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區大步邁入全域旅遊時代

七星關區大步邁入全域旅遊時代

同心城市公園一角(王純亮 攝)

位於烏蒙山腹地,這裡不僅有絢爛霓虹、璀璨燈火,更有峰巒疊嶂、溪流縱橫交匯其間。

城市的喧囂和機械式的生活節奏難免讓人身心疲憊,但七星關全域旅遊的打造,可以讓你在體驗城市生活的同時,讓身心得到放鬆和淨化。

七星關區孕育著廣博深厚的農耕文化,自然景觀眾多,民族風情濃郁,被譽為“中國十大避暑旅遊城市”。這裡有“雞鳴三省”會議舊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紅二、六軍團政治部舊址,貴州省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等紅色旅遊景點;有大屯土司莊園、大南山苗寨、德溝翰林山莊等歷史文化資源;有畢節國家森林公園拱攏坪景區、阿市中寨等自然生態康養旅遊景區;有大南山苗寨、三官彝寨等民族風情旅遊景點;有畢節同心城市公園、南山公園等城市旅遊綜合體;有雄嘎苗寨、砂鍋寨、橙滿園等鄉村旅遊景點。

近年來,七星關區將旅遊產業作為全區重點經濟支柱產業進行打造,堅持以遊客需求為導向,以提升遊客滿意度為宗旨,全面推進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依託“城市集散中心、畢節旅遊客廳”的優勢,狠抓重大項目建設,深入開發旅遊資源、加快推進城市建設、不斷完善服務設施、加強宣傳營銷策劃和旅遊品牌培育,加快形成大旅遊發展格局。拱攏坪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雞鳴三省”景區、七星古城旅遊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小河彝寨、靈峰苗寨、三官彝寨、雄嘎苗寨、大南山苗寨、朱昌花廠苗寨等鄉村旅遊景點也相繼與遊客見面。

憑藉景區景點、民族村寨、自然風光等特點,七星關區將農業、鄉村與生態相結合,依託科研搞開發而建立的集休閒娛樂、科普教育、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生態觀光園紛紛落地。其中,清水鋪鎮橙滿園鄉村旅遊示範點為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起到了示範作用。

隨著鄉村旅遊業的深入打造,七星關區旅遊環境不斷完善,旅遊產品體系不斷豐富,除傳統景區繼續保持人氣旺盛外,沿線的田野、農場、果園、鄉村等也受到遊客青睞;自駕自助、揹包露營、綠道騎行、登山遠眺、採摘垂釣、品嚐農家宴等體驗遊受到熱捧,各種農家樂、生態農莊等不斷湧現。

近年來,七星關區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不斷提升目標定位,通過大力實施“旅遊+”戰略,不斷推進旅遊業深度融合發展。

依託“雞鳴三省”等紅色文化景點,推動旅遊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依託朱昌現代高效農業觀光園、砂鍋寨七星芳香谷景區等大力發展多樣化、特色化山地農業觀光旅遊,重點推進旅遊與精品水果、蔬菜、花卉、中藥種植深度融合,構建特色農業觀光體驗旅遊體系,推動旅遊與農耕文化融合發展;依託畢節國家森林公園拱攏坪景區、白馬山景區,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依託大南山苗寨、三官彝寨、雄嘎苗寨、小河彝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旅遊元素,大力開發“花山節”“火把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大力開展苗族蘆笙舞、苗族情歌、彝寨鈴鐺舞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演藝和民族體育活動,努力打造主題鮮明的民族節慶旅遊,推動旅遊與民族文化融合發展。

更重要的是,大批旅遊商品開發商和配套生產製造企業在七星關區蓬勃興起,一批具有濃郁本地特色的旅遊商品,如畢節蘿蔔、畢節大白蒜、石姨媽豆腐乳、麥香麵條、蕎麵條、蕎醋、匯江蠶絲、彝族服飾、苗族刺繡、根藝書畫等名優土特產品,也在旅遊商品市場初步打響,受到省內外遊客的青睞。

以文化旅遊為產業核心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實踐,不僅僅在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有獨到作用,更是在打造文化旅遊綜合體的過程中,能夠使群眾增收致富、讓生態環境靚麗、讓周邊產業協同發展,實現多方共贏。文化與旅遊密不可分,文化旅遊綜合體成為“人文環境優秀、自然生態優異、產業發展優良、居民生活優越”的全面城鎮化重要途徑。同時,七星關區巧做融合文章,相繼被評為“貴州省森林城市”和“中國古茶之鄉”。

在打造旅遊產業的同時,讓人賞心悅目的青山綠色,如今還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特色產業。七星關區圍繞大扶貧戰略行動,立足山區土地、氣候和生態優勢,將繼續在全域旅遊上下功夫,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真正把綠色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烏蒙腹地風光好,養在深山人不識”。過去,落後的基礎設施阻礙了七星關區旅遊業的發展。

近年來,七星關區統籌推進國省幹道、縣鄉公路、村組道路3個層級的交通網絡建設,不管是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的公路建設,還是區內各類基礎設施都在不斷完善。其中,積極籌備敘畢鐵路、環北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快速推進成貴鐵路、草堤至納雍、深圳路延伸段、金沙至海子街(螞蟥至吉場段)、大箐至二龍關、雞鳴三省旅遊公路、赤水河沿河公路等交通主幹道建設項目,以破解交通瓶頸對旅遊產業發展的制約。

隨著旅遊發展的推進,七星關區旅遊配套服務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全國連鎖的經濟型酒店建設項目不斷落地,中心城區停車場建設持續推進,雞鳴三省旅遊景區、畢節國家森林公園拱攏坪景區、朱昌現代高效農業觀光園等地停車場建設也陸續完工並投入使用;全區加快推動“廁所革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幾年時間裡,七星關區綜合形象不斷提升,旅遊紅利不斷釋放,旅遊帶動經濟發展的能力也不斷增強。

近年來,七星關區充分挖掘自身優質旅遊資源,找準鄉村生態休閒旅遊的發展定位,讓鄉村生態休閒旅遊成為建設新農村的新舉措、農民致富的新目標。構建起市、區聯動的旅遊扶貧機制,打造一批鄉村旅遊扶貧示範帶,形成連成一線、打造成片的發展格局。

不斷推進“大數據+旅遊業”融合發展的農村電商路子,將“全國鄉村旅遊扶貧工程基礎情況在線填報系統”的旅遊扶貧和全省100個旅遊景區規劃範圍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村納入 “扶貧雲”平臺,強化精準管理的旅遊“扶貧雲”信息系統建設,實現旅遊部門與行業部門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探索出“互聯網+”旅遊扶貧管理新模式,走出一條興村富民的綠色之路。(畢節日報 彭香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