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肢爪紋雙耳彩陶罐

「文博」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肢爪紋雙耳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肢爪紋雙耳彩陶罐,高16.5釐米,口徑19.2釐米,底徑6.8釐米,腹徑21釐米,重量為0.739公斤。1976年從康樂縣文物虎關鄉三十里鋪村堡窪地徵收,為二級文物。

該藏品為泥質橙紅陶,侈口,短頸微束,圓鼓腹下收為小平底,口肩處有對稱的雙耳。使用黑、紅彩二彩。口沿內側飾一條紅色寬帶紋及一週水波紋;口沿外側以肩部一週黑色黑紅相間寬帶紋將紋飾分成上下兩部分;頸部飾六組旋紋;腹部飾一週肢爪紋,最下面飾一條黑色寬帶紋。

馬家窯文化發展到了馬廠類型時期(距今4350年至4050年左右),彩陶上開始出現大量的“蛙神”紋,到馬廠晚期又演變為抽象而簡潔的肢爪紋,這種“蛙神”不是簡單地重複先民早期的蛙崇拜,而是將其進一步抽象、誇張、昇華,“蛙神”的雙肢功能更加強健有力。為了戰勝不斷面臨的水患,先民進一步神化能夠自由出沒於水的青蛙,將它們粗壯結實的雙肢漸漸變成了四肢,使其成為有足夠力量戰勝洪水的神靈。這些“蛙神”不同於早期的具象蛙,也不是一種簡單圖騰的概念,而是能夠抵擋洪水、保護田園的神力無比的護佑神靈,是抽象化了的“蛙神”。為強化“蛙神”駕馭水的功能,只表現健壯的腿部。先民以抽象的表達手法,突出青蛙伸屈有力的腿部,在這些神奇發達的蛙腿上關節處也長著腳爪,顯示了它超凡的能力。

文化是一段歷史的縮影。這些描繪在史前彩陶上的“蛙神”,是先民在人類歷史上的洪水時期留下的文明密碼之一,值得後人去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