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風雲之餘國春、餘鵬春|兩代赤子心 兄弟愛國情

客家人輾轉遷徙,在世界各地拓荒開埠,建基立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客商精英。他們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代代薪火相傳,一步一個腳印,到如今,已發展成為華商網絡的重要成員和積極組織者。

梅州客商是勇敢走出圍龍的客家人,他們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民系的發展歷程與脈絡。從本期起,本報將推出“客商風雲”系列報道,尋找梅州客商在各行業的足跡,記錄他們艱辛創業的故事和對家鄉梅州血濃於水的深情,樹立榜樣,傳遞正能量。

客商风云之余国春、余鹏春|两代赤子心 兄弟爱国情

“裕華國貨,服務大家。”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出自家喻戶曉的香港國貨公司老字號——裕華國貨。1959年成立的裕華國貨,成立之初,也只是一間小型的百貨店。

在濃濃的愛國愛鄉家風中成長起來的餘國春、餘鵬春兄弟,在發展企業的同時,情繫桑梓,不忘回饋家鄉。“其實我們從來沒有計算過到底捐了多少錢,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出一分力。就如‘裕華’的寓意一樣,希望中國富裕,家鄉富裕。”餘鵬春說。

父輩榜樣

在愛國愛鄉的家風中成長

“記得在我小時候,家裡的客廳掛著一張照片,照片裡的鬆口元魁塔高高聳立,父親常指著照片對我們說,不管我們身在何處,永遠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自己的家鄉在梅縣鬆口!”餘鵬春動情地回憶起與父親的往事。

餘鵬春便是在這愛國愛鄉的家風中長大的,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客家人。他說,從小到大,家裡講的是客家話,同時客家話也曾是公司的“官方語言”;在港英政府時代,不入英籍就等於無國籍,出入境靠的是香港身份證明書,是受人歧視的“二等市民”,但即便如此,他們都未入英籍。

“我的父親做過20多年的僑批生意,因為誠信經營,積累了許多老顧客,雖然生意不是最大的,但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的。”餘鵬春說。但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影響和祖國的召喚,1957年餘連慶決定舉家遷往香港,1959年在香港創立了第一家裕華百貨有限公司,推介國貨。

“裕華的意思是‘裕華裕華,富裕中華’,由此表明父親的愛國之心,希望國家繁榮富強。”餘鵬春說。

為什麼父親會選擇在香港售賣國貨呢?餘鵬春的理解是,當時的香港尚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人們對物美廉價的生活用品有較大的需求,而來自家鄉的這些商品剛好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選擇了這一經營方向。

“1959年6月,父親在港島開了第一家約500平方米的國貨商店,售賣幾百種商品,一年以後店鋪面積擴展了,商品的品種也增加到1000多種。”餘鵬春回憶,晚上父親會帶著他一起去巡店,父親會跟他講一些店裡的事情,小小年紀的他也就似懂非懂地聽著,學著。

客商风云之余国春、余鹏春|两代赤子心 兄弟爱国情

兄弟攜手

引入先進理念發展國貨

在繁華時尚的香港街頭,裕華國貨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走進裕華,撲面而來的是傳統文化的氣息,古色古香的唐裝吸引一群銀髮老人在挑選,當歸、黨參等中草藥散發出幽幽的香氣,來自全國各地的特產擺滿櫃檯,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傳統元素。中午12時,商場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然而,裕華國貨草創之時,只是一間小店,因為經營有方,生意日隆,不但增開新店,而且設備越來越先進,經營模式越來越科學,管理方法越來越先進。在管理上,裕華創下了不少業內的“第一”。上個世紀90年代,裕華堅持應用最先進最完備的科學技術,以提高管理效率。他們斥資180萬美元更新電腦系統,緊接著耗資300萬美元,更新硬件設備。1976年,它的新總店開張時,是全港第一間用計算機來控制收銀的零售店,也是全港第一間每層樓(總共6層)都安裝有滾動式扶手電梯的零售店。這些改革和創新,大大提升了公司效益,方便顧客購物,營造了舒適的購物空間,從而在市場上漸漸形成了鮮明、清新的形象。1981年,裕華國貨已發展至4個店20萬平方英尺。1982年,裕華國貨在全港率先使用計算機管理庫存,用條形碼進行商品管理,率先實行半自助式經營。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何況要將裕華國貨發展成如今的規模。而這些,離不開餘國春、餘鵬春兄弟的攜手努力。

