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生面試 Apple Music 失敗,直接回家將其重新設計

本文作者是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他申請了Apple Music平面設計實習生的崗位。被拒之後,他花了三個月時間重新設計了Apple Music。本文記錄了他在重新設計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文章選自Medium上原文名為《I Got Rejected by Apple Music… So I Redesigned It》的文章。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首先,作為開場白,我必須要澄清一點:我之所以想重新設計Apple Music,絕非是出於憤慨或惡意。

今年早些時候,我申請了Apple Music的平面設計實習生崗位並參加了面試。雖然未能通過面試,但這對我來說已經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了。蘋果公司發來了一則善意的拒信,表示儘管他們很喜歡我的作品,但他們還是期待我能有更多進步、接受過更多的培訓。

一開始我感到分外沮喪,美國西北大學並未開設任何本科階段的平面設計專業,因此不管他們所期待的是什麼類型的進步,都只能靠我自學。

但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這次失敗激勵了我開始為期三個月長的朝聖之旅——設計一款配得上Apple Music的iOS應用。

對我而言,這其實是鑽研用戶體驗研究與設計的絕佳時機,我也有理由可以將大把時間花在Sketch和Principle上了。我還能有藉口拿著簡陋的線框草圖筆記,去打擾身邊的所有人。

本文只是一則案例研究,針對Apple Music的一些問題嘗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並給未來的開發提供一些想法。我的研究過程借鑑了定性用戶研究,蘋果的官方設計指南,並參考了我自己的設計直覺。

介紹

作為一個專業背景是作曲和表演的開發者,我一直對將音樂和科技結合在一起很感興趣。通過設計,我希望在未來,將音樂變得更加觸手可及、令人享受。

但是,Apple Music卻讓我的希望一直落空。這項服務旨在將所有人轉向流媒體,可如今它正處在青澀階段——這指的是它在穩步成熟。然而在現今的大格局中,它尚且不能像Spotify那樣吸引成年人。

為了更好地瞭解Apple Music,我梳理了一下時間線,回到Apple Music發展的起源。眾所周知,Apple Music的用戶界面讓人感到困惑,視覺識別也不太成熟,Apple Music最初的這些特點正是很多問題的根源。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在iOS 10系統問世後,Apple基於Complexion Reduction(化繁為簡)的原則發佈了一個緊急的更新。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儘管新的界面在導航操作上變簡單了,我仍然感覺這還有提升的空間。雖然調色板更加簡潔,字體也放大了,但是界面還是感覺亂七八糟,甚至於讓人感覺不適,像是被關閉在一個空間裡——這與Apple一貫的優雅風格相去甚遠。

我從三個部分對Apple Music進行了重新設計,這一想法始終貫穿我的研究:

  1. 核心體驗
  2. 品牌識別
  3. 視覺界面

一、核心體驗:發現音樂

首先,我發現使用流媒體服務的用戶通常屬於以下這個範疇: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你可以試著標識一下自己所在的位置,我大概屬於較為模糊的灰色區域。

貯藏者(Hoarder):

  • 有一個龐大的音樂庫,時不時添加音樂;
  • 對所聽的音樂很講究。

流浪者(Nomad):

  • 依賴播放列表或者整理的內容;
  • 很可能已經在使用Spotify了。

Apple Music位於光譜的Hoarder端。打開Apple Music的播放列表,你很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描述:

如果你聽到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就將它添加到音樂庫裡吧

Apple Music選擇將播放列表,作為發現新音樂的工具也是可以說得通的,畢竟它的前身就是iTunes。但是,現在還採用播放列表這種方式,就給人感覺非常僵化了。我發現用戶並不習慣將整個播放列表添加到自己的音樂庫中,尤其是這些播放列表還會時常更新。

如果Apple Music想要向光譜的流浪者端拓展,他們採用的方式必須同時考慮到自己現有的用戶群。這就意味著要基於歌手和專輯創建一種音樂發現體驗,而非基於播放列表。

下面是我做的Sampler:

我的Sampler

Sampler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方式,它可以將貯藏者和流浪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取代當前的“New Music Mix”。它的創建是源於這樣一種認知,即會對添加到音樂庫的音樂精挑細選的用戶,並不會耐著性子聽完一整個全是新歌的播放列表。

更好的體驗應當是播放小節或樣例,讓用戶獲得足夠多的信息,來決定是否要將其添加到音樂庫中,還是添加到每週播放列表裡。

進入Sampler之後,系統會給用戶提供了一系列歌手的頭像,分別對應著所推薦的曲目。用戶可以點擊並按住這些頭像,試聽歌曲15秒,之後決定是要向上滑動拒絕推薦,還是向下滑動將歌曲添加到音樂庫中。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我決定採用手勢作為互動方式,這樣一來,即便用戶不看屏幕也可以使用Sampler。一旦用戶完成了試聽樣例的過程,我們就可以通過用戶的選擇創建出一個New Music Mix。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這種體驗背後的機制源自於一次採訪中提到的一句話:

