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影的傲慢與偏見:日本人對張本智和只是利用,不是真愛

在上週結束的日本公開賽上,在男子半決賽張本智和vs李尚洙的比賽中,當時的央視解說員楊影,曾發表了對張本智和的看法。大意是張本智和雖然現在進步飛速,但是日本更希望他們的本土球員也像張本智和一樣出色。

楊影的傲慢與偏見:日本人對張本智和只是利用,不是真愛

楊影又接著表示,張本智和儘管代表日本隊贏下了乒壇的霸主國乒,但是歸根結底,他的父母都是中國人,除了後期在日本生活學習外,他流淌的還是中國的血液,並不是純粹的日本人。楊影還表示,他的父母(母親是鄧亞萍隊友,父親是四川省隊高手)在經歷了直板的職業生涯困境後,下定決心讓兒子改打橫板最終大獲成功。可以說,這是張凌和張宇一代中國乒乓球運動員的經驗和教訓讓兒子張本智和少走了不少彎路。

其實,當我寫下文章的題目時,我內心多少是有一點心酸、無奈、理解以及不屑在裡面。作為曾經站到國家乒乓頂峰的楊影,作為央視主持人的楊影,說出這些對張本智和的看法,是她自己的見解。只是對於其中的一些觀點,我並不苟同。

楊影的傲慢與偏見:日本人對張本智和只是利用,不是真愛

我不清楚,已經成為央視乒乓第一解說人的她,有沒有看過十幾年前那部很火的紀錄片《大國崛起》,裡面有一部,就是專門在講日本的崛起背景,日本“洋蔥式”的歸化文化。雖然同為東方民族,對於外來事物的接納、包容和同化,日本人有異於我們的自己的方式。

就像一代棋聖吳清源在日本將近一輩子的生活一樣,如果沒有賴越憲作那樣的日本人的包容、成全和幫助,流落異鄉的吳清源又怎麼會有“現代圍棋第一人”的無上成就。還有在90年代,我們更加熟悉的小山智麗,因為成績和榮譽,曾經三次被日本天皇面見,這樣的殊榮,又豈是一般人能比?

誠然,張本智和因為對乒乓是真愛,也因為對他的支持,一家三口在2013年改入日本國籍,從此以後,作為日本人的張本智和,在12歲就開始參加國際乒聯的巡迴賽。也正是得益於日本的東京奧運戰略和斷代培養的方式,張本智和才練成了現在的水平,也在此次日本公開賽上,連勝馬龍、李尚洙、張繼科,拿到含金量頗高的冠軍。

楊影的傲慢與偏見:日本人對張本智和只是利用,不是真愛

當楊影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時,我感受最多的是醋意,以及自欺欺人的善意謊言在裡面。那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如果在中國,15歲的張本智和會在哪裡,還能打出來嗎?還能這麼早打出來嗎?就算他拿到世界第一的排名,就一定能上奧運會的單打賽場嗎?比如“小棗兒”劉詩雯。

求名得名,求利得利而已。何必以中國式的人之常情,來揣測日本人的愛恨是非?我們容得下一個輸球的福原愛,為什麼容不下一個可以挑戰我們,甚至擊敗我們的前同胞?

楊影的傲慢與偏見:日本人對張本智和只是利用,不是真愛

歸根結底,也許是贏久了的我們,實在是有點輸不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