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氣!這麼小的孩子就去參加賽馬比賽了!


當雄,意為被“挑選的牧場”,在每年藏曆七月十日,都會舉行聲勢浩大的“當吉仁”賽馬節。“當吉仁”賽馬節可追溯至300多年前,沿襲至今,已演變成集賽馬、商貿、文藝、競技等為一體的民間體育文化盛會。“當吉仁”藏語稱“中仁從讀”,意為“請喇嘛唸經”。原本只是用來慶祝豐收的節日,後來才加入了宗教政治的意義。

從前,人們會在集會上通過騎馬射箭選出八個部落的甲本,再決出總頭人諾巴基巧來主持賽馬會。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把當雄封賜給色拉寺以後,賽馬節便改由色拉寺和政府主持了。2008年,“當吉仁”賽馬節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併成為拉薩“雪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幕式那天,我們乘車到現場時,不論是觀眾席,還是賽馬道欄杆外,都已經被擠得水洩不通。開幕式開始,808人組成的舞蹈隊伍,在等待中終於大顯身手了。這些舞者都是當地的牧民。舞臺之闊,在更闊的草原上,舞者們都穿著鮮豔而華麗的盛裝,男子熱烈奔放的動作,活力四射;女子矜持內斂的身姿,舒緩優美。


在之後的時裝秀中,當地牧民所崇尚的藏式美學更是演繹得淋漓盡致。對男子力量的崇尚,藏族人民崇拜大力士也是由來已久了。在此次賽馬節的藏式舉重中,也演繹了對力量的崇尚。

賽馬比賽正式開始,首先是“萬米馬長跑”,萬米馬長跑的起點設在場外,在賽場的觀眾可以看到選手們從場外山邊奔騰而來的聲勢,揚起的沙塵就像自然迸發的力量一樣強大,而造出如此氣勢的騎手都是十歲左右的小小少年。因為這是耐力的較量,因此參賽的選手都是體重輕技術好的小孩。

小騎手的帽子大都是圓錐形的,其上繡有日月圖形,頂部鑲鷹毛,象徵像鷹般飛翔。同樣的寓意,馬頭上的鬃毛被紮成朝天辮,頂部也是鷹毛,如此還能讓馬的視線更加明亮,減少馬奔跑的阻礙。


選手們次第衝到終點線後,小騎手的爸爸和親友們,有的帶著鄰居家的孩子來到場內為小選手牽馬,慰勞辛苦的小選手,孩子們一個個已經沒了剛才在馬背上的激情和張揚,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疲憊而害羞的小黑臉,和身上濺滿的泥點相互輝映。

賽馬場上的人山人海隨著比賽的結束,便洶湧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物資交流會。雖說是物資交流會,事實上我更覺得這是一個時空錯亂的集市,幾乎任何元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片被臨時開闢出來的交易場所,彷彿已經存在了很久,人們在這裡生活了很久。人流熙熙攘攘,攪起塵土和生活氣息在明豔的陽光下濃濃翻飛。

藏北草原的牧民把參加賽馬看得非常重要,參加賽馬節不僅僅這幾天準備。藏族自古以來都是以能騎善射、民風強悍著稱。早在吐蕃時代,藏族鐵騎就曾“北進西域,南抵印度,東臨唐境,徵南昭,佔隴右,躍馬橫刀於青藏高原”。慢慢地,賽馬發展成為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習俗,從相馬、訓馬到賽馬都有一系列的講究。


賽馬場上佈滿了各色大小不一的帳篷,但有頂犛牛氈黑帳篷特別顯眼,裡面還有攝影作品展。據說,此黑帳篷面積為1080平方米,是西藏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頂帳篷,可容納千人。當雄的牧民主要以遊牧為生,黑帳篷可以說是他們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民居。

牛糞牆上的攝影展,也許跟黑帳篷有同樣的寓意。牛糞在藏族文化裡,也是極其深厚的。牛糞在藏語中稱為“久瓦”,在藏族人生活中作為生活的燃料,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就算是現在,牛糞也是雪域高原極其重要的燃料。

此外,牛糞還有更多的用途,如婚禮上的吉祥物、藏藥的成分、房屋裝飾等都給牛糞賦予了文化厚度。而用牛糞牆做攝影展,本身也稱得上是一種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