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碼支付限制,能否成為傳統銀行的反攻機會

條碼支付限制,能否成為傳統銀行的反攻機會

2017年12月27日,央行發佈了《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範(試行)》和《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範(試行)》(以下簡稱為兩個文件)。 這兩個文件對國內二維碼支付市場的技術標準、操作流程、風險防範、行業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規範,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有利於今後市場安全有序發展。

不過新規也引來了外界的一些看法,其中較有爭議的是,央行以交易安全為由對二維碼支付的交易額進行了限制。對此,外界多認為這是央行藏有私心,意在打壓第三方支付,幫助傳統銀行提高支付市場份額。

條碼支付限額變相打壓第三方支付幫助銀行

出臺行業規範性文件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外界會這麼認為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央行關於條碼支付限額的規定,根據相關信息我整理如下圖:

風險防範能力

交易驗證方式

交易限額


銀行(單個銀行賬戶)

支付機構(所有支付賬戶或快捷支付)



A級

採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進行驗證

自主約定

自主約定

B級

採用不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進行驗證

5000元

所有支付賬戶5000元

所有快捷支付5000元

C級

採用不足兩類有效要素進行驗證

1000元

所有支付賬戶1000元

所有快捷支付1000元

D級

500元

所有支付賬戶500元

所有快捷支付500元

其中D級就是現在市場上主流的靜態二維碼方式,從之前的綁定銀行卡最高限額驟降至每天最多500元。這麼規定,是因為央行認為其安全性相對不足,而將其定位為小額、便民支付。這意味著消費者在明年4月1日兩個文件執行後,將無法通過商家打印的靜態二維碼支付500元以上的商品或服務了。

從表面上看,央行對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採取了一視同仁的態度,對二者的限制完全相同。易觀的最新報告顯示,支付寶和財付通合起來佔據了2017年第3季度移動支付9成以上市場,其他中小第三方支付企業瓜分剩下的份額,而銀行所佔的份額幾乎可忽視不計。而二維碼支付是移動支付進軍線下市場的主流方式,也就是說,央行條碼支付限額對於銀行的影響非常小,而對支付寶和財付通造成較大的衝擊。

對支付賬戶的限額,特別是對目前主流的靜態二維碼單日每個賬戶限額500元的做法,將迫使一部分超過500元的消費支付轉移到傳統銀行刷卡上來。同時,動態二維碼有一定的硬件成本和技術成本,如果商家想提升支付限額來吸引消費者,意味著付出額外的成本。而理論上來說,銀行可以利用線下POS機實現動態二維碼功能,在策略上來說,這相當於是提高了競爭對手的成本。

因此,外界認為央行此舉意在限制支付寶和財付通,幫助傳統銀行爭奪支付市場,也並非沒有根據。

條碼支付限制,能否成為傳統銀行的反攻機會

關於傳統銀行對第三方支付大舉入侵線下心存恐懼呢,之前我在《傳統銀行如何才能打贏收單保衛戰?》一文中有過論述。這是因為第三方支付對銀行個人存款進行了截流,導致其低成本資金來源日漸枯竭,繼而可能影響其貸款業務。

此番央行在兩個文件中對二維碼進行設限,不排除背後有銀行遊說的可能。應該說,央行對傳統銀行的關照確實非常盡心盡責,無愧於央媽的美譽。但有了央行這次的技術性扶持,傳統銀行就能在支付市場上發起反攻並扳回一局嗎?我看未必,主要原因有三:

1、現有的移動支付競爭格局並未因此發生本質變化

兩個文件只是對條碼支付進行技術性規範,並非一刀切全面禁止。因此,兩個文件的出臺,並不足對移動支付的市場格局構成大影響。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國內移動支付市場仍然是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強爭霸的天下。前者擁有消費場景上的優勢,而後者在用戶滲透上佔據主動。作為先行者,拉卡拉一度佔據移動支付市場較高份額,但仍被兩大巨頭碾壓而迅速節節敗退。二者的巨大競爭優勢,是包括銀行在內的其他競爭對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企及的。

2、銀行與用戶之間關係偏弱,很難改變用戶習慣

移動支付的決定權在於消費者,對於銀行來說,有兩個方向來改變消費者:轉向傳統刷卡,或轉向銀行自己的條碼支付方式。從發展趨勢來看,無現金消費時代到來只是時間問題。用戶已經習慣了移動支付的便利,很難讓他們回到過去刷卡消費的時代,前者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既然打不過就擁抱它們,傳統銀行這兩年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產品,也支持二維碼支付,那麼看能否利用技術性限額的機會把自己的市場做起來。問題在於傳統銀行和用戶缺乏聯繫,空有上億量級儲戶但難以激活,加上市場營銷能力上的短板,想要說服現有支付寶和財付通用戶轉投己方陣營也不容易。

3、動態二維碼的技術壁壘不高,時效有限

針對靜態二維碼的安全性差,除了給出幾條指導建議外,央行還重點引導企業使用動態二維碼。前面說過,動態二維碼的實現有一定的技術和硬件成本,而銀行可以通過POS機來增加動態二維碼功能,無需額外增加硬件,只要進行相關技術研發即可,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技術壁壘。不過這種技術性壁壘並不高,第三方支付企業在技術上並不落後,預計能迅速開發出相應的硬件產品,而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商家規模優勢有利於降低單個成本。動態二維碼確實為銀行構築了一個技術壁壘,只是這個技術壁壘並不高。加上兩個文件是從明年4月1日起實行,第三方支付企業也有三個月的較充裕準備時間,技術壁壘的時效也會比較有限。

只解一時之渴,銀行應對競爭需提高內功

當然把央行的兩個文件理解為幫助傳統銀行遏制第三方支付,也過於片面了。央行的風險評估分級對其進行了交易額限制,但並沒有全面禁止,甚至可以理解為官方正式承認了二維碼支付的官方合法地位。在二維碼支付已經成為國內移動支付主流方式的情況,此舉意味著政策不再反覆,將有利於促進二維碼支付在尚未滲透區域的推廣。

至於動態二維碼硬件的成本分攤,第三方支付企業承擔大部分或多數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從商家的角度來說,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他們也願意為動態二維碼的物料製作成本買單,如同當年紛紛引入POS機方便消費者刷卡一樣。

整體來看,這次央行的兩個文件出臺,提高了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業務成本,客觀上為傳統銀行製造了寶貴的中場休息機會。銀行如果能借此機會先於第三方支付企業推出POS機動態二維碼佔領大額支付的先機,有可能在支付寶和財付通的鐵桶陣撕開一個缺口,或將有利於打破現在的尷尬局面。

但也必須看到,銀行在支付市場上面臨的整體市場環境並未得到實質的改善。二維碼限額的政策,頂多只能算是解一時之渴,無法幫助銀行在支付市場上打贏翻身仗。銀行要在今後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動,還需要認清自己的市場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的內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