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幹貨」管理者該如何處理和領導者的關係?是順應嗎?

「高管幹貨」管理者該如何處理和領導者的關係?是順應嗎?

管理實踐中一直都有關於什麼樣的領導方式有效的討論,大家對這個問題有著各式各樣的解答,更多的討論不是領導理論本身,而是很多人都認為理論上所描述的各種領導方式沒有問題,問題是現實管理是多種模式會一起發生作用。這種觀點我也同意,但是我知道如果讓一個管理者具有多種領導方式的能力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需要換個角度來認識領導理論。

非德勒提出了領導方式取決於環境條件的著名論斷。他認為領導效果是完全視環境條件是否有利來決定的,簡單地概括,當環境條件非常有利或者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工作導向型的領導者容易取得成效;如果環境條件處於中等有利的情況下,員工導向型的領導者容易取得成效。領導效果取決於環境條件,而影響環境條件的根本因素有三個,他據此得出三個最為重要的結論:

第一,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這是指下屬對其領導人的信任、喜愛、忠誠和願意追隨的程度,以及領導者對下屬的吸引力。如果用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上下級之間的關係,這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起決定作用。

「高管幹貨」管理者該如何處理和領導者的關係?是順應嗎?

第二,職位權力。即領導者所處職位的固有權力,其所處的職位能提供的權力和權威是否明確充分,在上級和整個組織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對僱用、解僱、晉升和增加工資的影響程度大小。這一地位是由領導者對其下屬的實有權力決定的。假定一位部門經理有權聘用或開除本部門的員工,那麼他在這個部門中就比上級經理的地位權力還要大,因為上級經理一般並不直接聘用或開除一個部門的員工。

第三,任務的具體化。這是指下屬擔任的工作任務的明確程度,

指工作團體要完成的任務是否明確,有無含混不清之處,其規範和程序化程度如何,是否能夠讓下屬明確他所承擔的任務的上下所屬的關係。

菲德勒還認為改變領導風格比改變環境條件要困難得多。這個啟示我覺得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期望自己的上司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或者“通情達理”的人,或者“雷厲風行”的人,或者每一個下屬心目中的人。但是實際情況是上司很難與你期望的領導者風格相一致,大多數的情況下上司都是具有明顯風格特性的人,結果常常聽到下屬的失望和怨言,或者下屬認為自己運氣不夠好,無法遇到一個與自己期望相一致的領導者。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那麼你就是真的錯了。非德勒明確地告訴我們,領導風格是很難改變的,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當然即便是這樣,你仍然會取得成效,因為你可以調整環境條件,讓環境條件適合領導者的風格。

「高管幹貨」管理者該如何處理和領導者的關係?是順應嗎?

理解領導者成效,既可以處理好與上司的關係,也可以處理好與下屬的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需要明確自己所處的環境條件,特別是明確上下級的關係,如果上下級關係非常融洽,或者非常不融治,作為領導者需要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這個時候領導成效高。如果你是下屬,在這種情況下,你也應該是以任務為中心,而不需要在調整與上司的關係上花腦筋。如果上下級關係狀態是中等情況,那麼作為領導者就需要以關心員工為中心,這個時候領導成效高。所以關鍵的是調整上下級的關係來配合領導者的風格。

沒有什麼固定的最優領導方式,任何領導形態均可能有效,關鍵是要與環境情景相適應,即應當根據領導者的個性及其面臨的組織環境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領導方式。適用於任何環境的“獨一無二”的最佳領導風格是不存在的,某種領導風格只能在一定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任何領導形態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決於所處的環境是否適合。

我們應該知道,領導風格或者領導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任何領導形態均可能有效,最為重要的是領導方式或者領導風格是否與所處的環境條件適合,領導形態的有效性完全取決於所處的環境是否適合,而不是領導風格本身。

「高管幹貨」管理者該如何處理和領導者的關係?是順應嗎?

所以不要簡單地寄希望於領導者做出改變,事實上他們是很難做出改變的。菲德勒的理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就是要尊重領導者的風格,嘗試地調整你跟他的關係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