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戰爭叫:網絡戰!揭祕美國網絡戰的前世今生!

還有一種戰爭叫:網絡戰!揭秘美國網絡戰的前世今生!

世故無涯

2018-06-09 20:56:14

在網絡戰的戰車上,美國綁架了世界,獨步世界的網絡技術和根深蒂固的霸權思維,使得美國不僅是網絡戰的始作俑者,同時也是全球網絡版圖上最具實力的黑客帝國。

美國作為全球最早開發互聯網並至今掌握最先進技術的國家,其網絡戰意識的萌芽也非常早。早在1995年,為增強軍方的信息對抗能力,美國國防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就為美軍培養出了美國第一批“網絡戰士”,這批網絡戰士只有16名,但其誕生所代表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繼之而來的是2002年,網絡戰聯合功能構成司令部(JFCCNW)在美國秘密誕生,作為全球第一支黑客部隊,它的組建集中了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等美國核心信息情報機構的力量,盟國最頂級的電腦人才也被吸納其中。JFCCNW於2007年進入美國軍隊的作戰序列,成為美國最早的成建制的網絡部隊,幾乎同時,各種形式的網絡作戰部門開始全面覆蓋美軍各兵種。

2009年,美國正式建立了統率網絡戰的網絡司令部,之後,美國的網絡部隊和網絡司令部繼續不斷擴充壯大,未來,這種趨勢只會有增無減。

2013年1月,《華盛頓郵報》報道了美國國防部通過網絡擴軍計劃的消息。消息稱,未來的美國網絡司令部會著眼於提高攻擊能力,大幅增加網絡安全人員的數量,具體計劃是從現有的900人擴充至4900人,增量接近現有規模的5倍。人員擴充可直接支持三類部隊的組建——國家任務部隊、戰鬥任務部隊、網絡保護部隊——進而滿足美國在不同方面的網絡攻防需求,為保障國家安全和爭取國家利益增加砝碼。

從美國軍隊的層級架構來講,網絡司令部是從屬於美軍戰略司令部的二級司令部,而網絡司令部之下的各網絡作戰司令部和黑客部隊,則直接被編入美陸海空三軍、海軍陸戰隊的作戰部隊序列。美國對發展網絡作戰力量的重視程度,以及目前美國網絡部隊的系統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目前,美國網絡作戰部隊的人員規模已經相當龐大。2010年,美國防務專家對美國網絡作戰部隊人員總數的評估結果是9萬人,按照大致的擴張速度估算,目前這一數字應該不在10萬之下。考慮到網絡戰和傳統戰爭性質的根本不同,網絡戰中每個人發揮的作用怎麼誇張都不會過分,更何況美國軍方的網絡部門一直致力於網羅和培養網絡戰人才,所以,很難想像,一旦網絡戰爆發,10萬人的網絡部隊對敵方意味著什麼。

與美國網絡司令部領導下的規模龐大的網絡部隊相匹配的,是由2000多種網絡武器組成的“武器庫”。要窺探這些武器的殺傷力並不難,因為美國開發網絡武器和開發傳統軍備一樣,習慣在實戰中應用新型武器,既攻擊了對方,又試驗了殺傷效果。

2010年美國和以色列利用“震網”病毒攻擊伊朗核設施,之後,“震網”的“蠕蟲”病毒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得到公開證實的武器級程序。實際上,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歷次美國參與的戰爭中,都有網絡病毒被投入使用。除實戰外,美國還積極建設和開發網絡戰靶場,依靠專業的實驗室模擬網絡實戰。

美國顯然已經意識到,應對網絡戰,僅有網絡人才還遠遠不夠,網絡武器的開發和儲備,對於掌握未來網絡戰的主導權同樣至關重要,而目前,美國的網絡武器庫無疑是全球最先進的。可以說,美國擁有網絡戰中的“核武器”。

開展網絡戰演習,是美國檢驗和提高網絡戰實力的重要手段。2006年,美國國土安全部開始組織代號為“網絡風暴”的系列演習,此後每兩年一次,2010年的“網絡風暴”,直接在現實的互聯網環境下展開,美國聯邦政府各部門和來自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12個國家的技術人員參與演習,規模可謂空前。此次網絡戰演習模擬了美國國內重要設施面臨黑客攻擊的狀況,美國陸軍網絡司令部司令表示,“美國必須為可能發生的大規模網絡襲擊活動做好一切準備。”