哥哥餘國春1951年出生於印尼,1959年隨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從悉尼亞麥哥得大學畢業的他返港,加入裕華大家庭,開始了“裕華生涯”。而排在四兄弟中的老么餘鵬春,1981年從澳洲大學畢業,在香港的一家會計事務所上班。不久後,因為公司需要收購一家上市企業,需要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餘鵬春也跟著父親和哥哥一起經營裕華國貨。之後他逐漸挑起重擔,負責公司的會計、財務、電腦等事務。

“我和三哥一樣,都是從基層開始做起,逐步由副經理、副總經理到公司的管理層。”餘鵬春說。香港國產百貨業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大小商家成行成市。隨著市場變化,逐漸出現了中國、中僑、裕華、大華及華豐五大國貨品牌。要想從中脫穎而出,少不了在技術和營運創新方面的競爭。

餘鵬春加入裕華國貨後,和三哥餘國春團結進取,共同發展家族事業。他們從國外帶回了新的觀念,樹立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引進專業人才。“我們當時派員工去日本等國學習考察,引進電腦技術,加強與外商聯繫等等,著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餘鵬春說。

凡是經營國貨行業者都知道,香港的國貨市場要做好,並不容易。“市場的口味總是千變萬化,一旦落後於市場要求,結果自然是貨品賣不出去,存積倉庫,損失慘重。”餘鵬春說。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後,內地經濟逐漸活躍,朝市場化方向邁進,貨源也充足了。裕華國貨憑著長期對消費者的瞭解和對市場的把握,在全國各地採購貨品,形成了暢通的進貨渠道。如此一來,裕華國貨以銷售富有特色的中國商品,特別是正宗高檔的中藥、工藝品、絲綢成衣紡織品等極具特色的商品,在市場中獨樹一幟。

同時,餘國春還採用多種頗具特色的營銷手段以促使零售百貨業的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裕華國貨先後舉辦過中國國畫展、石灣陶器展、國產蘭花展、視聽玩用家電展等等,將文化、科技等主題融於商品消費中。鑑於香港經濟繁榮使香港人生活逐漸富裕起來,香港人對國內外的興趣變得濃厚的情況,裕華國貨又相繼舉辦了“泰國節”和“印尼節”,介紹東南亞國家的購物民俗及工藝品、土特產品,以迎合人們的需求。

如今,裕華國貨由小公司擴展為今日的大集團,裕華國貨在香港的分店有18間,分佈在各個重要商業旺區,並向多元化發展,“裕華”已成為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是香港國貨業的重要代表。

與此同時,餘國春、餘鵬春兄弟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地位也愈加重要。除身為裕華國貨主席外,熱心公益事業的餘國春還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廣東社團總會主席、香港華人華僑總會名譽會長等,大大小小的頭銜加起來有30多個,並相繼於1998年、1999年和2006年榮獲香港特區政府太平紳士及被頒授銀紫荊星章和金紫荊星章。

弟弟餘鵬春也在擔任董事副總經理的同時,成為香港梅州聯會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委,並於2002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授予非官守太平紳士榮銜,於2005年獲銀紫荊星章。

客商风云之余国春、余鹏春|两代赤子心 兄弟爱国情

心懷桑梓

熱心社會公益及家鄉建設

餘國春、餘鵬春兄弟倆在致力發展國貨業務經營同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熱心社會公益福利事業。

自1982-1983年間第一次回鄉以來,餘鵬春先生平均每兩年回鄉一次。他以家族和公司的名義或通過香港梅州聯會等,直接或間接支持家鄉建設,2001年以來,捐款已達數百萬元。

餘國春說,父輩當初之所以選擇經營國貨,皆因傾注著對國家的一份真誠感情。父親和叔父在1957年應國務院僑辦之邀,經香港回北京,目睹了國家欣欣向榮的景象,不禁熱淚盈眶,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們對國家民族工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正是因為這份樸素的感情,他們自然就以推銷國貨作為自己的事業。

從小受到家庭氣氛的耳濡目染,餘國春、餘鵬春從小就比同齡人多一份對祖國的認識和感情。

餘國春至今還記得,1963年,當時他年僅12歲,在赴澳洲讀書前,父親專門帶他回廣州旅遊,以增加對祖國的瞭解。正是因為這樣,當父親召喚餘國春回港協助打理業務時,他毫不猶豫地回來了。也正是受到家庭的薰陶,餘國春和餘鵬春兄弟倆無論事業做得多大,一直保持著客家人堅韌不拔、質樸勤奮的本色。

“其實我們從來沒有計算過到底捐了多少錢,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出一分力,就像我們的口號‘裕華國貨,服務大家’,這個大家不僅是顧客,還有同事、家人、鄉親,這是父輩傳給我們的優良品德,我們要繼續做下去,不能辜負長輩對我們的期望。”餘鵬春樸實地說。