“蘋果低估了遊戲化的力量。”

——這是我在洛杉磯採訪的一位用戶體驗設計師兼Apple Music用戶告訴我的。

通過一種遊戲化的體驗,我開始意識到用戶能夠迅速與發現的音樂建立一種聯繫。此外,Sampler也可以持續為Apple Music提供有關聽眾偏好的信息,這樣應用可以伴隨著用戶一同進化和發展。

二、品牌識別

我在Sony Music實習期間,瞭解到流媒體服務中的品牌視覺呈現方式必須具備辨識度,但與此同時它也可以是無形的。Spotify在這一點上就做的非常出色,他們採用了半色調攝影效果,還在播放列表的專輯封面採用了“爆炸性”的效果。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Apple Music的視覺品牌呈現方式就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的視覺品牌太過混雜: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它夾雜了符號、3D字體以及黑白攝影效果。

此外,還有抽象派的封面,這就無法讓用戶切實瞭解播放列表中歌手所要傳遞的情緒或者感受。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主要問題在於,Apple Music似乎是想將所有方式都呈現出來,然後看用戶更喜歡哪種,而不是在嘗試開發一種前後統一的視覺語言,讓用戶在浩如煙海的專輯封面中,感受到蘋果在應用層面扮演的角色。

我的解決方案是基於如下一條原則:

在用戶界面的設計中,就應當將專輯封面考慮在內,而不是將其視作是一個單獨的視覺元素。

藝術家/歌手封面

此外,我還沿用了San Francisco字體,進而與UI保持一致的風格。最後,我將調色板限制為不同色調的藍色、紫色和紅色,以響應Apple Music的圖標設計。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播放列表封面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核心播放列表封面

最後,我調整了一些核心播放列表的中間圖形,採用的是和Artist Spotlights以及Curations相同的字體。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我認為這種品牌主題和其餘的用戶界面相協調,我也很想知道這種圓形主題能否在用戶輸入信息時產生某種動態效果。

三、視覺界面

整體改進

關於目前的用戶界面,我聽到的抱怨主要是說覺得Apple Music太過無趣,缺少令人開心的元素。為了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我略微調整了應用寬度,優化了白色區域的位置,達到了下面的效果: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音樂庫

我認為不必對音樂庫進行過多調整,所以我僅僅是改變了標籤寬度和字體大小,我刪除了默認菜單選項中的“下載音樂”選項。因為在我看來,應用應當能根據用戶是使用流量還是WiFi,自動調整用戶聆聽的音樂類型。

下面是我對應用增加的一些動畫細節,可以讓它看起來不那麼枯燥乏味。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應用的圓形邊緣已經讓它顯得充滿活力了,那為什麼不更活潑一些呢?

For You

“For You”功能是Apple Music的核心部分,基於用戶“喜歡”的內容,Apple Music可以為其推薦播放列表以及專輯。這便是Apple Music大展身手、表現出自己瞭解用戶的地方了。

針對現在的“For You”,我獲得的大量反饋都是覺得“For You”功能太過隨機,因此在我重新設計時,我想要減少推薦給用戶的內容數量,與此同時增加剩餘內容的相關性。這就類似於Facebook以及Instagram的“Top posts”功能。

在Sampler中,我重新設計了“For You”版塊,用來替代現有的 “My Favorites Mix”(我的收藏) 和 “My New Music Mix”(最近添加)。“Recently Played”(最近播放)這個功能則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因為用戶覺得這個功能很有用。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往下滾動屏幕,你會發現我調整了“Insert Day of the Week Here—Playlist”,將其替換成了特定的心情(Mood),它會根據地理位置、時間和最近的社交媒體行為發生改變。

當你在Facebook上定位一家咖啡廳之後,Apple Music能將心情設置為專注/學習播放列表,這難道不酷炫嗎?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既然我們怎麼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全部生活,那麼藉助這種分享提取一些信息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你們怎麼想呢?

