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有經驗沒證和有證沒經驗的兩種會計女,該如何找工作?

30歲,有經驗沒證和有證沒經驗的兩種會計女,該如何找工作?

由於我多年的工業企業財務工作和管理諮詢經驗,近來被調到一家企業擔任外派財務總監。到崗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聘一位會計。從我收到的應聘簡歷來看,應聘會計經理職位的很多,30歲到40歲的居多;而應聘會計職位的相對少,年齡跨度卻很大。我在面試中也發現了幾位30歲的會計人,在職業規劃和專業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改進空間。

女,30歲,普通二本會計專業(非統招),僅有會計證,無職稱。

應聘職位:會計。

職業背景:6年財會從業經驗,2年出納與會計助理經驗,1.5年代理記賬經驗,近3年外貿企業會計經驗。

由於這家被投企業有出口業務,財務副總想招個有外貿會計經驗的人,還要求能懂英文,能審核出口合同。這是A被選中來面試的主要原因。

HR面試完A,擔憂的是這女孩子平均一年半跳槽一次太頻繁,所以我在面試過程中側重問了她每次跳槽的原因。她的回答是,從代理記賬轉向外貿企業是因為她當時聽說所有財務工作中,外貿公司的會計更有前途。而被我問到進入外貿企業後為什麼剛過一年半就又跳槽到另一家規模更小、業務更單一的外貿公司,她倒很坦誠——僅因為工資更高。

我心裡也如HR 一樣對她搖頭了:“在所有財務工作中,外貿會計更有前途”的說法,也不知是誰忽悠她的。

由於是基層實操崗,所以我請財務經理跟我一同面試,考察對方的具體業務能力。從A回答財務經理提的具體業務問題時的反應,和回答中提及的各類單據核對、外匯結算、開票、退稅等流程來看,基本可以判斷她確實很熟悉進出口業務的全流程。但畢竟公司招聘的是能對一家核算主體公司的賬務、稅務、對外報表負責的全盤會計崗,所以財務經理最後問了個問題:“假設這個公司只有進出口業務,你認為公司層面的財務風險都有哪些?”在A邊想邊說出零七八碎的答案時,我心想財務經理這個問題對她來說要求有點高了。

候選人B

女,29歲,“211”大學本科會計專業(非統招),助理會計師,證券從業資格。

應聘職位:會計。

職業背景:8年財務類工作經驗,4年資金清算和往來款結算,4年日常財務協調外聯;已離職。

看B的簡歷時,我覺得這個女孩子屬於比較會編簡歷和推銷自己的那類求職者。因為簡歷上她的自我評價欄分了兩大段:第一段標題是“關於我的職業資質”,列出包括僱主資質、戶籍、居住地、學歷、職業證書、熟悉的業務領域和常用的辦公工具;第二段標題是“關於我的性格處事”,包括思維特點、人際溝通、寫作能力、突發事件的應對;在描述工作職責時,也分成幾類板塊來分別列舉。這讓我感覺她的思維很有條理,不僅能夠有條理層次又簡明扼要地展示自己的“軟件”和“硬件”,還能證明她組織紛雜信息時有足夠的歸納總結能力。這種特質的人適合做整天跟數字和不同單據打交道的會計工作。

見到B本人時,她的形象和談吐也印證了我看簡歷時的感覺。口齒伶俐,表達能力是足夠的,有學習業務的上進心。她在前兩家公司都穩定工作了3年以上,職業動機方面也沒什麼問題。業務能力方面,會計專業科班畢業和助理會計師的職稱做普通會計崗也夠了。於是直接讓財務經理進入業務實操的考察。

沒料到,這才得知她8年財務經驗中只有一個月接觸過獨立制單做分錄的工作,更別說一個核算主體的全盤賬務處理了。具體原因我無心多探究,因為她自己也承認,年輕的時候不懂職業規劃,做應收應付結算崗,雖然枯燥但穩定簡單,沒覺得有什麼不好,結果錯過了學習成長的時機。

我仍懷有一絲希望,畢竟B的學歷和職稱證明她的會計理論知識是足夠的,所以示意財務經理就她目前公司的業務問一些具體業務的賬務處理。由於得知她目前的公司是聘用兼職會計來做賬和報稅,她只負責給兼職會計準備核對好原始單據並做好內外協調溝通,所以財務經理問目前公司有什麼收入類型,根據什麼確認收入,成本構成包括哪些,根據哪些單據確認成本。B 一邊做回憶狀一邊回答,因為公司業務較為單一,所以收入構成很簡單,但成本構成她的回答讓我覺得她明顯忘記了會計課本上學到的成本與費用的劃分,而且在她回答收入與成本的確認依據時,我明顯感覺她的著力點是圍繞發票的,比如耗材物料入庫取得的採購發票一次性計入成本,以本月開具的發票金額計收入。

即使不瞭解會計準則的人也知道,收入確認的依據是發貨或提供勞務並獲得客戶付款承諾的憑證,開出的發票是確認銷項稅的依據,物料計入成本的依據應該是領料出庫單,而採購入庫取得的發票只是確認進項稅的依據。B的解釋是公司的兼職會計一直是這麼做的。財務經理微笑著說:“我問的是你覺得應該怎麼做,不是問你公司現在怎麼做。”B可能意識到問題,解釋自己一直覺得兼職會計這麼做是不對的,但她又不能清楚地回答哪裡不對。我跟財務經理對視了一眼後,笑著問B:“你公司的這個兼職會計是做外賬的吧?”B不明所以,看來她不僅不瞭解這公司的內賬情況,而且似乎不瞭解“兩套賬”是怎麼回事。

結論自然是不予錄用,儘管我還是有點替她可惜。

30歲,確實是工作後第一次感到尷尬的年齡。因為年少的懵懂——不論是錯過對業務知識融會貫通的努力,還是缺少職業規劃錯過了成長時機,結果都是一樣的。30歲,也是畢業後幾年時間,同齡人職場競爭力的差距開始逐漸拉開,然而時間不可逆,上天不會把過去蹉跎的光陰補給你。在這個年齡窗口到來前,你要做的是審視目前的工作是不是必須放棄,衡量的標準是職業平臺的優劣。有一個比自己優秀的上級或師傅,或身處一個多數人比自己優秀的團隊,是可遇不可求的事。30歲之前,不管是跳槽還是留守,好的職業平臺和對的師傅,比高工資、離家近和有前途等理由都重要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