實際上,這還只是大規模的網絡戰演習,加上美國政府和軍方一些部門的此類演習,美國網絡戰演習的頻次要遠高於此。

2014年5月,以培養更多的網絡戰士為目的,美國國家安全局舉行了網絡戰攻防演練,這種演練每年一次,今年已經是第14次……不消說,規模不同、形式各異的網絡戰演習,對於增加美國網絡人才儲備、提高美國在網絡戰中的攻防和反應能力不無意義。

除了不遺餘力提高自身網絡戰實力,在國際網絡事務規則的制定、網絡軍事同盟等國際合作的建立,以及網絡軍控的談判等方面,美國也力爭搶佔先機,掌握主導權,並屢屢坐上第一把交椅。

2013年3月,經英國《衛報》報道,由北約卓越合作網絡防禦中心制定的《塔林手冊》引起了世界關注。在《塔林手冊》的發行儀式上,該手冊被北約助理法律顧問艾伯特上校定義為一部“適用於網絡攻擊的國際法典”,是“關於網絡戰的法律方面最重要的文獻”。《塔林手冊》的制定得到了美國軍方網絡部門的協助。本質上,“塔林手冊”的誕生,反映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同盟奪取國際網絡戰規則制定權的急切心態,而手冊中的一些條款,則暗含了美國尋求網絡攻擊合法化的意圖。

實際上,早在2013年1月,《紐約時報》的報道就顯示,美國方面已經制定出了網絡攻擊的相關規則,該規則允許美國情報部門以“尋找針對美國境內的潛在網攻跡象”為由對他國電腦進行遠程分析,並許可軍方在沒有公開宣戰的情況下,只要發現來自境外的網絡攻擊並得到總統批准,就可以對他國網絡發動攻擊。

網絡攻擊不同於傳統的軍事攻擊,其中一個明顯的區別,是網絡攻擊的門檻非常低,它可能來自政府或軍方,也可能來自沒有任何官方背景的黑客。美國的網絡戰規則一味追求先發制人,對任何攻擊都不加約束地實施國家層面的反制打擊,在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目的之外,實在難脫樹立網絡霸權之嫌。其實,美國只要有意發動網絡戰,製造受到攻擊的假象也並不困難。

除了通過制定網絡戰的國際規則爭取主動權,美國還積極主導並不斷擴展網絡空間的軍事同盟,加強與各同盟國的網絡安全合作。2011年7月,美國首次發佈《網絡空間行動戰略》,該戰略包括“五大支柱”,“加強與美國的盟友及夥伴在網絡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被列為其中之一。

從實際行動來看,美國近幾年與北約各國、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都有網絡安全領域的合作。2013年,美國與韓國聯手,對朝鮮網絡進行了密集、持續的攻擊,攻擊導致朝鮮境內國際互聯網一度中斷,手機和電腦網絡服務暫停。2014年,美國主導的網絡結盟與合作還在繼續延伸和強化。

無論是美國強大的網絡戰力量,還是由這種力量支撐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歸根結底,是由美國在互聯網產業中的實力決定的——美國一手掌握和壟斷著互聯網的核心技術、產品和網絡協議等關鍵要素和資源。

尤其應當看到,認識美國的網絡戰力量,並不能僅僅考慮美國官方,美國有很多全球性的IT公司,像微軟、谷歌等,很多國家都在使用這些美國公司的IT產品,而這些IT公司在產品中暗留後門通道、收集用戶數據早已不是新聞。在斯諾登曝光的“稜鏡計劃”等監聽計劃中,幾乎所有美國知名的IT公司都被指暗中為政府提供了非法服務。和平時期尚且如此,如果網絡戰爆發,這些IT公司全力為美國官方提供支持,則無異於為美國本就強大的網絡戰力量再加重碼。

美國有著全球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這是盡人皆知的,但美國掌控互聯網的程度,可能還是遠遠地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張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虛擬世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衝擊是‘一個世界’的衝擊,而不只是一個領域、一個部門……但這個世界裡,從虛擬的領土,到各種技術手段基本上都是被美國牢牢地控制住的”。

建設一個強大的黑客帝國,符合美國維持世界霸權地位的需要,可以說,美國的目的早已實現。只不過,由此帶來的越來越緊張的網絡軍備競賽和日漸濃厚的網絡戰氣氛顯示,美國很可能正在一條通向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