下面是Daily Stream功能,應用會根據用戶的偏好,為其推送獨家的視頻內容。例如:我非常喜歡Katy Perry,那麼如果她在Carpool Karaoke中的插曲放出了,Call-To-Action(行為召喚)就可以自動將Katy放在明顯位置。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從技術角度來說,這種方式還未推出,但願能早日實現這一點吧。

之後,你會發現經典的Artist Spotlights功能,我在演示中保留了這個部分,你可以看到新的視覺品牌主題與用戶界面的其它部分完美得融合在一起。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用戶可以預覽他們最喜歡或最常播放的音樂流派。即便在For You列表中沒能找到感興趣的內容,他們也可以快速找到更多音樂。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我還沒有為流行音樂找到一個合適的樂器,所以還是泡泡的圖標。

那麼Connect功能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事實情況是,我的研究中還沒有任何數據能證明,有必要繼續保留Connect功能。用戶更感興趣的是通過音樂和家人、朋友保持聯繫,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過Twitter來關注歌手。

我認為蘋果應當注重將已有的社交媒體與Apple Music整合在一起,而不是試圖再向用戶推送一個新的社交媒體方式。對消費者來說,如今的應用已經過多了。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Browse

關於現有的Browse界面,我收到的大部分反饋都認為它過於乏味,沒有吸引力。一些用戶對於“For You”和“Browse”兩種功能之間的區別也表達了困惑。

我的解決方案是採用蘋果網站的風格——Jumbo幻燈片,重新設計現有的Feature Slides。我相信,這樣的改變能讓Feature Slides更具吸引力,也減少突兀性和隨機性。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我還將“Radio”菜單融入了當前的Browse菜單中。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這就為Watch標籤留下了空間…

Watch

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公司確認Apple Music將會增加視頻流媒體的內容,旨在將其打造成流行文化的中心。對於蘋果公司要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特別是在移動應用的背景下,我還是很期待的。因此我特別為它創建了一個單獨的標籤,供用戶瀏覽獨家視頻內容和音樂視頻。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專門為視頻設計一個標籤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針對音頻內容,“Browse”功能可以保留。

最終,內容數量的增加會證明設計一個專門的標籤還是很有必要的。但就目前來說,我是根據洩露的信息,還有Apple Music現有的視覺語言進行設計的。

Search

Apple Music目前處理Search功能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是基於模式系統的,用戶要麼在Apple Music中進行搜索,要麼在自己的音樂庫中搜索,但不能同時搜索這兩者。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作為一個有兩年Apple Music使用體驗的用戶,我在使用時還經常會出錯,特別是音樂庫模式在關鍵字處理上採用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鑑於輸入錯誤信息的幾率很大,這一點就讓人很是煩惱,尤其是在用戶搜索新歌或者搜索音樂庫中還沒有添加的音樂時。

我的解決方案是:將這兩種模式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搜索功能,首先顯示用戶音樂庫內容的搜索結果,然後是Apple Music的搜索結果。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我是Lady Gaga的粉絲這一點是不是很明顯了?

此外,Apple Music也應當支持對音樂庫進行模糊關鍵字的搜索。未來如果能夠搜索關於情緒或行為的關鍵字,應當也是很有趣的。

Now Playing

蘋果現在的Now Playing(正在播放)界面是我很喜歡的,我不覺得有什麼需要大幅調整的地方,我決定在我的設計中保留大部分的視覺界面。不過,當前的體驗如果能增加一些手勢交互的話,我覺得會更好一些。

對於很多用戶來說(也包括我自己),通過“喜歡”和“不喜歡”命令來“訓練”Apple Music的必要性不夠明確。一部分原因在於,這個命令隱藏過深,在移動界面上,“喜歡”一首歌需要用戶打開一個單獨的菜單——這個過程太過乏味以至於減少了它的影響力。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如果它們隱藏得足夠深,這就意味著它們本無意於被用戶發現,不是嗎?

我的解決方案是:採用一個大多數用戶已經熟悉的手勢——在Now Playing的體驗中使用雙擊。我發現有很多用戶都喜歡去點擊當前“浮動”的封面(這看上去就很好玩),那為什麼不添加一個回應呢?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此外,我還添加了快速瀏覽最近播放曲目的功能,用戶可以水平滑動使用此功能。我相信,這能讓用戶以一種更簡單的方式管理自己的聽歌體驗。

美国大学生面试 Apple Music 失败,直接回家将其重新设计

未來

回首我最初頭腦風暴時在筆記本上寫的內容,我很驚訝自己在三個月內取得了如此多的進展。

我也沒想過Apple Music的人能從這次案例學習中“借鑑”到什麼內容。事實上,如果有在Apple Music工作的人恰好看到了這篇文章,我可能都要得心臟病了……不過既然大家已經閱讀到這裡了,我還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為大家帶來一些想法,引發一些討論。

經過這個項目,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表演專業背景在用戶體驗設計中的價值——體驗設計師和表演藝術家在同理心方面有一些共通之處。記住這一點,讓那些對我簡歷嗤之以鼻的人不屑去吧!

很快,我就要開始新的征程:去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就讀BFA圖形設計專業。雖然要與這個案例學習說再見了,但我衷心地希望這只是我體驗設計職業生涯的起點……我想要通過同理心來改變這個世界!

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startup-grind/i-got-rejected-by-apple-music-so-i-redesigned-it-b7e2e4dc64bf

題圖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