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籃球的徐州小夥伴看過來,這隻屬於70-90後徐州人的籃球記憶


老體育館這裡說的“老體育館”,最早是指座落在中山南路上的徐州體育館,後來是和平路上的老體育場,那是徐州的“洛克公園”。館前的室外場集中了徐州市最好的野球手,各路專業隊下來的成年人以及修煉成精的老投手,霸臺連莊,常令彼時稚嫩的我等體無完膚。類似的場子還有老紡織廠。

胡衛東自小到大一直聽到的名字,在那個沒有球星又全是球星的黃金時代,徐州老鄉胡衛東是我們喜愛籃球的青少年發自內心真正崇拜的偶像,誰誰和胡衛東認識,誰誰和他家人認識,誰誰和他一起合過影,都會成為我們競相膜拜的對象。這份敬仰,時至今日絲毫未有減退。

火車頭在沒有斯伯丁、魔騰、世達、耐克、李寧的年代,“火車頭”是專業籃球的唯一代名詞。擁有一個當時市價高達兩百多元的火車頭S241S真皮籃球,不知是多少少年奢侈的夢想。

回力在當時,回力鞋可以說是所有籃球愛好者的標配裝備。比較出色的防滑性,以及皮實耐磨的抗造性,成為人們買雙“打球的鞋”的不二首選。記得那時媽媽總在刷鞋後包層衛生紙再晾,據說不容易曬黃。

抓圈跳起摸到籃筐的簡稱,能不能抓圈,是彼時衡量一個人籃球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在小夥伴中獲得仰慕的大招,哪怕你連球都根本拍不成個,只要你能抓圈,你就是邁摳兒,你就是最牛B的。

背後蓋帽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球少們對規則的領悟吸收往往限於彼此間的口口相傳,因此這不可避免地會因理解偏差以及人為調整而失準走樣。比如我們很長一段時間認為“背後蓋帽”是犯規,認為罰球時雙腳不能離地,認為運球的高度不能高於肩膀。

籃球飛人我敢說,任何關於籃球和青春的話題,都少不了這部籃球漫畫中的聖典。當下有關於此的心靈雞湯也很多,我們不跟風,僅是出於尊重在此為它留下理所應有的位置。只不過,像我一樣,老粉絲還是習慣稱它為《籃球飛人》而不是《灌籃高手》,只記得當初在四中旁邊的一家書店才買得到。


喬丹海報那候簡單,沒有我科你皇的劍拔弩張,無人出其右的喬幫主是大家公認的第一偶像,除他之外,再討論是喜歡巴克利的叛逆不羈,還是奧拉朱旺的如夢如幻。滿屋滿牆貼的都是那個紅色斗篷的公牛王,是小夥伴們家裡最常見的一道亮麗風景。

磁帶NBA的總決賽往往在考試期間,所以老爸總會幫我錄下當天的比賽。從96開始,往後每年的總決賽和全明星的每一場比賽都會錄,感覺慢慢變成一種行為慣性了。不過正因為此,食物中毒後勇奪38分倒在皮蓬懷裡的感動,98最後一投的捨我其誰,以及渾身上下沒有一處紋身的AI,青澀的像只小羊的科比......才有了事後不斷回味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