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博士後親述10個育兒故事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博士后亲述10个育儿故事

與孩子相處的永恆瞬間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博士后亲述10个育儿故事

Hi,你好,我是張香玲,北京師範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後。

人生中很多時候就是一句話、一個情景會讓我們記憶終生,也影響我們終生。想一想,你的人生中是否有過這樣的一個情景呢?

三年前我去參加一個公益活動的時候,講課的老師準備了一首配樂詩,我被這首詩深深的感動了,當時眼圈都已經發紅,那種感覺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這首詩就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就是在這首詩裡面我清楚了我與孩子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你也可以想想我們和孩子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是擁有關係嗎?你有沒有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理解他?也是因為這首詩,我更清楚地知道我可以給孩子的是什麼。

你覺得我們可以給孩子什麼呢?是的,我們可以給到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接納,而不是我們的想法;我們可以庇護的是孩子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我們可以努力去變得像他們一樣,一樣的純真,而不要讓他們變的和我們一樣,或者和其他“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你覺得呢?是的,這就是這首詩的魅力和智慧。

回到家之後,把這首詩打印了出來,貼在臥室,每天都會讀給自己聽,當作一種提醒;每次我的線上、線下的分享也都會把這首詩帶給更多的爸爸、媽媽,我的朋友圈也會經常分享這首詩。下面我將為你朗讀這首詩,相信大家會有更深的理解。

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和孩子在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總會被點點滴滴所觸動,引發我諸多的思考。我愛著他,我也知道他的生命是獨立的;我欣賞他,我也清楚他有一天必將展翅翱翔;我感恩他,我也懂得向他表達我對他的感恩。分享我和孩子的片段,而這些片段卻也是永恆。

對孩子的生命教育

某一天從老家回來,家裡的盆栽需要澆水,我請孩子幫忙,同時我拿著剪子把兩片乾枯的葉子剪了下來,然後和孩子說“這兩片葉子枯萎了,沒有生命了。有一天爸爸媽媽的生命也會結束,不過爸爸的智慧、媽媽的勇氣還有我們對你的愛,都永遠在你的心裡。”我邊說邊用手按著孩子的胸口,孩子問:“那時候我就長大了吧?”“嗯,你就長大了。人們只有在很老或者發生嚴重意外的時候才會死去”。孩子彷佛是懂了...

愛自己

每天我都會和孩子說一遍又一遍的“我愛你,I Love U”,孩子有時默不作聲只是點點頭,有時會撒嬌讓我抱在懷裡,回應我一句“I Love U”。我還會接著問“你還愛誰呀?”,“爸爸,爺爺,奶奶,還有我自己,姥姥,姥爺…”,孩子會把家人們還有他的老師們都說一遍。孩子,媽媽最開心的並不是你對我說“I Love U”,而是你說你愛你自己!好好的愛自己吧~

相信信念的力量

某次出遊,晚上到酒店,娃請求去買冰淇淋。我們走了好遠,一路上也沒看到便利店,娃反覆問的只有一句“媽媽,哪裡有賣冰淇淋的呀?”問的次數太多,我略顯不耐煩,問孩子:“你相信你今晚能吃上冰淇淋嗎?”,孩子有些失落地說:“不信。”“如果你自己都不信,那今天肯定是吃不上的。只有你自己足夠地堅信,冰淇淋才可能會吃上。”孩子好像懂了,走了沒多遠和我說:“我相信我今晚能吃上冰淇淋!”結果圓滿,回來後,我們發現原來酒店旁邊就有賣。

這個事情讓我覺得,1.有些非正向的情緒與原生家庭無關,而是我們祖先的基因裡面就有的,比如:恐懼、匱乏等等,而這些情緒也都是有其正向意義的。2.和孩子相處的每個時刻都是對他價值觀的一種影響,所以父母得時時反觀自己說的每一句、做的每一個動作。

盡情哭吧

我知道有的時候你就是想哭會,而且是一個人在角落裡安安靜靜的哭會,媽媽有時候也有這種感受,你覺得哭好了,就來找我,媽媽就在你身旁等你。”

