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之夏,我的世界盃啟蒙

美利堅之夏,我的世界盃啟蒙

俄羅斯世界盃在未來可能會成為喚起一小部分05後和相當一部分00後集體記憶的最早一屆印象深刻的世界盃,當然,不該貿然的排除極小一撮認知能力早啟的10後。這個夏天他們會記住誰?又會愛上誰?

我最初的世界盃啟蒙,要追溯到24年前的美國世界盃。儘管在92、93年的暑假,通過新成立的央視體育頻道反覆播放的錄像,有心沒心的看了90年意大利之夏不少場次的比賽,卻並未留下多少鮮活記憶。關於那屆世界盃的回憶,多來自日後的文字。1994年夏天,我第一次通過電視直播觀看世界盃,這正是那屆世界盃,燃起了我對足球的狂熱。與此同時,有一本不得不提的書,從記憶中一同撈起。

美利堅之夏,我的世界盃啟蒙

當年三聯出版的這本有點類似如今觀戰手冊的《登陸美利堅》雖談不上驚為天人,在識字尚未完全脫離查字典的年紀,它成為《參考消息》、《北京晚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之外,我第一次全面瞭解世界足球的重要信息來源。

送我這本書的是一個遠房的堂親,她從小就是個“書呆子”,看足球比賽幾乎她是唯一的課餘愛好。她幾乎叫不出北京國安隊之外任何一位足球運動員的名字。如果她當時知道甲A聯賽之外,足球在其他地方還有另外一種踢法,這本書今天也許就不會在我手裡了。

美利堅之夏,我的世界盃啟蒙

​書中把各隊當家球星和核心人物用漫畫形式繪出,輔以文字介紹。當時邊看球邊翻來覆去的讀,還挑出喜歡的形象臨摹。絕大多數球隊的核心人物都是球員,而東道主美國隊的核心則是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關於米盧的介紹是當年讀過次數最多的,尤其是90年世界盃帶領哥斯達黎加從死亡之組出線的歷程。20年後我們除了“神奇”還有新的說法來描述這段經歷——屌絲的逆襲。這樣的故事,從來都不乏吸引力。

歷屆世界盃,媒體都會總結缺席夢之隊,《登陸美利堅》中也對缺席球星進行了羅列,不忘對他們加以介紹。範•巴斯滕、萊因克爾、加斯科因、帕潘、坎通納、勞德魯普兄弟、舒梅切爾……掃過吉格斯的名字時,瞬間錯愕。20年後他仍以運動員的身份馳騁在世界足壇,四年前的夏天才掛靴轉型教練,可他從來沒參加過世界盃。回到今夏,俄羅斯的賽場,我們也許再也無法在世界盃的舞臺上看到華麗的伊布;看不到在邊路狂飆突進的小飛俠羅本;看不到老當益壯穩如磐石的布馮。每個歷史輝煌的焦點總有一些英雄錯過,但歷史不會輕易忘記他們的風采。

除了啟蒙的收穫,《登陸美利堅》同樣帶給了我一些困惑。比如,在球員位置一欄,中場球員被分為防守型中場、策劃型中場、攻擊型中場、截擊型中場、阻斷性中場,恐怕連翻譯和校隊的人也搞不明白吧。這讓我在當年看比賽的同時一直在不停的思索每一箇中場球員究竟是什麼類型的中場,在場上起什麼作用,其難度遠大於把越位的含義搞清楚。

每屆世界盃都會成為一些人愛上足球的起點,哪一屆世界盃又是你的足球啟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