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節”到來,“電商定製版“真的靠譜嗎?

“剁手節”到來,“電商定製版“真的靠譜嗎?

隨著一年一度電商“年中剁手節”的臨近,在各個電商平臺上,諸如“電商定製版”“線上專供款”“網絡專供版”等也在逐步走俏,吸引著“剁手黨”們的眼光,讓“剁手黨”躍躍欲試。

“剁手節”到來,“電商定製版“真的靠譜嗎?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很多被冠之以“定製版”、“專供版”等的商品,拿到手後,與預想的並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特別是偷工減料,不管是家電、食品、服裝等,都存在類似情況。

所謂“電商定製版”,應當是區別於實體店同類商品的一種概念。而這裡所說的與實體店同類商品存在區別,應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價格,二是商品。而無論是價格還是商品,都應當是為電商“量身定製”的,是能夠與實體店銷售的商品能夠保持生態平衡的。其前提是,消費者通過電商購買的商品,必須物品與定製的商品一致,而不是存在差距,否則,就不可能稱之為定製。

事實也是,能夠稱得上定製的,就電商而言,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為電商定製,一層是為消費者定製。但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定製商品與實際物品完全吻合,而不是存在差距。如果存在差距,輕者為不誠信,重者則為欺騙,就應當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裁。

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如浙江寧波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寧波市消保委通過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購買了40組對比樣品,委託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做了檢測,結果發現“電商專供”有貓膩:不同渠道購買的標稱美的C21-RH2133S多功能電磁爐,外觀、功能標示是一樣的,但是拆開以後發現,網購電磁爐比線下款少了一些電器元件;同樣的型號的松下吸塵器,網購的吸塵器吸口直徑卻比線下的小10毫米。

也許,這就是所謂“電商定製版”誘惑帶來的後果。但是,這顯然不是消費者的責任。消費者面對的是電商的宣傳廣告,是對電商信譽投出的信任票。但是,電商為了自身利益,卻把消費者的信任票當作了可以欺騙的手段,採取偷工減料等方式,將“電商定製版”異化為欺騙工具。我們不禁要問,既然“電商定製版”是一種被欺騙所包圍的促銷手段,那麼,今後電商再推出新的營銷手段,消費者還該不該投信任票呢?電商還要不要通過信譽來維護行業的生態呢?

“剁手節”到來,“電商定製版“真的靠譜嗎?

眾所周知,近年來,圍繞電商和實體店的並存問題,有過很多爭論。特別是電商“電”死實體店的爭論,曾讓電商一度處於風口浪尖。雖然隨著消費者對電商的逐步接受,有關電商“電”死實體店的議論也逐步消失。但是,電商沒有很好地維護自身形象和信譽的問題,卻也時常衝擊著廣大消費者的心理,傷害著廣大消費者對電商的信任。就象“電商定製版”一樣,原本是重拾消費者信任的良好手段,是一步更好地走活電商這盤大棋的好棋,卻硬是又給一部分電商給做“死”了,做成了一步死棋。可以肯定,隨著“剁手節”的到來,在“定製版”方面,消費者一定會更加謹慎,導致那些真正想做好“電商定製版”的電商,也難以得到消費者的信任,真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就算芝麻價格再高,一顆芝麻也賣不出一隻西瓜的錢來。

對“電商定製版”出現的問題,相關領域的專家也都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相關法律專家就認為,如果僅僅是質量有差異,且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那麼,商家可能只是利用信息不對稱打了個擦邊球,還能夠逃避法律的追究,但一定會對信譽產生傷害。相反,如果商家很清楚銷售的是兩種產品,去刻意混淆兩種商品,而不主動告知,那麼,有可能涉嫌消費欺詐,消費者就有權向有關方面投訴,追究商家的責任。如此一來,“電商定製版”就有可能將電商自己的信譽“定”死了。

對消費者來說,面對一些無良電商做出的無良行為,一旦發現,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向有關方面投訴,追究無良電商的法律責任。有關方面在接到消費者的投訴後,也要緊急啟動,並對相關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嚴格依法追究違法違規者的法律責任。相關的電商平臺,對出現的電商不按承諾兌現商品的問題,也要建立“黑名單”制度。禁止其繼續在電商平臺招搖撞騙,切斷其招搖撞騙的渠道。

“剁手節”到來,“電商定製版“真的靠譜嗎?

電商營銷也需要創新模式,需要更新思路和方法。“電商定製版”實際是一項非常好的創新。很遺憾被少數人玷汙了、傷害了。希望電商們在推動創新的同時,更要維護自身信譽,讓信譽不失分,讓信譽提升電商的形象和影響。“電商定製版”,只有版型不發生問題,定製才能名符其實。

更多精彩文章,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