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6月底關閉第三方支付,微信和支付寶裡的錢可怎麼辦?

其實,銀行為此鋪墊已經很久了,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的政策。

中國銀行6月底關閉第三方支付,微信和支付寶裡的錢可怎麼辦?

中國銀行6月底關閉第三方支付,微信和支付寶裡的錢可怎麼辦?

以下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事情:

①2016年,央行提出建設網付清算平臺,逐步取締支付機構與銀行直接連接處理業務的模式

②2017年1月13日,央行在其官方網站發佈《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2017 年 4 月 17日起,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央行及商業銀行暫不向第三方支付機構計付利息,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保證金比例為最低 10%,最高 24%,最終實現全部集中存管,並且每季度調整一次。

③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公告,2017年3月31日起,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簡稱"網聯")啟動試運行,首批接入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試運行結束後,將按計劃、分批次安排其他銀行和支付機構陸續接入。

④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向有關金融機構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通知》提到

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同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所以,由此看來,銀行在這方面的準備由來已久,而且從2017年1月起就已經開始讓第三方機構開始做準備,並提交保證金,過渡期還比較長,還是相信第三方支付平臺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

此外,回到該政策本身,有點市場媒體過度解讀的味道了。銀行關閉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直接的代扣渠道。那麼拋開"代扣"的其他支付條件不受影響,例如:

①將銀行存款向支付寶、財付通(騰訊)轉賬;

②用銀行存款購買餘額寶、理財通(騰訊)等基金;

③用購買了餘額寶、理財通的資金進行支付;

其實也不會,支付寶也特地為此做了"闢謠"說明:

中國銀行6月底關閉第三方支付,微信和支付寶裡的錢可怎麼辦?

政策的真相就是: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綁定的銀行卡依舊可以繼續使用,但是其後臺的資金清算、資金流水走向必須要在"網聯"的清算平臺上進行清算, 不能再"自算自賬"罷了。

最後,我們再來從數據的角度來看看,"網聯"這一系列的政策帶來的影響:

①先來看看第三方支付的規模:

中國銀行6月底關閉第三方支付,微信和支付寶裡的錢可怎麼辦?

2017年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154.9萬億,預計2018年能夠達到230.4萬億。但是,不要按照其交易規模來計算,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居民在各大支付機構存放的"備付金"。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超過4600億元。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二季度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央行上繳的客戶備付金規模約為841億元。隨著餘額寶引入新的基金、騰訊理財通的全面放開等引導下,預計2018年上繳備付金破千億幾乎是板上釘釘。

不過,千億的規模就當前市場總量而言,依舊是少的可憐,難以真正意義上的撬動市場,所以實際影響個人認為相對有限,更為主要的就是這些資產,銀行服用支付任何利息,無息資產,更是對銀行沒有任何負擔,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資本附加流動。

綜上:

①在使用層面上,僅僅是增加了"網聯"的後臺清算,體驗上不會有太大變化;

②政策上僅僅是針對"備付金",實際影響也相對有限。

有才金銀,為你解讀身邊正在發生的財經大事!

金融圈裡無小事,風裡雨裡,有才等你,老闆,點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