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代告訴你:能抓住時代機會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前兩週參加一個創業聚會,其中一位創始人,經歷過2次失敗創業,第3次重新起航,算是小有起色。

他說了一句話,在場的人都狠狠點頭:如果你發現自己非常痛苦和不爽,那麼很有可能是走在了一條正確的路上。

而如果你發現自己非常爽,很可能是在錯誤的道路上,馬上藥丸。

因為能抓住時代機會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經濟時代告訴你:能抓住時代機會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不只是創業,想要抓住當下這個時代的任何機會(或者說任何時代的機會),獲得成功,多少是需要一些反人性的。

這個反人性不是說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因為要比努力,每天起早貪黑在工廠打工的人顯然更努力,為生存努力一點兒都不反人性。

真正的反人性,借用上面那位創始人的話,體現在3點:

1、敢打破資源詛咒

我一位諮詢出身的朋友,8年前就出來創業。傳統的諮詢是給每個客戶做定製化解決方案,缺點是太貴,所以目標客戶都是五百強等等大公司,

而中國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並且她那時候就看出,未來中國企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快,大外企的機會越來越少。

所以她打算把諮詢服務做成一些標準化產品,切入中小企業。

剛出來的幾個月,好些老客戶知道她創業,都來找她做項目,開發標準化產品是個需要長期投入的事情,所以本著先養活自己的想法,她開始跟團隊一起,去參與企業項目競標、準備方案並遞交諮詢服務。

結果三四年過去了,她的團隊依然在做諮詢項目。

經濟時代告訴你:能抓住時代機會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後來有次一起吃飯,她痛苦地說:“我覺得自己被過去的資源詛咒了。”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老客戶找過來,創業公司都缺錢嘛,就都去接單賺錢了,只剩下一個人有時間做產品,所以進展很慢。

而且因為做產品需要投入,短期沒什麼收入,導致大家都對這個同事頗有微詞,後來他感覺不受重視,也離開了,我產品化的想法就此擱置了。

我很難相信,問她:可是你可以再招人做啊,而且你們團隊一直在擴大啊!只要你想做,肯定可以做啊!

她無奈地說:一旦走上了這條路,好像就無法回頭。我們的項目越接越多,所以我就要招人來做項目,那我的精力就都在招聘和做項目上了。

然後我一旦招了更多人,就需要養活他們,於是又需要再去接更多項目。

到最後,我自己忙到崩潰,根本停不下來。這些資源沒有幫到我,反而讓我越來越忙,卻越來越偏離原先的方向,好像被詛咒了一樣。

“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原本是個經濟學概念,指的是那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與自然資源較少的國家相比,反而經濟增長更慢、民主程度更低、發展結果更不好。

經濟時代告訴你:能抓住時代機會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其中一個解釋是,自然資源的豐富,導致企業的精力更多花在腐敗、掠奪和尋租方面,同時,過於依賴自然資源,也會使國家對人力資本的重視度降低,導致失去內生增長的動力。

國家如此,創業如此,人也一樣。

我之前在大公司工作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去跟同行競標,一場演講之後最終客戶選了你,會覺得自己全天下牛逼。

沒什麼行業經驗,但是做出來的方案,被很多客戶高管認可,覺得任何問題在自己這裡都能搞定。

帶團隊之後,只要努力就會有業績,團隊成員也認可,以至於我覺得做企業很容易……

可出來創業之後才發現,這些都建立在強大資源的前提下:公司名氣大,客戶都是送上門的,只是跟一兩個同行競標而已。

流程和方法論是有的,你只要根據方法論進行方案定製化,結合公司的很多智庫,方案差不到哪裡去。

公司發展方向既定、業務單一、團隊人員素質高,帶團隊沒有太大難度。

經濟時代告訴你:能抓住時代機會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但我自己沒有意識到當時掌握的資源,只覺得自己什麼都行,卻忽略了更深入地研究客戶心理、更有危機意識地看待行業未來的發展、更有意識地去開拓渠道。

創業之後,這些當時欠下的債,還是得一件件還。好的資源,沒有帶來“祝福”,反而帶來了“詛咒”。

所以,想要抓住機會、獲得想要的成功,就需要時刻想想看:自己有哪些別人沒有掌握的資源?這些資源對你的長期發展來說是好是壞?它們幫你掩蓋了什麼問題?

否則,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2、敢打破路徑依賴

Peter Thiel在《從0到1》裡面提到,他在上高中的時候,朋友就預測他將來會去斯坦福,果然他去讀了斯坦福法學院,畢業之後,他去申請最高法院的書記員職位。

這是法學院畢業生擠破頭都想去的地方,結果,他在最後一輪面試中失敗了。

後來創立PayPal之後,有次遇到當年幫自己做面試準備的朋友,將近10年沒見,朋友的第一個問題不是“你怎麼樣”,而是“你是不是很慶幸當年沒有得到那個職位?”

他後來自己也提到:如果自己得以走上那條世人眼中成功人士的路徑,只會把他的人生變得更差而不是更好。

讀名校、去大公司、在專業領域積累、沿著既定的路徑往上升,這是一條無數精英在走的獨木橋。可是,這真的是更好的一條路嗎?

