謎,它的作用和規律有哪些?

內地歷史首日票房預售TOP10

首先,預售票房幾乎跟它的熱度、體量是成正比的。上文中也分析到它跟相關維度的聯繫,從內地歷史預售TOP10中我們也輕易發現了這個規律。大票補、類型優勢、大IP、優質續集的加持、大卡司、大導演、大宣發,這些結合在一起註定會有大預售。

上榜的十部電影不論在知名度、粉絲數量、號召力上都名副其實,這也對應了它們應有的高預售,預售代表著影片的量級,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第二,首日預售跟首日票房存在比較微妙的關係。通過首日預售來計算首日票房,是一個複雜的工作,因為隨著首日的上映,口碑起到了一定作用,會讓票房結果變得不同。想要找到預售跟首日票房的關聯,那就要引用一個重要數據,即首日票房/首日預售得出的係數。

從直觀的數據來看,首日票房/首日預售得到係數越高,觀眾的口碑也就越高,它證明了影片在首日上映之後,除去預售之外的觀眾佔比,而這一部分會受到影片質量的影響。預售之外的觀眾越多,越能證明影片口口相傳的力量。

從另一個角度講,觀眾在快速成長,尤其是拿現在的觀眾跟三四年比頗為明顯。如今電影的口碑在更快速的影響到票房,在早前,口碑好的片子會在上映第二天下午,甚至第三天才開始有效果。如今,會在上映第一天的下午和晚上就會有發酵的跡象。

破解首日票房預售之謎,它的作用和規律有哪些?

近兩年觀眾評分最高的影片

拿神作《摔跤吧!爸爸》來說,在首日137萬預售的基礎上,最終拿到1577萬票房,這證明了發酵的過程是呈幾何倍數增長。137萬預售意味著它受眾之內的群體,而剩下的1400多萬,除了少量自然流入之外,全部是靠極高的口碑形成強大發酵。

通常情況下,目前國內上映的影片當中,首日票房/首日預售基本會在3左右(春節檔除外),這個係數不僅能用來衡量影片的質量,更是對它未來的走勢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通常係數大於3的,都能證明它具備吸引觀眾的能力,會有著一定的口碑,影片走長線的可能就會更大。

除了影片質量,影片類型、預售開出的時間、票補力度都會影響到係數。大類型、預售開出半月以上、票補力度大,勢必會造成預售較高,從而導致首日票房/首日預售的係數很低,甚至個別影片的係數會跌破2。

第三,預售跟最終票房並無太大關聯。首日開畫更多看影片量級,後續走勢則要看影片質量、觀眾口碑。首日預售的關聯維度,跟最終票房的關聯維度是不同的,因為內容質量才是決定影片走勢的關鍵。我們見過太多高開低走,同時也有太多票房逆襲。首日預售只是一個“起跑線”,對於電影來說,贏得起跑線只是一部分。

研究時間越長,越會覺得票房數據裡的學問太大。而電影預售以及明細的發佈,能夠在監控一部電影的票房漲勢,尋找規律和變化,讓數據更加透明,對整個行業有著很大的積極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