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寂:澳共對社會主義運動的積極探索

作為澳大利亞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力量,澳大利亞共產黨(以下簡稱“澳共”)的發展歷史深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影響。1920年10月,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潮影響,澳共正式成立,此後一直是澳大利亞國內重要的左翼力量。蘇東劇變後,該黨宣佈解散。1996年10月,澳大利亞社會主義黨(1971年從之前的澳共中分裂)宣佈更名為澳大利亞共產黨,並宣稱將繼續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在澳大利亞實現社會主義為目標。2017年12月,澳共在悉尼召開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再次選舉鮑勃·布萊頓(Bob Briton)為總書記,修改了黨綱和黨章,並通過了一些政治決議。在這些決議中,澳共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分析,並提出了今後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具體方針。

資本主義仍然處在危機中

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不僅威脅到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而且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身面臨至今無法消解的多重危機。澳共認為,造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和金融集團為代表的大壟斷企業,為追逐利潤最大化,違背實體經濟有序發展規律,將大量資金挪用到虛擬經濟領域,導致實體經濟發展“缺血”,造成了金融投機活動氾濫,最終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出現了嚴重失衡,引發危機。

從金融危機發生至今,儘管資產階級政府採取了各種政策,但由於經濟發展速度仍舊下降,經濟發展結構依然失衡,西方資本主義多國工人失業率逐年上升,財政緊縮政策無法維繫廣大勞動人民應有的工資福利待遇,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動盪。伴隨著各種社會矛盾持續發酵,民粹主義、保守主義勢力抬頭,導致西方資本主義多國政局不穩、社會階層開始分裂,加之歐洲難民等問題,西方多國面臨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危機。

澳共認為,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應對這些危機,正在以帝國主義侵略的方式轉移國內矛盾;另一方面,為了維持資產階級統治,西方資本主義政府將通過企業行為削減本國勞動人民的福利,這是變相剝奪勞動人民的合法勞動成果。例如,澳大利亞官方公佈的2017年的失業率統計數據為5.5%左右,並聲稱政府的經濟政策取得了成功。但是,根據知名調查研究機構羅伊摩根研究所(Roy Morgan Research)公佈的數據,澳大利亞2017年的實際失業率高達9.5%以上,其中2017年8月份甚至突破了10%。與此相對應,澳大利亞通貨膨脹率自2010年以來一直以超過4%的速度上升,政府不但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反而承諾未來20年將花費1萬億美元用於協助美國進行對外軍事行動。

澳共認為,儘管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在當今世界占主導地位,但是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行徑依然在威脅世界人民的和平發展。澳共強調,21世紀將是社會主義的世紀,黨的目標就是在澳大利亞實現社會主義。

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具體方針

澳共十三大的主題是“把黨帶到人民中”(Taking the Party to the People)。圍繞這一主題,大會提出了今後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具體方針。

黨是領導社會主義運動的關鍵。澳共總書記鮑勃·布萊頓在大會開幕發言中說,“我們仍然相信,建設一個新的公正社會的決定性因素是建設一個更強大和更有影響力的澳大利亞共產黨”。大會通過的政治決議強調,澳共是澳大利亞社會主義運動的關鍵,鑑於黨在澳大利亞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領導作用,必須告誡全體黨員,要避免掉入傲慢自大的思想陷阱,應該謙虛地做好學習工作,並積極展開各項鬥爭實踐的準備,同時要持續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並嚴格執行黨的紀律。目前,澳共的任務就是有效領導工人階級,通過開展鬥爭反擊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在這一過程中,黨的政治思想工作應與工人階級積累的階級鬥爭寶貴經驗相結合,進而鞏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階級意識和政治覺悟。

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澳共十三大提出了基層建黨的口號,號召各級黨組織要把今後四年的工作重點放在分支組織的建設上。澳共要把黨的各個分支機構作為政治活動的中心,在群眾運動中為工人階級爭取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各級黨員應該重點關注教育、金融等領域活動。大會號召黨員要深入社區和基層,培育和發展革命力量,各黨支部應該成為所在行業、所在地區的政治活動中心,使每個黨的分支成為這些地區受人尊敬的進步政治力量。

開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澳共依據澳大利亞的基本國情,在2005年十大上通過了新的黨綱。在這一新黨綱中,澳共提出要在澳大利亞實現社會主義的兩階段論:第一階段是反帝反壟斷的民主革命階段,中心任務是建立人民聯盟政府;第二階段是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即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權取代資本主義專政。

在十三大上,澳共提出要將開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作為黨未來幾年的重要工作目標。黨需要認識到澳大利亞工人階級構成已發生巨大變化,要根據這些變化積極深入基層,瞭解工人、發動工人開展相應的工人運動。黨有責任支持勞動人民改善生活和工作條件的鬥爭。總書記鮑勃·布萊頓認為,澳共成長的“重要歷史經驗教訓之一就是我們要真正致力於維護和發揚工人階級的利益”。黨的工作必須以反映工人階級最廣泛關切為目標,包括就業、工資、民主權利、社會服務、公共教育、公共衛生、住房、可承受的生活成本等。

同時,澳共認為,黨的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支持和組織勞動人民爭取物質利益訴求的運動上。黨應確保所開展的活動有助於工人階級理解和認可澳共具備贏得各級政府領導權的能力。換言之,黨應該改變當前的鬥爭形勢,在進一步維護工人階級權利的同時,對自身領導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組織領導機構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未來,黨要清楚地確立每一個階段的奮鬥目標,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發展階級鬥爭和開展社會主義運動,以爭取澳大利亞社會進行變革。

注重黨內團結、團結有共同目標的人並加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團結。澳共在十三大的政治決議中,再次強調了黨內團結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重要地位。澳共必須成為能夠領導、組織、教育並團結所有進步政治力量與之並肩作戰的政黨,為以工人階級為主的社會展開社會變革運動,建立廣泛的人民運動統一戰線。澳共指出,為了對抗資產階級統治壓迫,不僅要團結工會組織,還要團結土著和非土著澳大利亞人,儘可能團結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但要繼續深化黨內同志的團結,也要注意團結其他反對資本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的人士和黨派,在這場正在進行的鬥爭中,需要聯合有共同目標的盟友打敗強大資產階級敵人。

與此同時,澳共非常重視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團結,將之視為黨的國際主義承諾。澳共把加強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與合作,視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世界反帝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並由此批判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伊拉克、敘利亞等中東地區國家的侵略行徑。在十三大的特別決議中,澳共聲援了古巴並反對美國對其進行封鎖,同時還聲援波蘭共產黨,表示加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和協調是極為必要的。

總體而言,澳共對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深處危機的認識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所提出的相關國內工作行動方案具有現實性。從自身的發展特點來看,澳共對社會主義運動的探索有自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為我們認識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作者單位:北京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