前幾天孩子回家後,莫名的因為我要求他先洗手再吃東西而大哭不止,我想去抱他,他把我推開,讓我走開,於是我說了上面的話,就離開去客廳。孩子哭了好一會,自己去洗了手,然後把手藏在身後“哭”著跑到我面前,又迅速地把帶著水滴的手在我眼前晃,嘴角是滿足的微笑,看來是哭好了。

讓溝通更有效

孩子拉著爸爸的衣袖,憤怒的大喊:“爸爸,你快點把我的墊子全部鋪開,要不然我就生氣了!”他眉頭皺緊,做出生氣的樣子。爸爸站住不說話,時間停止。我說:“孩子,你還可以怎麼和爸爸說?”孩子平和了下來,“爸爸,你可以幫我把墊子鋪開嗎?”“可以,沒問題”,孩子也樂啦。憤怒允許,不過要的是溝通的效果,有效才是王道。

最好的動機

在《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中提到“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動機”,一天早上和孩子的互動證實了這一點。

我正打算出門,孩子醒了,“媽媽,不讓你去上班,抱抱!”此時的我把孩子抱起來,哼唱著《送別》跳了一段雙人舞。孩子樂開了花,把他放到床上後我說:“我上班去了哈。”孩子還是說:“不讓你去上班。”我重複了一遍他的話“不想讓媽媽去呀?”“對呀,你的眼鏡都沒帶怎麼去上班呀?”OMG,“謝謝寶貝提醒!”戴上眼鏡後,我問孩子:“現在你覺得媽媽可以出門了嗎?”,“穿上外套,走吧。”我愉快出地門。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做了先入為主的假設,而沒有給孩子做說明的機會,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

遊戲可以這樣玩

讓遊戲由線上變線下。

學我說話

昨晚上到家後,孩子申請玩手機,“不可以,把玩具先收起來。”孩子申辯:“玩手機和收玩具有什麼關係呢?”我頓時一愣,“這兩件事情有什麼關係呢?”也是我常和他說的呀。比如有時候孩子願望達不成會說“你不給我我就不和你玩。”我就會說:“我給不給你和你是否和我玩有什麼關係?”OMG,他竟然都學會了。我立刻又對娃說:“嗯,他們之間沒有關係,不論你收不收玩具,都不可以再玩手機。”孩子很失落,“來來,咱們再玩小蛇散步的遊戲吧”,他又愉快地開始了遊戲環節。

啟示:1.和孩子說話要謹慎,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2.比起玩手機,孩子更享受的是與爸媽的陪伴。

謝謝你告訴我

謝謝你把我帶給你的不舒服告訴我.

之前孩子曾經和我說過:“媽媽,不喜歡你和我說“‘你自己決定’”,這裡面的深刻教育意義他今天終於悟到了。孩子啊,你又給我上了一課,謝謝你。

場景: 孩子看到超級喜歡的巧克力,“媽媽,我想吃,我特別想吃。”我的表情傳達的是不能吃,有蛀牙,我說的是:“你自己決定吧”。在孩子向我表達了他的不喜歡之後,我就很少說了,轉而說:“我想和你一起保護好牙齒”,孩子也很明白。之前的表達方式看似民主、引導孩子自立,而內心並不相信,裡面含有了“雙重信息”,吃,媽媽會不高興;不吃,媽媽又說“我自己決定”,時間長了,孩子就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話告訴別人,但是又希望別人明白,這樣就常常講相反的話。感恩孩子。

把感受說出來

昨晚上娃洗腳後想玩水,爸爸怕娃把水撒到地上,就硬是把水倒走了一半,娃大哭,撕心裂肺啊,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過去抱著娃,待他情緒穩定後和娃說:“咱們把爸爸叫過來問問他為什麼只給你留一半的水吧。”“好,讓他說說。”娃爸過來說明了理由,我問娃“爸爸給你留下的水呢?”“我很生氣,就把盆裡的留下的水都撒地上了。”“我看到了你很生氣,把水撒地上你覺得問題解決了嗎?”“沒有。”“你生氣要不要去告訴爸爸,告訴他你很生氣?”孩子走到爸爸身邊,停頓了一分鐘,很有力量的說:“爸爸,我很生氣。”說完自己開始樂了,而我在一邊也被孩子的力量感動了。

憤怒是源於對現實的不接納和自己對現實的無能為力,有憤怒不可怕,只要你說出來“我很憤怒”,看到憤怒就是智慧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