能夠取得超出常人成功的人,一定會具備超出常人的認知,因此想法必然會與眾不同,而且他還需要能夠堅持並踐行這個與眾不同的想法。

可大多數人做不到的,這太反人性了。

去年底中興工程師墜樓事件之後,我一個原來在某手機廠商做工程師、後來艱難轉行投資的朋友,說起他們當時的狀況。

八九年前,行業面臨結構化調整,公司沒有跟上,業務受到很大沖擊,很明顯地開始走下坡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他都有很大的危機感。

但奇怪的是,如此明顯的趨勢,當時團隊很少有人離職,非但如此,團隊的內部鬥爭反而變得很激烈。

之後,公司大裁員,一些工作多年的資深同事,從光鮮的工程師,一下子成為焦慮迷茫的中年失業者。

後來他幾次艱難轉型,最終進了投資行業,再次回想當時的狀況,他比喻說:當時這個團隊,就像一艘被撞下沉的船,一群人都可勁兒往船頭跑,爭先恐後地逃命。

因為別人也都是這麼做的,但船終究會沉下去的,跑得快也就是慢點沉而已。

可是,沒有人敢直接從船上跳下去,因為那裡沒有一條被走過的路。

我們會依賴自己過去的成功路徑,或者依賴自己經歷過、看到過的別人的成功路徑,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因為人性有太多虛榮、自卑和求認同的心理,這讓我們覺得,看一本別人不看的書、買一件小眾的商品、持有一種跟大多數人相反的看法……都太不安全了。

可是,如果你的想法跟大多數人是一樣的,走的路跟大多數人一樣的,也沒有自己特別相信的某個信念,卻期待自己的回報能比大多數人更高,這不是很荒謬嗎?

以及,如果你對現狀不滿,但只想按照過去的路一直走下去,期待有一天出現過去沒有過的奇蹟。用同樣的方法、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這不也很荒謬嗎?

Peter Thiel提到,自己有個面試必問問題“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跟其別人的看法不同?”

好的回答是:大部分人都認為XXX,但事實恰好相反。

3、敢花大錢

有個段子:你用信用卡刷了1萬塊,就恨不得立馬把錢還回去。王健林借了銀行1個億,會想著怎麼再借10個億出來。

儘管我們都愛花錢,但花錢這件事,是讓人恐懼的。

說到花錢,我想起認識的一個年輕人,可能很多人聽過:剽悍一隻貓。我是通過一個朋友牽頭,認識對方的。

當時他聊了自己的一些經歷:在決定做自由職業者之前,他銀行卡里有幾萬塊存款。

作為一個沒工作過多久、沒太多資源積累的年輕人,你會用這個存款幹嘛呢?

一般人的思路是:存著,以備不時之需,畢竟在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需要租房、需要吃飯啊。

但他用來做什麼了呢?通過在行,不停地約各個領域的行家/牛人見面、請人喝咖啡。

如果對方跟自己不在一個城市,他還會坐飛機去見,幾個月時間,錢花到只剩幾百塊,但是見了很多人、學了很多東西。

經濟時代告訴你:能抓住時代機會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我並不是說,要像他這樣做,實際上如果我處在他的位置,我也不會這麼做。每個人的特質不同、道路不同,採取的方式一定不同,花錢的方式也不同。

所以,我不是在說這條路很好,我是想說,這種魄力一般人做不到,太反人性了!

當然,話說回來,雖然說要敢花錢,但不是說,只要敢花錢就行,如果把這幾萬塊都買了包,大概真的收不回來了。

我一直跟周圍同齡的朋友說:我們這代人,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沒學習過正確的金錢觀。

同樣花出去1000塊,買只包,跟你約個牛人聊,差別是很大的,前者叫消費,後者叫投資,但我們到很晚才認識到。

消費,是根據你的需要來,為了一時的情感愉悅;而投資,是根據未來規劃來,為了長久的回報。

前面的段子裡,為什麼你刷了信用卡會想趕緊還,而王健林借了銀行錢想要借更多?道理也簡單,你花的1萬是消費,鐵定賺不回來;對方拿的1億是投資,有機會賺更多。

所以,敢花錢的前提是:對未來有規劃,知道錢應該花在哪兒。即便這個錢花出去,失敗了,至少你驗證了方向的可行性。

想起之前給一家快消公司做諮詢,做高管訪談的時候,對方市場部老大說:我要的人,得有花錢的想法和魄力,栽了沒關係,買到教訓就好。市場部的團隊能力,就是用錢砸出來的。

文章開頭那位創始人說,他上一次創業,因為前次失敗的原因導致心理壓力大,不敢犯錯,結果進展非常緩慢,耗了好幾年,才發現這個方向沒有前途。

可是如果激進一些、快速試錯,哪怕最後不行了,也能換個方向重來,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

謹以此文與各位共勉:當你感覺自己很舒服的時候,可能是痛苦要來臨的時候;而當你做著反人性的事情的時候,可能是你走在了正確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