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我怎麼就活成了隱形貧困人口

隱性貧困人口是最近國內互聯網上一個被廣泛討論的熱詞,指代的是那些日常生活看似可以維持、甚至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卻十分拮据的人。許多年輕人看到這個詞的第一反應就是:是我本人沒錯了!

剛剛工作,還沒有資產積累,但日常消費水平過高的年輕人成為了隱形貧困人口的主力軍。因此這類人的致貧原因也被網友們拿來好好研究了一番。最後大多數人都認為,掙的少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可怕,花的多才是讓他們久久掙扎在消費生態最底層的根本原因。

扎心了,我怎麼就活成了隱形貧困人口

隱形貧困人口的日常搭配

隱形貧困人口的典型特點

隱形貧困人口在熟人眼中的生活往往是還不錯的:朋友圈裡總是有世界各地的旅遊照,住的是舒適性的高檔酒店,用的是最新款手機,吃的是網紅餐廳的特色菜品,全身打扮的都是歐美一線大牌產品。然而背後,在信用卡消費和分期消費的模式中,他們的存款往往趨近於零。

這個群體中的多數人都奉行“及時行樂”的生活法則,與中國人傳統的“存款防老、防病”的消費觀已經有了很大轉變。

扎心了,我怎麼就活成了隱形貧困人口

隱形貧困人群的座右銘

是什麼影響了90後的消費觀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0年前,沒錯,僅僅倒退十年即可。在21世紀的頭幾年,當時中青年的消費慾望遠遠沒有現在這代隱形貧困人口旺盛。雖然那時人們也同樣有消費心理學上描述的為了攀比、虛榮的心理問題,也會用消費去填補消費以外生活的缺失,但似乎超量、超前消費的情況沒有當下的隱形貧困一族來的豪放。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這十年間迅速影響了青年消費者的消費觀呢?品牌效應也許可以給我們答案。

美國經濟學家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曾對品牌效應做出了這樣的定義:當消費者接受的市場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好的品牌可以成為質量的保證。他用了這樣一個例子來解釋消費者的選擇困境:當消費者選擇二手車時,發現自己有兩個選擇。一部在心理價位附近,一部則只有心理價位的三分之一。然而由於信息市場信息不完全,幾乎多數的消費者都擔心低價的汽車可能存在質量問題。因此,即便低價產品質量過關,消費者也會更傾向於相信有品牌口碑的產品。

這種選擇困境在當下的中國消費者心中表現為把有檔次的品牌和產品質量掛鉤,和生活態度掛鉤。商家逐漸發現,只要把青年消費者捧到“有品位”、“有態度”、“重內涵”的位置,即便是沒有價格比較優勢的產品也能獲得他們的青睞。這種“生活態度”中最明顯的就是“現代化的審美”。

比如在商業品牌和營銷性質媒體的共同架構下,“女性身體毛髮過多”被過度形容為醜陋、原始、病態的形象特徵。因此年輕女性對除毛產品趨之若鶩,久而久之,除毛成為了不需要追問原因的必修課。

可以說對女性的社會審美底線,在商品化的社會中被品牌營銷不斷推高。為了達到所謂現代社會成員的底線,年輕人開始在美容、餐飲、娛樂、出行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

扎心了,我怎麼就活成了隱形貧困人口

隱形貧困人口的高消費水平

你的生活底線在哪裡

事實上,在很多行業或領域,某一單一品牌就已經在部分消費者心中象徵了這種底線。比如“用iPhone才是有手機”是很多年輕人的底線,“出門不坐地鐵只能叫滴滴”也是底線,“即便不常穿也要買一雙Yeezy發朋友圈”也是底線……這種品牌與消費者的對話模式實質上是一種催眠,是把虛榮這種容易被攻擊的產品屬性包裝成利於接受的“輕奢”,進而讓消費者在集體無意識中認同花的錢是值得的。畢竟每一次小的“放縱剁手”都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當然,客觀地講,慾望也在促使著其中一部分隱形貧困人口更加努力地工作,通過高強度勞動來滿足超量提前的消費行為。但能夠保持這種良心心態的人少之又少,多數人還是在一次次小的“種草拔草”間花光了手頭的錢,甚至是明天的。對於自嘲為隱形貧困人口的青年人,最根本的脫貧手段還是看清品牌背後真正的價值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