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近日,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過高備受關注。

6月12日,太平洋證券(601099.SH)發佈公告稱,其第一大股東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簡稱“華信六合”)將其持有的605萬股公司股份進行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本次質押完成後,華信六合累計質押股份達8.68億股,佔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8.92%,佔太平洋證券總股本的12.74%。

一方面大股東高比例質押,另一方面業績堪憂。6月7日,太平洋證券發佈5月財務數據,營收和淨利雙雙為負,營收虧損6104.81萬元,淨利虧損1.62億元。

“炒股鉅虧”、“最便宜券商股”、“一個賺錢的部門養著其他幾個花錢的部門”……業界給近年來業績不佳的太平洋證券貼上了這些標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太平洋證券因風控預警不及時、風控人員配置不足等多方面問題,收到中國證監會的警示函。

太平洋證券於2007年12月28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首發價8元。上市後股價震盪下滑,截至6月13日收盤,已跌至2.60元,是上市券商中目前股價最低的。

今年以來,太平洋證券股價累計跌幅近28%。

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5月9日,太平洋證券總裁李長偉在中期策略會上說,這家註冊地在雲南昆明的公司“已逐步由偏居一隅的地方性證券公司發展成為全國性、全牌照的中等規模券商”。

然而,近年來面臨業績墊底,收入結構不均衡、部分業務轉型不及時、內部控制不完善、經營管理混亂等諸多問題,在不具備行業龍頭優勢的情況下,太平洋證券能否從中小券商的激烈廝殺中存活下來?

上市券商“虧損王”

近3年業績墊底

近兩年來,太平洋證券的業績不斷打折扣,營收、淨利連續兩年下滑,一度引發市場關注。

2016年年報公佈後,“雙降”的太平洋證券被推到風口浪尖: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8.04億元,同比下降34.24%;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6.68億元,同比下降41.07%

2017年上半年,太平洋證券成為上市券商中唯一一家虧損的券商,1.23億元的虧損缺口扎眼。受上半年慘淡業績的拖累,2017年實現淨利潤1.16億元,同比下滑幅度高達82.59%。

而淨利剛過億的差強人意表現,也讓太平洋證券成為2017年業績墊底的上市券商。然而,太平洋證券的投資者或許對此早已“習以為常”。

據媒體報道,自2007年上市以來,太平洋證券的業績持續“保持穩定”,淨利潤位居上市券商末遊。尤其是2008年、2015年、2016年、2017年這4年,在上市券商中均為業績倒數第一,近3年連續墊底。、

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盈利能力不佳

募資300億補血

盈利能力不佳,再融資來湊。對於給自己積極“補血”,太平洋證券似乎從未懈怠過。

2014年4月22日,太平洋證券非公開發行7億股股票,價格為5.37元/股,募集資金37.59億元。這個數字只佔之前50億計劃募集目標的七成左右。

在定增之後,太平洋證券還通過配股募集資金。2016年1月28日,公司通過配股實際發行10.14億股,發行價格為4.24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42.99億元。

此外,為了擴大融資渠道,太平洋證券一度嘗試發行可轉債,卻無疾而終。公司於2016年5月28日發佈公告稱,擬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7億元(含)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全部用於補充營運資金,發展主營業務;在可轉債持有人轉股後增加資本金。

然而,經過兩年的“難產”後,2018年4月27日,太平洋證券申請撤回本次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

對此,太平洋證券解釋稱:“由於期間市場環境變化,公司現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與中介機構等各方溝通,經審慎研究,決定終止本次可轉債發行。”

“從太平洋證券頻繁再融資來看,公司募集了不少資金,但是整體盈利能力並不強,相當於投資者的資金只產生極低的收益甚至虧損。”上述專業人士表示。

自營風格激進

炒股虧損慘重

自營業務風格“激進”的太平洋證券,不斷在這項業務上“栽跟頭”。

2016年股債兩市行情疲弱,券商自營業務收入受到影響。而2017年行情好轉,市場收益率提升,不少券商自營收入均實現不同幅度上漲。有分析人士統計,2017年,30家上市券商自營業務收入合計達到929.52億元,同比增長37.83%。

行業在提振,太平洋證券的自營業務卻出現大幅度虧損,這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上交所對太平洋證券2017年年報發出問詢函,據公司披露,在權益類證券投資中,報告期內出現較大虧損,取得投資收益為-9688.76萬元,與上年相比減少8734.40萬元,為何業績情況波動幅度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

對此,太平洋證券的回覆是:“由於公司自營投資風格偏向於中小盤成長股,與2017年持續全年的市場主流熱點藍籌白馬股偏離較大,所以業績出現較大幅度波動。”

太平洋證券在其官網上稱,公司證券投資“堅持穩健的投資策略”。但實際上,其投資成績卻難以稱得上“穩健”。

2015-2017年,太平洋證券投資業務淨利分別為84100.95萬元、2034.26萬元、3090.51萬元,增降幅依次為同比增長106.63%、下降97.58%、上升51.92%,波動幅度較大。

