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2018年6月15日17點(當地時間),俄羅斯世界盃A組的第二場比賽將要在葉卡捷琳堡球場進行,由埃及迎戰烏拉圭隊。本場比賽埃及有兩大看點:第一就是45歲的“老門將”哈達裡能否創造最年長出場球員記錄;第二就是“紅軍”利物浦現任前鋒薩拉赫與前任蘇亞雷斯。28年前的意大利世界盃,埃及躋身決賽圈,不過非常倒黴的跟愛爾蘭、荷蘭、英格蘭分在一個小組,雖然球隊的表現可圈可點,還是被淘汰出局。2017年2月,埃及隊1-2不敵喀麥隆無緣最新一屆非洲杯冠軍,不過,球隊的穩定表現在非洲球隊中還是比較突出的。

比賽估計會很精彩,但翻看埃及的地理及近現代史,發現同樣精彩:

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埃及面積為100.145萬平方公里 ,疆域橫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國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沒有大山,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方面長期處於非洲領先態勢。也是非洲大陸第三大經濟體。其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箇中等強國,在北非、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西奈半島是連接非洲及亞洲的三角形半島,面積61000平方公里(23500平方英里)。西濱蘇伊士灣和蘇伊士運河,東接亞喀巴灣和內蓋夫沙漠,北臨地中海,南瀕紅海。東西最寬約210公里(130英里)、南北最長約385公里(240英里)。半島上廣大的乾燥地區稱為西奈沙漠,西與埃及的東部沙漠間隔著蘇伊士灣及運河,東邊與內蓋夫沙漠相連,地形上沒有顯著的改變。西奈半島通常被認為地屬亞洲,位於埃及的東北端,與東邊的以色列和加沙地帶相連。1967年以阿戰爭期間曾被以色列軍隊佔領,但1982年依據1979年的和平條約歸還給埃及。西奈山是埃及最高的山峰,《聖經》中記載有古猶太人領袖摩西在此接受“十誡”的故事。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的聖凱瑟寺院坐落在西奈山腳下,寺院內雅利克教堂、凱瑟琳教堂和奧馬爾清真寺三座古建築鼎足而立,是猶太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每年來這裡的遊客和教徒數以萬計。

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第一次中東戰爭,是由於1947年由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所引起的矛盾衝突。從1948年5月15日凌晨開始(衝突從1947年11月開始),為爭奪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它使以色列成為獨立的國家,將巴勒斯坦英帝國託管地的剩餘地區分成分別由埃及和外約旦控制的地區。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戰後劃分的巴以停火線(“綠線”)使得以色列領土比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擴大了6200平方公里,這條分界線也逐漸被國際社會乃至阿拉伯世界所認可。

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第二次中東戰爭(Suez Crisis,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西奈(半島)戰役、卡代什行動)是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美蘇兩國均介入此事件,並對三國施加壓力。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英法兩國的軍事冒險最終以失敗告終,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身目的。這場戰爭也標誌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戰爭結果是埃及失敗,英法以戰勝。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在美蘇的干預下贏得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

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發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2010年12月17日,26歲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期間遭受當地警察的粗暴對待,抗議自焚,不治身亡。一馬當先的就是埃及。在本·阿里離開突尼斯11天之後,也就是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眾爆發了一系列街頭示威、遊行、集會、騷亂、罷工等反政府活動。抗議示威活動波及埃及國內多座城市,其中尤以首都開羅和亞歷山大最為激烈,據稱有超過一百萬人參與了此次抗議。示威者提出埃及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臺、軍隊結束戒嚴,終止緊急狀態法,獲得自由和正義的權利等要求。2月11日,埃及副總統奧馬爾·蘇萊曼通過國家電視臺宣佈,穆巴拉克已經辭去總統職務並將權力移交給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

看世界盃聊地理—埃及,西奈半島、中東戰爭及阿拉伯之春的痛

突尼斯爆發的“茉莉花革命”引起中東大亂,造成世界之殤。后街頭運動時代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巴林、摩洛哥、敘利亞等國絕大多數仍在動盪與戰亂中苦苦煎熬;“伊斯蘭國”武裝脫胎“基地”組織母體並急速擴散,“割地”“封疆”“立國”;冷戰後俄羅斯首次出兵中東,以沙特和伊朗為核心的兩大伊斯蘭宗派陣營對決由幕後轉向前臺,中東多極力量重組,地緣版圖畸變;中東難民潮呼嘯湧向歐洲,法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震動全球;沙特油價戰更從能源和經濟層面衝擊世界地緣政治。中東大亂,世界之痛,這也許是對“阿拉伯之春”5週年的恰當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