不僅捐款助力家鄉建設,餘國春和餘鵬春還致力於把家鄉的產品推薦出去。“梅州是目前裕華國貨推薦過的唯一的地級市,其他都是以省為單位進行推薦的,我們也想為家鄉做點事。”餘鵬春說,梅州有不少農產品在香港深受歡迎,金柚、茶葉、娘酒、陶瓷等。

但是,梅州的產品進駐裕華國貨並不是一帆風順,“一開始大多存在產品質量不達標或包裝不合格的問題,我們便把問題反饋回梅州的各個企業,幫助他們改進,經過大家的努力後裕華國貨的‘梅州節’熱鬧地辦起來了!”餘鵬春說,他建議梅州的企業多注重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包裝的設計,有助於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擦亮梅州的品牌。

濃濃的家國情懷,大概是“裕華”強烈民族特色的一個很好的理由,是裕華始終不渝堅持經營國貨的深層原因。正是基於一種對祖國的感情、對國貨的信念,餘國春、餘鵬春幾十年痴心不改,堅守在國貨經營上,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時期也沒有動搖。

現在,公司近十萬種商品中除了電器、化妝品之外,全是國貨,國貨營業額佔絕對優勢。餘鵬春說,從事國貨業,心中充滿著民族自豪感,他們都以銷售國貨為榮。“對國家工業的進步,感受尤其深,現在中國的經濟的確是今非昔比了。隨著國家不斷進步,經濟再上臺階,國貨在全球市場上肯定會樹立更好的形象,佔領更大的市場。”所以他堅信,只要不滿足於現狀,與時俱進,加強管理,經營國貨的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裕華國貨大事記

1959年6月,餘氏兄弟連同一班鄉親集資在香港中環德輔道中租下一個約500平方米的店鋪,正式開始經營國貨,當時決定取名為裕華,其寓意為“富裕中華”。

20世紀70年代後,裕華成為國貨在海外的窗口。當時兩岸聯繫還不方便,很多臺灣遊客到香港來,必定要去的地方就是裕華國貨。有遊客說,“沒到過裕華國貨,就是沒去過香港。”

20世紀80年代,海外產品大量湧入香港,香港本地製造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國貨受到了很大影響。但裕華國貨始終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更對國貨的未來充滿信心,並從那時開始了企業化、電腦化進程。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貨品種不斷豐富、改良,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商品種類也從50年代的一千多個品種,擴展到了十萬多個。

■對話

餘鵬春:不要忘記“涯是客家人”

在採訪中,餘鵬春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客商對家鄉的回報方式也悄然發生變化,從以前的捐資捐物到如今的智力支持、項目援助等,但不論方式怎樣改變,客商對家鄉的情懷不變。對於新客商,餘鵬春希望他們可以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互相支持,散作滿天星,聚是一團火。

南方日報:隨著時代的發展,客商回饋家鄉的方式有沒有發生變化?

梅州在投資環境方面已經開始有了很大的改善,交通條件也大大改善。如果有更多的優秀人才能夠引進梅州、留在梅州,對於城市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來,香港梅州聯會也與梅州市委、嘉應學院合作,希望通過“客商孵育工程”等項目,培養出一些知識型、技能型人才,讓他們留在梅州有更好的發展,這是目前最為主要的。同時,我們還發動香港梅州聯會的會員,每年在嘉應學院資助200-500位貧困學生上學,通過愛心傳送的方式,讓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機會。這個愛心項目我們已經做了有十年時間。

我們也希望,能夠幫助當地的企業發展起來。梅州是唯一一個在裕華國貨有商品展示區的地級市,其它城市都是省級市為主。我們在家鄉茶葉、金柚、娘酒等產品的出口方面,費了很多心思。

南方日報:您對從梅州走出去創業的年輕客商,有什麼好的經驗和建議分享?

餘鵬春:小時候經常聽我父親說,做人一定要有信用。俗話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從創業的角度來說,就是要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不僅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這個其實是行業的最低要求,希望創業家不要因為眼前的“量”,而犧牲產品的“質”,爭取將質量提高到規定標準之上。

我們還經常提倡要“創新”,但創新一定要基於顧客的體驗和需求之上,並不僅僅是技術的更新和進步。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產品的不再是生活“需要”,而是要提高生活品質,追求個性化服務。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細化到每個個體的身上。這對於新時代的創業家來說,是一個挑戰。

同時,也希望年輕客商無論在家鄉也好、還是在外經商也好,勿忘客家人的本質,大家要互相扶持、一起做大,學會合作共贏。

【來源】南方日報

【通訊員】鄧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