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古人說:“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

而食離不開餐具——筷子。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拿著筷子的女僕(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局部)

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

目前,我國出土最早的實物箸,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侯家莊出土的銅箸和湖南省香爐石遺址的骨箸。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

文獻中曾記載商紂王制作使用精美象牙箸。

戰國《韓非子·喻老》(大屏幕出文獻):“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這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精製的象牙箸。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到了漢朝,箸成為了主流餐具,但當時的箸只是用來夾菜的,飯呢還是用手抓著吃。

《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就用手抓食,箸只用於夾菜。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東漢銅箸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如今可以同時夾菜的行為在漢朝是不允許的,因為這個動作跟當時收納骨灰的工作相似,所以是很不吉利的。

到唐朝的時候,箸還出現了一種新功能,那就是占卜。

用箸占卜在當時非常流行,很多人遇到了不能解決的難題,都要用筷子來算一算,在街上也可見桌上擺有筷子的占卜攤。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據傳,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便流行箸卜。

宋初徐鉉《稽神錄》中證實了這一說法:“會正月望夜,時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觜,使畫盤粉以卜。”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而宋朝,箸又成為了嫁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陪嫁箸意味著小夫妻“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和成雙成對、永不分離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人吃飯一邊是扁勺一邊是筷子,左右開工,直到後來南宋朱熹說了,作為一位得體的人物,應該只用一隻手吃飯。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明朝之後,箸開始改叫“快兒”,到這終於是跟筷子這個名字搭上邊了。

“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

因為“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明代鑲銀刻詩竹筷

又因為大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於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

而且在明朝之前,筷子形狀多種多樣,到了明朝方頭圓身的筷子成為了主流。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明代象牙筷

首先,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

另一方面夾菜時也不易打滑,方頭筷子放在桌上更加穩定,同時也方便了能工巧匠在筷子上刻字雕花。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明代四楞銀鏈象牙箸

當時,筷子怎麼放也是很有講究的。

明初,一位名叫唐肅的大才子,萬分榮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來“侍膳”,但因“拱箸”,即擺放橫筷而遭朱元璋嚴厲懲處,罰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謂“罪坐不敬,謫戍濠州”一說。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清代金三鑲玉箸

在清朝時,宮廷裡很多重要人物都要銀筷子來試毒。

過去下毒一般都下砒霜,古代的砒霜沒今天的純,其中有很多硫化物,所以銀器一下子就會變黑。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清代銀箸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銀筷子更為古人青睞。

不過,在清朝晚期,給皇帝供食時所用的驗毒工具不再是銀筷子,而改用“銀板”,或直接用銀盤盛裝。

而且到了清乾隆年間,一種清音曲藝開始流行起來,伴奏樂器就是餐桌上的筷子和竹板。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魏晉樂師且奏且飲圖中有兩雙筷子(嘉峪關魏晉墓磚畫)

可見,筷子不過是小小餐具,但在歷史上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誌。

筷子跟西方人的餐具比起來,不像餐具刀、叉那樣用於切、扎、截,但西餐的刀叉是13世紀以後發明的,在那之前,都是直接用手吃飯。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南宋銀箸

而筷子這種三千年以前的古老發明,直到今天,卻依然是中國人用餐的利器。

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讚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商代青銅箸頭(河南安陽西北崗遺址傳祭禮坑出土)

當然,中西方的差異不僅侷限於筷子與刀叉,僅在飲食文化中,就有“中國人喜歡吃熟食,而西方人吃生食” 等差異。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除了吃,還有哪些我們難以理解的差異?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廣西衛視今晚21:20《收藏馬未都》只《人間四月話桑蠶(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