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傳承人 32年“復活”7000冊古籍

古籍修复传承人 32年“复活”7000册古籍

古籍修复传承人 32年“复活”7000册古籍

紙捻成釘、打孔走線,一本自制線裝書就這樣誕生了。6日上午,武漢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古籍修復技藝展示在武漢圖書館舉辦,該館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賀琳帶領讀者製作線裝書、瞭解古籍修復知識。

古籍修复传承人 32年“复活”7000册古籍

賀琳講解線裝書知識

賀琳是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32年間,她帶領的武漢圖書館古籍修復團隊修復古籍7000餘冊,其中明代刻鈐印本《印品》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看,用針輕輕一撥,線就走直了。”走完線後打結,塞入孔中、藏住線頭,首次嘗試的人也能輕鬆製作出古色古香又結實耐用的線裝書。“一些散頁的資料,個人紙質收藏,完全可以在家自制成線裝書”,賀琳弟子楊明麗說,這也是線裝書現在仍在使用的原因。

比線裝書更需要技巧與耐心的是古籍修復。鎮紙、毛筆、板刷、錘子、鑷子……大大小小十幾樣工具在桌上排開,賀琳介紹,把一本破舊不堪的古籍“修舊如舊”,往往需要二三十道工序。首先是判斷古籍材質,“是竹紙還是棉紙、皮紙,用手一摸就知道”。然後是尋找紙樣或是將紙染成相近顏色,再拆線、編號、整理、補書、摺頁、剪頁、噴水、壓平、捶書。

有時需要清洗書頁,汙跡較輕的用毛筆尖蘸熱水刷洗,汙跡較重的用開水沖洗、木棍擠壓。古籍的紙墨與現代不同,手法得當,紙墨不會受損,“只是修補後的書頁較原來厚,需要把書捶平、壓實,那把鐵錘就是用來做這個的”。普通膠水因含化學成分不能使用,因而粘貼補紙的漿糊也要自制,“每天用小麥澱粉調製”。古籍修復的原則是“修舊如舊”,字跡缺失、汙損的要保持原樣,“每一次的修復也是可逆的”。

文獻價值較高的古籍會用“金鑲玉”的方法修復,這種方法多用於書品短小、書腦窄、夾字書籍,以白色襯紙襯入對摺後的書頁中間,用紙捻將襯紙與書頁訂在一起。白色的新紙襯著黃色的舊紙,看上去卻渾然一體,稱作“金鑲玉”。

據瞭解,武漢圖書館館藏線裝古籍21萬餘冊,館藏5000餘部碑帖拓片、200餘種家譜均為特色資源。該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在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步、發展、傳承,培養了一批古籍修復師。目前,館藏善本古籍均已修復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