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脫貧路上“別樣紅”

當前,全市上下正集中主要火力,堅決打贏脫貧摘帽這場“淮海戰役”。埇橋區是主戰場之一,扶貧任務重、貧困村眾多。區委、區政府統籌考慮,安排六名戰鬥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退出領導崗位的縣處級幹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

夯實基礎再出發

埇橋區大店鎮汪圩村位於該鎮的東南部,村子基礎設施較差,出入村莊的道路少,僅有幾條道路也因長期養護不到位,破敗不堪。村“兩委”班子不健全,戰鬥力、凝聚力不強,黨員年齡較大。

選派到汪圩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的是埇橋區人大副處級幹部丁建設。2017年5月到村後,丁建設從抓黨建入手,建議大店鎮黨委調整充實了村“兩委”班子,配齊了扶貧專幹和扶貧小組長。班子配齊後,丁建設又帶領大家建立健全村幹部考勤制度、值班制度、分工制度、請銷假制度等,積極開展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村級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明顯加強。

“村級組織是脫貧攻堅最大的基礎,只有夯實這塊陣地,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攻堅力量才能有戰鬥力。”夯實了村級組織的基礎,丁建設把矛頭指向了另一塊“基礎之地”——基礎設施和村莊環境。

汪圩村位置偏遠,項目常常到不了,村裡的基礎設施條件久而久之也就被甩掉隊。丁建設主動聯繫,相關部門跑了個遍,項目逐漸多了起來。村部破舊狹小的問題解決了,衛生室蓋起來了,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河溝裡、道路旁的陳年垃圾清理掉了,綠化亮化項目上馬了,汪圩村的變化一個接著一個。

“下一步,我們要主攻產業這個基礎,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找到收入來源和脫貧道路。”丁建設說,脫貧攻堅再難,也要夯實基礎,基礎牢固,群眾才能長久受益。

再來一輪新變化

埇橋區大店鎮張廟村位於該鎮東北部,基礎設施較好。近年來,張廟村在各級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凝心聚力、苦幹實幹,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至2017年共脫貧93戶273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99%下降到2017年的0.904%。

選派到張廟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的是在埇橋區林業局局長任上退出領導崗位的副處級幹部張軍。埇橋區林業局同時也是張廟村精準扶貧幫扶單位,在埇橋區林業局局長任上,張軍帶領林業局全體幹部職工大力幫扶張廟村,為該村謀劃建設了特色產業園,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

“張廟村的基礎還不錯,我們工作隊和村‘兩委’就在鞏固提升上下功夫,一方面繼續提升村裡的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村莊環境,另一方面就要把產業繼續擴面,找到更多的致富門路。”張軍表示,張廟村的扶貧目標是再來一輪新變化。

對自己到村以後開展的工作,張軍輕描淡寫,但鎮村幹部卻如數家珍。“以前,我們村子沒有活動廣場,張書記來了之後,幫我們積極申請,建成了活動廣場和鄉村大舞臺。還樹起了一個幾十米高的大燈,晚上跟白天一樣。”村裡的扶貧幹部說。

張廟村村民活動廣場西側有一塊五六畝見方的坑塘。“下一步,我們要把坑塘整治好,建成村民公園,給村莊環境來一個新提升,也給村民再添一個新的活動場所。”張軍說,計劃已經敲定,很快上馬。

一年增收二十五萬

埇橋區大營鎮鎮南村同樣地處偏遠,脫貧任務重,村裡的基礎設施較差,集體經濟幾乎空白。選派到鎮南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的是埇橋區人大副處級幹部王廷軍。

“去年剛到的時候,我問村總支書記村集體收入有多少,得到的答覆是1.5萬元,脫貧任務太重了。”安頓下來後,王廷軍一刻沒耽誤,立馬召集村“兩委”召開座談會,瞭解村情,交流想法。就是在那次座談會上,王廷軍找到了一項足以改變村集體收入的資源。

原來,座談會上,王廷軍從村幹部口中得知,村裡的150畝集體土地以每畝100元的價格承包給了農戶,基本處於拋荒狀態。得知這個消息,王廷軍看到了希望。他帶領村“兩委”幹部,從農戶手裡把150畝的集體土地以更高的價格返租回了村集體。50畝規劃建設了溫氏養豬項目,每畝每年1000元租金。另外100畝先後利用產業扶貧資金、扶貧工廠建設資金建成了92個扶貧大棚,以每棚每年1800元的價格對外發包,讓大戶經營,吸收貧困戶就業。另外,村裡新建好的光伏扶貧項目每年受益5萬元。

“這些項目加一起,我們村集體收入達到了26.5萬元,一年增收25萬元。”王廷軍帶領村“兩委”把村裡閒置的集體土地盤活了,帶來了產業、增加了就業。現在,鎮南村的路燈亮起來了,道路修起來了,群眾的認可度也提高了。“王書記給我們帶來了光明。”鎮南村的許多群眾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