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太平洋的新經濟對話:這邊是天府,那邊是硅谷

跨越太平洋的新經濟對話:這邊是天府,那邊是硅谷

跨越太平洋的新經濟對話:這邊是天府,那邊是硅谷

中國和美國,是擁有獨角獸企業最多的兩個國家。據CB Insights數據,截至2018年3月,全球約有274個獨角獸公司,81%來自中美兩國。

5月19日,在天府新區舉辦的“2018全球獨角獸企業高峰論壇”上,來自中美兩國的獨角獸企業家和投資界大咖,分別在天府新區和硅谷,展開了一場聚焦新經濟發展、跨越太平洋的對話。

中美不同的獨角獸路徑

雖然全球多數獨角獸企業來自中美,但兩國獨角獸企業成長路徑卻明顯不同。

在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看來,中美成為互聯網的兩極,但中國在互聯網的巨頭作用比美國強很多,美國互聯網公司邊界比較明顯,而中國則沒有非常明顯的邊界劃分。

跨越太平洋的新經濟對話:這邊是天府,那邊是硅谷

同盾科技聯合創始人馬駿驅在創立同盾科技之前是一家美國獨角獸企業的高管,他直言,與美國相比,很多中國獨角獸企業還缺乏國際視野。“我最初在一個美國獨角獸公司,幫它管理整個亞太市場,雖然公司規模比較小,但全球視野第一天就有了,產品包含非常好的國際化部分,中關村很多獨角獸企業都沒有這個能力,他們會走很多彎路,這是很大的區別。”

“在中國,創新創業發展很快,但還需要更多運營人才。”BGI Genomics America CEO何義武說,“美國很多人才不僅有科研能力,也有運營能力。”

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轉變

獨角獸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創新。人民網董事會秘書李奇談到,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儘管模式創新展現了巨大的創造能力,帶來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但是因為缺乏核心技術,中國的一些新經濟領域不得不受制於人。

APUS創始人兼CEO李濤談到,美國的獨角獸創新,更多是技術上的創新。“它一開始就是瞄準全球的應用,瞄準了全球的市場,全球的用戶。”

中國的新經濟該如何從“模式創新”走向“科技創新”?李濤認為,在龐大的市場裡面,首先需要用模式創新來快速獲得市場,這對中國非常多的初創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在獲得市場份額之後,技術創新是每一個企業最終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

在Quanergy CEO Louay Eldada看來 ,創新來自於技術,也需要尋找市場的興趣。“對於獨角獸企業來說,如果想要成功,就需要可持續發展模式來支持它。”他認為,商業模式要全球化、多元化,並且要了解不同的商用解決方案。

跨越太平洋的新經濟對話:這邊是天府,那邊是硅谷

“換句話說,我們要完成的一定是在模式上的創新,然後再到技術上的創新。通過這樣的形式,通過模式上的創新,讓我們能跟得上世界發展潮流。當我們用巨大的市場培養了模式創新之後,也為技術創新打造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李濤說。

何義武介紹,美國有完善的資本市場,一家新興企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對口的VC機構來幫助他們孵化這個技術。美國也有很多著名的高校像哈佛、斯坦福,都會有一些傑出的創新科技。企業必須要來產業化這些技術,所以有很多年的產業領先地位。”

“中國過去十年,賺錢的基本來自於消費互聯網,企業應用基本沒有為投資者賺非常多的錢。我們相信,未來十年可能會有至少30%的錢來自於企業應用市場。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變化。”朱嘯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