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生態的2018:直播玩嗨,短視頻搶風口,二次元押注宅文化

內容生態的2018:直播玩嗨,短視頻搶風口,二次元押注宅文化

去年,直播平臺從行為藝術玩到了撒幣答題,映客、虎牙、鬥魚爭當第一股;短視頻從雙雄對峙到巨頭入場,邊界和對手都日益模糊;曾經的視頻網站則忙著收割紅利,B站和愛奇藝相繼IPO,內容生態的2018正在走出原始森林。

大熱必死,直播只是巨頭全家桶的拼圖。

直播很火,但一直是小圈子的玩物,去年在大流量、全用戶的產品邏輯驅動下,搞出了答題模式強行植入全民狂歡基因,可惜產品缺乏門檻,獎金的吸引力逐漸淡化,最後逃不出燒錢出風口的商業模式,活下來的定位下沉,進入細分場景追求深度變現,比如分領域的直播間模式,大量引入道具,提升耐玩性,加強互動,往社交化轉型,但代價是再次迴歸小圈子,無法創造流量奇蹟。

只有巨頭有能力將峰值流量帶來的用戶沉澱下來,因為監管是大勢所趨,《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高門檻正把直播答題變成巨頭遊戲,今日頭條的西瓜視頻就有《百萬英雄》參與競逐,至少沉澱價值還有利於悟空問答可以承接。

內容生態的2018:直播玩嗨,短視頻搶風口,二次元押注宅文化

對於大平臺來說,直播答題的商業模式並不重要,只要流量能夠重新組合,找到提升用戶粘性的場景就有價值。換句話說,越是監管出場,創業玩家退場的時候,越是有利於大平臺做最後的收割。

短視視頻跟風和跨界成癮。

這場短視頻戰爭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小鎮青年爭奪戰。

這一代年輕人不再滿足於精英文化的單向灌輸,在社會的主流文化視角之外,亞文化正快速進化,短視頻有從平民偶像自嗨發展為小城視頻社交的趨勢。

第二階段:網紅商業模式造就了新時代的心理認同

一種文化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變現方式,網紅和主播的商業價值隨流量快速膨脹,有數據顯示,網紅平均月收入為2.1萬,一線網紅破千萬,比起明星大V也不遑多讓。

內容生態的2018:直播玩嗨,短視頻搶風口,二次元押注宅文化

第三階段:潮流文化生態的自迭代。

短視頻與綜藝的結合正在引領潮流文化,從喊麥到嘻哈,從尬舞到街舞,小鎮青年的非主流文化逐漸進入公眾視野,短視頻在這個過程中將成為超越其他傳播方式的最合適載體。

短視頻現階段的用戶和流量增長迅速,但玩法同質化,粘性面臨下滑,表現在人均單日啟動次數和使用時長都有一定波動,這帶來幾個趨勢:

首先是APP陣營頭部化的特徵非常明顯,前10位APP封閉了流量加上監管制約,創業型的野蠻生長已沒有可能。

其次,短視頻平臺都通過聚合IP資源和簽約網紅主播塑造MCN模式,強化競爭壁壘,追求商業變現的同時,養成和固化各自的粉絲群體。

細分場景中短視頻的探索在加速,諸如視頻社交、視頻美食、視頻電商都在快速發展,但獨立的單一場景註定只能在巨頭平臺上方能存活。

彈幕裡的宅文化,Z世代的泛娛化變現。

最近B站和愛奇藝相繼上市,令視頻網站重回資本視野,但背後的商業邏輯並不相同,可能的戰略走向存在明顯差異。

B站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對潮流文化的獨特演繹能力,二是如何用商業模式歸化迅速崛起的二次元Z世代群體。

內容生態的2018:直播玩嗨,短視頻搶風口,二次元押注宅文化

可以看到的是,B站用戶的精神歸屬性很高,未來必然是直播+廣告+周邊+手遊的四位一體,但從目前看手遊佔營收比重太高,而且幾乎全部來自《Fate/Grand Order》和《碧藍航線》,收入構成不算健康。B站成功的核心在於證明有能力挖掘Z世代群體的消費能力,以及如何運營匹配。這種自信是以A站的迅速衰敗為背書的。

B站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依託動漫核心做追新番的收費嘗試至少目前還是很成功,但用戶構成穩定而狹窄,作為壁壘的彈幕調性不容易被其他平臺突破,但從正版資源角度來看,這並不是真正的門檻。

與動漫產業盛衰的單向綁定將成就或消滅B站的未來。

傳統媒體進入大數據分發時代。

互聯網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但在熱點事件的全方位追蹤呈現上,權威傳統媒體雖然擁有采訪資源和話題開掘優勢,即時性卻不如網絡媒體,這就為網絡流量平臺與傳統媒體的結合創造了機會。

兩會期間,百家號就聯合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打造了一個資訊矩陣,運用大數據、信息流精準推薦等方法融合打造新聞專題信息流頁面,包含了“兩會知多少”、“兩會前瞻”、“提議提案”“部長通道”等板塊。

內容生態的2018:直播玩嗨,短視頻搶風口,二次元押注宅文化

內容生態為什麼流量昇天,口碑墜地?

互聯網創新善於運用流量和大數據激發用戶需求,但很多時候也會帶來社會問題,比如共享單車,比如快手抖音等等,因此如何在成功的產品上避免這種基因缺陷是重要課題。

首先是競爭模式的不健康。買流量,買內容,買用戶,自殺性高投入不可持續,大量補貼確實推動了全民泛娛化熱潮,也導致低俗化氾濫不可遏制,給商業化帶來極大風險,最明顯例子就是內容審核團隊的膨脹。

快手的內容評審團隊有1100多人,整個春節期間24小時無休,全員在崗,今日頭條被曝正招聘2000人的審核團隊,這差不多是直播和短視頻平臺的標配了,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映客的招股書就顯示平臺有3680萬主播,卻只有78名審核人員,這肯定意味著巨大的監管風險,不可控的危機隨時潛伏。此外,由於巨頭控場,導致很多細分領域的垂直玩家四面樹敵,商業模式不成立,不可持續。

至少從內容生態的長遠發展來看,確保健康的核心不是無節操炒作,也不是塑造沒有正能量的平民偶像,而是發現和服務用戶的核心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