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管理層人士如何處理好職場中的情緒溝通?

4月6日,馬雲宣佈彭蕾卸任螞蟻金服董事長,在互聯網領域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儘管已經卸任,但彭蕾與其上司馬雲的溝通卻反映了一條職場溝通潛規則——無論老闆的決定是什麼,要把老闆的決定變成最正確的決定。

身為企業的管理層人士,如何處理好職場中的溝通情緒,也成了一項重要的技能。因此本文,李育新老師通過分享《非暴力溝通》的讀書體會,為職場管理中的溝通做出啟示。

文 | 李育新

非暴力溝通:管理層人士如何處理好職場中的情緒溝通?| 量見管理

《非暴力溝通》認為,絕大部分人際交流中的衝突,本質是彼此內心的“需要”與“滿足”之間的衝突。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但在生活中,我們大多都致力於願望的滿足,忽視了人們的感受和需要,以至於造成彼此之間的疏遠和傷害。

那如何表達自己而不傷害到對方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

非暴力溝通:管理層人士如何處理好職場中的情緒溝通?| 量見管理

1.只說觀察到的結果,而非評論

為什麼要做到觀察不評論?因為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並反駁我們。區分觀察和評論在於你是否保持完全的客觀,是否只針對具體的行為。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觀察他人的行為而不進行評論,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其實想要做到觀察而不評論,只需要我們在用詞上稍以修改即可。將平時習慣使用的“經常”“很少”“總是”“從來”等一系列模糊詞語,改為只針對某件事情當下狀態的詞彙。

比如說“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會議,每次你都沒來參加”要比“你很少配合我”更加準確;“這一週你有三天

都是在10點以後才到家”要比“你愛你的工作”更加容易促成良好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管理層人士如何處理好職場中的情緒溝通?| 量見管理

2. 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非想法

我們學會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候清楚地表達感受,能讓對方更加清楚地瞭解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或經歷。

為什麼我們要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人的感受和他的行為有直接聯繫,人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如何讓別人的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但問題是:我們常常不認同別人的感受。

但是我想表達的是,接納不等於接受,認同的是對方的情緒, 而非事件本身。因為對方的動機可能沒有錯,只是結果不是他想要的的結果,所以我們一旦認同了對方的動機,就更容易和對方進行和諧的交流。

其實想要突破這一點,我們需要從豐富自己的情感詞彙開始,類似於“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其實很難表達清楚我們的感受,也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實際的狀態。

比如“早起跑步讓我感到很困”要比“我跑步不好”更能清楚地表達自己對在跑步這件事中的感受。

因此我們一定要去嘗試著體會和表達我們的感受。當我們清楚地表達了我們的感受後,對方才能真正理解我們內心的想法,從而減少溝通中的障礙,避免溝通暴力。

3. 提出自己的需要,不做事後指責

體會與感受相關的需要,表達自己的個人需要,而不指責對方。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歸咎於別人。同時我們也無法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當我們去指責他人,本質上是希望利用對方因為內疚而調整行為,對他人的批評是在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思考別人有什麼錯。

非暴力溝通:管理層人士如何處理好職場中的情緒溝通?| 量見管理

比如在管理中,因為項目成果彙報給上司遲了,我們可能會埋怨是同事準備資料時一拖再拖。但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說明白我們需要在第二天的中午12點之前把資料備齊,也許就對方會更清楚應該如何配合我們。

因此,向對方表達我們的需要,而不是指責和批評,就很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4.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少做命令

我們提出具體的請求,清楚、具體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不做什麼。我們有時候說出了我們不想要什麼,但是卻沒有說清楚我們想要什麼。

區分請求和命令在於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對方,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當你用謙遜和誠懇的態度請求同事可否幫你聯繫兩三個在某領域有影響力的名人,你得到積極的回應遠比態度冷漠生硬時的多。

非暴力溝通:管理層人士如何處理好職場中的情緒溝通?| 量見管理

另外,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就會受到懲罰,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成是命令。聽到命令,一個人只能看到兩種選擇:服從和反抗。

但不管他最終的選擇是哪一個,都會造成雙方關係的疏遠。而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改變或控制別人,而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的基礎上與人聯接。

“非暴力溝通”沒有固定的公式,也不是簡單的言語或文字表達技巧。它的精髓在於對人、對己、對每個生命濃厚而純潔的愛。除了言語本身,它所包含的意識和意圖,還可以通過陪伴、沉默、專注,各種面部表情及身體語言加以表達。相信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把它們演繹得更加自然,且充滿愛意。


“量見管理”

資深專家的經驗分享

管理人的思考和感悟

量每一滴積累

見每一分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