“就太平洋證券的投資風格來看,不太走價值投資的路線。去年是白馬股的行情,中小盤跌的很大。偏離主流熱點,投機買小票,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們的投研能力相對較差。”上述負責人分析。

IPO尷尬掛零

保薦質量堪憂

2017年,太平洋證券忙活一整年,IPO未出一單。

Wind數據顯示,2017年,IPO主承銷商排名中,太平洋證券承銷的IPO項目為零。廣發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分別以34、31、31個項目數位居前三。

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此外,太平洋證券的投行項目質量,在業界也一直飽受質疑。

2012年,太平洋證券保薦的兩隻新股——南大光電和龍泉股份,都出現業績迅速“打臉”的狀況。

其中,被稱為“最快變臉王”的南大光電,在上市前一天晚上緊急發佈業績下降公告,稱公司營收較上期同比下降超過15%。

在監管對IPO欺詐發行保持高壓態勢之下,2016年,龍寶參茸因存在虛假陳述、隱瞞重大擔保事項、不實披露等問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其保薦機構便是太平洋證券。

對於“只薦不保”的情況,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這對證券公司和保代有很大影響。公開發行的證券,上市當年就虧損,會直接撤銷保代資格,暫停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

太平洋證券方面表示,在“大投行、大團隊”的戰略定位下,公司投行業務探索從通道業務轉型為綜合金融服務,為企業提供多途徑融資、上市、增發、併購重組等系列服務,同時在深度解讀分層制度的基礎上開展新三板業務,積極開拓資產證券化等新業務領域,努力探索創新業務模式。

描繪的願景很美好,但在重壓之下,現實卻很骨感。

近幾年,太平洋證券的投行業務持續在盈虧線上掙扎。2017年,太平洋證券投行業務虧損733.30萬元;2016年實現利潤4300萬元,2015年實現利潤700萬元。

在3年合計盈利不足5000萬元的情況下,投行的業務及管理費、稅金及附加、資產減值損失等各類成本開支卻高達3.66億元。

“做好了挺賺錢,做不好就相當於在砸錢,投行就是這樣一種性質的業務。”上述負責人說。

進入2018年,太平洋證券還沒有IPO項目上會。截至3月30日,太平洋證券保薦的廈門縱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審核狀態變更為“已預披露更新”,是今年有望為其開單的保薦項目。

高管坐享高薪

公司頻受處罰

作為上市券商,高管的年薪總是頗受關注。雖然太平洋證券2017年業績墊底,但高管團隊依然享受“高薪”,去年年薪超過500萬元的高管就有3位,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等大型券商。

在業績表現不佳的情況下,高管薪酬卻連連上漲。根據2017年年報,太平洋證券高管團隊中,2017年年薪最高的是總經理李長偉,薪酬684.07萬元,同比上漲16.82%;其次是副總經理、董秘唐衛華,薪酬581.41萬元,同比上漲64.34%。

拿什麼拯救太平洋證券?業績“墊底三連”,炒股鉅虧,IPO掛零

然而,近兩年在高管薪水高漲的情況下,公司的治理水平卻不盡如人意。

2018年5月22日,因風控方面存在多處缺陷,太平洋證券收到證監會的警示函:公司未將昆明市五華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向郭文芬返還海通證券股份476100股、人民幣17592.14元計入或有負債予以扣減淨資本;在持有太平洋證券紅辣椒1號、智匯1號、大消費、共贏1號、紅珊瑚智匯12號等5只集合資產管理產品市值佔資管產品規模超過風控指標預警線之後10個工作日,才向雲南證監局進行報告;風險管理部門具備3年以上有關領域工作經歷的人員佔公司總部員工比例低於2%。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洋證券收到的13次問詢、罰單中,有11次是發生在2016年之後。在近兩年業績下滑較大的影響下,公司的治理及經營管理水平也跟著大打折扣。

2017年12月13日,上海證監局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太平洋證券騰衝光華東路證券營業部總經理楊泰華罰沒5735.8萬元,其中沒收其已獲違法所得1433.96萬元,並處以4301.89萬元罰款。

2016年1月22日,太平洋證券溫州甌江路證券營業部個別經紀人涉嫌違規為客戶間融資提供便利,雲南證監局責令太平洋證券在2016年1月25日至2016年2月24日期間暫停新開證券賬戶1個月,暫停期間不得新增經紀業務客戶。

此外,太平洋證券在新三板上也頻踩“紅線”。2016年,因未及時督促掛牌公司“長榮農科”解決控股股東資金佔用問題、沒有及時發現“雲葉股份”資金佔用並予以規範、未能督導掛牌公司規範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等,太平洋證券先後受到山西證監局、雲南證監局、股轉系統等多方監管處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